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浑源县“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情况

2018-02-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浑源县委.县政府立足地貌特征和比较优势,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战略,有效推动了高效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黄芪.仁用杏种植加工.蔬菜生产销售.黄芪羊养殖等一大批基地建设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已形成特色产业15项.专业村50个(其中:玉米1个.油料1个.马铃薯1个.蔬菜9个.黄芪8个.干鲜果2个.食用菌1个.畜牧6个.生猪3个.羊8个.奶牛1个.肉牛1个.蛋鸡1个.农产品加工6个.乡村旅游1个),带动了近10500户农民从中获得纯收入占家庭年经营收入的60%以上

浑源县委、县政府立足地貌特征和比较优势,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战略,有效推动了高效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黄芪、仁用杏种植加工、蔬菜生产销售、黄芪羊养殖等一大批基地建设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已形成特色产业15项、专业村50个(其中:玉米1个、油料1个、马铃薯1个、蔬菜9个、黄芪8个、干鲜果2个、食用菌1个、畜牧6个、生猪3个、羊8个、奶牛1个、肉牛1个、蛋鸡1个、农产品加工6个、乡村旅游1个),带动了近10500户农民从中获得纯收入占家庭年经营收入的60%以上。

形成了西坊城、裴村、东坊城、永安镇、沙圪坨五乡镇集中连片的万亩蔬菜基地,建起蔬菜大棚1600栋,发展万寿菊1万亩,计划新建蔬菜大棚2000栋。

在南部山区,依托“中国黄芪之乡”和“全国道地药材基地县”品牌优势,发展黄芪28万亩,建设30多个高标准的绵羊、绒山羊、肉牛、奶牛养殖园区和50个羊、猪、鸡专业村,由畜牧业带来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30%以上。在北部山坡区,大力栽植仁用杏经济林,形成了以吴城、南榆林、下韩、蔡村等乡镇集中连片的10万亩仁用杏经济林。

特色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浑源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目前,全县已有规模型、效益型的龙头企业15家。“岳壮牌”饲料、“恒山牌”黄芪羊肉、恒山正北芪、北岳仁用杏、“大瑞”盒装凉粉等“农”字号品牌脱颖而出,叫响全国。

浑源县的具体主要做法是:突出“四个优化”,建设“六大体系”,有力推动了“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形成了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的新格局。

(一)突出“四个优化”,大力发展“一村一品”

1、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强基固本,决不放松粮食生产。裴村乡西辛庄村是一个纯农业村,村民祖祖辈辈依靠土地生存,乡村两级审时度势,紧紧抓住浑源县转型跨越发展的机遇,提出了发展“一村一品”玉米规模生产的思路,全面实施了以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为走向的万亩玉米丰产方项目,并与中储粮山西购销有限公司签订《粮食种植基地合作协议》,由公司为农户提供种子、化肥、地膜、农药,对农户所种的玉米按协议价收购,有效地解决了玉米生产的销路,降低了农民投入承担的风险。

今年,全村玉米种植面积近万亩,目前长势良好,预计产值可达1400余万元,村民人均玉米收入达3400元。仅玉米一项就占到村民人均纯收入的85%以上。

2、优化“一村一品”发展机制,跳出农业抓农业,借鸡生蛋,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下韩乡麻庄村是全省典型的“一村一品”加工业专业村。该村交通便利,水源丰富。全村3450亩耕地中有2800亩为上水地。为了改变传统农业种植,先后吸引返乡能人,办起了万寿菊加工厂、面粉加工厂、黄芪加工厂和皮毛加工厂,走一工一农的道路,并以专业合作社生产运营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实现了小生产、小产品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目前,合作社已发展到300余户,2000多人,总产值达到5500万元,实现利润900万元。仅加工业一项实现入社农民纯收入200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0%多。

3、优化农村干部队伍,壮大经营管理人才,领航出海,加快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西留乡泉头村位居浑源西北坡,自然地理条件差,但坡多宜草面积较广,适宜发展养殖业。为了帮助奶农走出困境,村支书石生广经过市场调查,外出取经,成立了“浑源县西留乡恒泉奶牛养殖奶业专业合作社”,办起一个占地35亩可容纳500头奶牛的养殖场,并与蒙牛乳业公司签订了长期售奶合同。

目前全场有奶牛350多头,日产鲜奶近3吨。全村户均养奶牛17.

