王阳明知行合一电子书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

2017-05-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四字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善恶判断要听从我们自己的内心.2.当今很多人不重视良知是因为很多人在外部世界不停的折腾,把外部世界弄得极为复杂.当今人们追求学历,金钱,地位,所有精力都放在这上面,哪有时间去关注良知.当外部世界已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世界时,我们面对它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光明自己的良知,而是如何来适应它,如何击败它.这诸多的想法就变成了私欲,成了乌云,遮蔽了我们的良知.当我们有一天想要把良知光明时才发现,为时已晚,因为遮蔽它的灰尘已成了一

1.四字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善恶判断要听从我们自己的内心。

2.当今很多人不重视良知是因为很多人在外部世界不停的折腾,把外部世界弄得极为复杂。当今人们追求学历,金钱,地位,所有精力都放在这上面,哪有时间去关注良知。当外部世界已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世界时,我们面对它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光明自己的良知,而是如何来适应它,如何击败它。这诸多的想法就变成了私欲,成了乌云,遮蔽了我们的良知。当我们有一天想要把良知光明时才发现,为时已晚,因为遮蔽它的灰尘已成了一座大山。

3.佛家和道家讲究物我两忘,不但把心外的物忘了,连心内的也忘了,甚至连心也忘了,这不是王阳明的意思,他的意思是,你在安定思绪不要胡思乱想后,要一心一意地省察克治。即通过反省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坏的念头、毛病和习惯,然后克除掉它。这一功夫不能间断,要有彻底的决心,否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王阳明说,每当你想一件丑恶的事情时,其实就是你的欲望过了头,成为私欲。私欲就像云彩,你每想一次丑恶的事时,云彩就加重一次。天长地久,白云就会变成乌云,遮蔽了你的良知,由于没有良知的监控,你就可能真的去实践了,做丑恶的事情去了。

5.天地万物之所以一体,是因为我们的心和万物有感应,见到草木被折断,我们心里不舒服,这说明我们和草木有感应。我们为什么能感应到万物,就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有灵明,这个灵明就是良知。良知提醒我们,要把万物和自己当成一个整体,对万物说,我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伤悲着你的伤悲,快乐着你的快乐。

6.后世儒者只在分量上做比较,所以陷入功利的泥潭之中。如果剔除比较分量的心,各人尽己之力与精神,只在次心纯是天理上下功夫,就能人人知足,个个功成,如此就能大的成就大的,小的成就小的,不必外求,无不具足。

这就是实实在在明善成身的事。后世不理解这点,不懂得从自己的良知上出发,却还要去了解自己不知道的,掌握自己做不了的,一位好高骛远。盲目的想要建立不朽的功业,终年劳碌奔波,直到老死也没有成就什么,真可悲啊!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特别重视外在的东西,比如名利,是因为把它当做了善,它就一直牵绊着我们,得到了,最好不过,得不到,就牵肠挂肚。一个情绪总是受到外界影响的人,根本不可能有幸福感。功名利禄本就是外在的,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能量来获得他们,倒不如像王阳明的指示专心在良知上下功夫,用良知做事,就能获得幸福,成为心灵的圣人。

7.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外物,让外物按照它们自己的规律去发展。比如你被雨淋了,不要生气,因为雨就是要落到地上的,这是他的规律。被人诽谤,不必愤怒,你不理他,他自然就会按照他的规律慢慢消亡。财富,名声,地位都有它的规律,不要给它们加上标签,让它们来指挥你,你不必吧它们放在心上,只需要向前努力就行了。

8.当我们做到不以自己的私意来衡量外物时,我们就不会受到外物的限制和支配,我们就可以支配自己,使自己的心灵得以安放,达到幸福的境界。

9.人为什么会常常感到不幸福?表面看是因为我们的身体总是受到束缚,精神不能自主,我们受到了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实际上,我们之所以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是因为我们和外物产生了对立。我们所以和外物产生对立,是因为我们总是以自己的衡量外物,于是,就有了是非好恶,当我们对外物有了是非好恶之情,就是给外物贴上是非善恶的标签。

一旦你给它们贴上标签,它们就有了生命,反过来干扰你。也就是说,我们被客观条件所限制,全是我们自己搞出来的。

王阳明就举例子说:“比如你刚才对野草发出的感叹,你就是给它贴上了“恶”的标签,对于恶”的东西,人人都会动气,一动气,心情就受到干扰,你心情不好,还谈什么幸福!不仅仅是被你评价为“恶”的事物会对你产生干扰,就是被你评价为‘善”的事物也会对你产生干扰。