5头,年纯收入近8万元;沙圪坨镇龙洼村,是典型的以种植业为主的村庄,以种植葱头为拳头产品。在村支书牛文军的带领下,立足本地条件,把蔬菜业打造为全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了鼓励村民种植蔬菜,该村还成立了蔬菜生产销售合作社,并筹资280万元,在公路旁建起了蔬菜交易市场,全村蔬菜产业逐步走向良性发展轨道。

目前,全村的蔬菜种植已从单一的葱头发展到架豆、萝卜、夏山药、西红柿等多个品种。今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00多亩,仅蔬菜一项人均纯收入可达1500多元。

4、优化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立异标新,打造县域特色农产品基地。裴村乡迁旺村是南山区小峪沟流域千哨、大桥、罗框、张旺四村搬迁后的生态移民村,该村以黄芪为主的中小药材种植面积6万亩,其中黄芪种植面积3.

9万亩,其余还种植了柴胡、党参、百合、藜芦、远志、车前子等中药材,确立了以药为业、兴芪为本的“一村一品”发展之路,随着黄芪等药材价位的不断攀升和种植规模的扩张,群众护芪种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大批群众从单纯的种植走向收购、初加工、销售,拉长了产业链条,成为解决搬迁农民收入来源的根本途径。

吴城乡紧扣打造仁用杏产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下大力气发展仁用杏产业。目前,全乡仁用杏种植面积达2万亩。新组建的北岳仁用杏发展有限公司一期工程投产后,年生产仁用杏油500吨,开口杏核、杏仁、杏脯等系列食品500多吨。

(二)建设“六大体系”,纵深推进“一村一品”

1、深化认识,加强领导,积极构建“一村一品”发展保障体系。浑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一村一品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了决策和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了由政府县长任组长,主管县长和农农委主任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有关政策的制定、指导、协调和落实。

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完善了一村一品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发展一村一品的政策、目标和措施;涉农各单位都根据自身工作职能,出台了扶持一村一品发展的具体措施,确保了一村一品工程顺利实施。同时,把一村一品工作列入年度考核目标,定期不定期地进行了督查,做到了工作有布置、平时有检查、年终有奖惩。

2、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积极构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的规划体系。立足区域特征、产业特点和比较优势,加快制定了全县“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突出规划引领“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坚持把”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调研,科学决策,精心编制了分年度、分产业、分乡镇“一村一品”和“一乡一业”发展规划,推行一个产业、一个示范村、一个规划、一套措施,努力增强“一村一品”发展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以规划指导促进“一村一品”又快又好发展。

3、增加投入,强化扶持,积极构建“一村一品”发展的资金支撑体系。县里着眼解决制约“一村一品”发展的资金投入瓶颈,不断强化政策支撑体系,增加投入,增强了“一村一品”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坚持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配方施肥、新品种推广等项目和资金,捆绑运作,集中倾斜,大力支持全县“一村一品”建设,提高其发展能力和对区域经济的带动能力。

今年以来,通过资金捆绑,集中使用,相继实施了片区开发仁用杏产业开发项目、旱作农业科技推广地膜覆盖项目、万亩玉米丰产方项目、玉米高产创建项目等,目前,已完成栽植仁用杏3.2万亩,建成高标准旱作示范田1万亩。

4、培强产业,做优龙头,积极构建“一村一品”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培植主导产业和产品,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是“一村一品”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举措。县里围绕新农村建设确定的优势主导和特色产业产品发展,推进农业结构深度调整,扩张优势产业基地规模,筑实打牢了“一村一品”发展的产业基础。

围绕主导产业产品发展,按照规模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利益联接紧密的要求,延伸拉长产业链条,引进培育做大做强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推行“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合作组织+种养农户”的发展模式,完善“一村一品”发展机制,提升“一村一品”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培育名牌和品牌,“一村一品”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轮廓初步显现。

5、培育农民,完善组织,积极构建“一村一品”发展的生产经营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以科技入户为平台,以高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为重点,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注重培训效果,培养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

同时,着眼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大力培育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目前,全县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27个,农民经纪人队伍3000多人。

6、典型示范,宣传发动,积极构建“一村一品”发展的舆论引导体系。全县加快培植了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种、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在现有“一村一品”发展的基础上,另外选择一批不同类型、有潜力的示范村,通过资金、项目、技术集中投入和帮扶指导,加快培植形成示范辐射效应明显的典型。

同时,及时总结推广“一村一品”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利用多种方式,加大对“一村一品”典型的宣传力度,加快建立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的舆论引导体系,着力营造了“一村一品”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