比如被你评价为“善”的黄金,表面上看是你喜欢它,你拥有它,实际上,当你喜欢上它时,它已经控制了你,时刻干扰你。它在你手里,你就过度兴奋,可当它遗失时,你必然过度地忧伤,你已经成了它的木偶和奴隶,你如果被这样一个善”的东西所左右,失去自主力,也是没有幸福可言的。”

10.只知道静养,而没有在实际事情中用克己的功夫,只知道静养,就会养成好静的毛病,这样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情,心态就会乱,事情就会处理不好。所以呢,人必须通过做事来磨炼自己的心志,磨砺自己的心境,这样面临事情时心才不会乱,处理事情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才能做到“静时心也定,动时心也定'。

”我们之所以在平时端坐如圣人,说起话也头头是道,是因为我们未遇事时,情绪始终处在平静状态。但一遇事来时,情绪就会发生波动,在这个时候,如果你能控制住情绪,让它恢复到你平时无事的状态,就能把事做好。

王阳明要人到事上磨炼内心,实际上就是让每个人的内心都成为一块冰,而不是湖水。湖水在未受外物冲时是平静的,可一受外物冲击就会起涟漪,而冰则不会。

王阳明告诉他的弟子们:平时无事时有多么从容的风度都是扯淡。人真正的风度应该是遇到变故遭屈辱时,在这个时候,平时愤怒时到处能不愤怒,惊慌失措者到此能不惊慌慌失措,始是能有得力处,亦便是用力处。

它高屋建瓴,直指终极密码。

11.在一篇《答友人7丙成》的文章中,王阳明淋漓尽致地发挥道: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平时感觉那才是真本领。即使现在要动心,也要强烈控制自己的情绪。

只要在情绪最激烈时控制住,一切都好说。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定力,那后果可就难以想象。世上有无数人,听到对自己的赞誉,马上手舞足蹈。听到对自己的毁谤时,马上就气冲斗牛。这种闻誉则喜,闻毁而怒或是戚戚然的人,是不是像个被人控制的木偶?而外在的评价就是它的主人。

主人要他笑,他就笑;要他怒,他就怒。可能要跳也可,要他爬也可;要他死,甚至都可能实现。一个被外物所控制的人,他的自我在哪里呢?不要被外来的毁谤所击倒,因为这不值得,也说明你太脆弱了。

王阳明心学是一门要人自信的学问,自信自己,就不会受到外来毁谤的侵蚀。而做到自信,必须时刻光明你的良知,让它拥有道德和智慧。对付一切恶人和一切恶行,终极的解决方案无非如此。

12.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全是务实,就不会求名了,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求名。指责抱怨别人时,就会把自己的缺点掩藏起来。

13.虽然危险是真实存在的,但恐惧与否是你的选择。面对危机时,你可以选择恐惧,也可以不选择,这是你的自由。遗憾的是,很多人都不曾拥有这种自由。原因正如王阳明所说,你经常去追寻外在的声色货利,这些声色货利占据了你的头脑,遮蔽了你的良知,当它们一旦出现异常情况时,你就会做贼心虚,马上恐惧起来。归根结底,我们之所以没有选择是否恐惧的自由,就是因为我们不能时刻致良知的缘故。

通过违背良知而得到的名利权势,会时刻牵引着你的心,你总会担心失去它们,恐惧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人必须在良知的指引下去争取你应得的东西,才有可能拥有选择是否恐惧的自由。这就是王阳明心学告诉我们的破除心中贼的一个道理。

14.只俯首于自己的心,实际上是要求人们要蔑视权威,追求自由,崇尚独立人格,这是王阳明要告诉我们的第二大人生真理。

15.人人都是圣人,这个真理其实就是人人平等。王阳明是想告诉我们,良知可致圣贤,无所不能。所以人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充当别人的上帝,任何人也就不可能有资格控制别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才有权力控制和支配你,那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人能主导你的人生,那也只能是你自己。

直到此时,王阳明才第一次有时间追忆他的人生。他的这一生应该是无怨无悔的,年轻时他曾纵容自己的性格去做那些被别人所讥笑的事,他在精神上的艳遇让他早年的内心世界放荡不骂。一个人如果在年轻时代不释放自己最本真的性格,他这一生将是不完美的。

因为人到中年,就必须负起社会所赋予他的责任。这个时候,就需要内敛,有时候应该委曲求全,有时候应该忍辱负重。无论是年轻时的浮夸还是中年以后的老成,王阳明都做得很好,因为他在凭良知做事。

他创造了很多人都不可能创造的人生成绩,散发了很多人都不可能散发的光辉他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最极限的体现。完美的人生,就应该是这样:尽可能在良知的指引下创造引以为傲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