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五言绝句赏析(下)

2017-07-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那是在大白天,美人卷起了珠帘,她没有看窗外的风景,也没有站在窗口吸吸新鲜的空气,而是坐在室内,紧锁着眉头,而且还在流泪,他为什么如此悲伤呢?显然她是在怨恨和思念.这一首诗所描写的是悲切的美女,具体形象,用"深坐颦蛾眉"."泪痕湿"反衬美人的忧思和悲伤.用"不知心恨谁"来激发读者的想像.<越女词五首>之一:"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屐

《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那是在大白天,美人卷起了珠帘,她没有看窗外的风景,也没有站在窗口吸吸新鲜的空气,而是坐在室内,紧锁着眉头,而且还在流泪,他为什么如此悲伤呢?显然她是在怨恨和思念。这一首诗所描写的是悲切的美女,具体形象,用“深坐颦蛾眉”、“泪痕湿”反衬美人的忧思和悲伤。用“不知心恨谁”来激发读者的想像。

《越女词五首》之一:“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鸦头袜”是当时***地区流行的一种袜子,可能是把大拇指和其它四指分开的一种袜,适合于穿木屐时穿的袜子。抓住眉和足一上一下这两点来描写越女。“眉艳如新月”中一艳字,就衬出了越女脸色的红晕娇艳。足白如霜,衬出了越女肌肤之白皙。从眉和足,可以想像其整体之美貌。

之二:“吴儿多白皙,好为荡舟剧;卖眼掷春心,折花调行客。”越女是白皙的,水乡的女子好荡船娱乐。在游船上,越女飞一个眉眼就像掷出春心,使人心旌摇荡。使一个折花的动作,可以使行客神魂颠倒。这样的女子美不美?从行客的表现中我们很快能够找到答案。这是用反衬的手法来表现越女之美。

之三:“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越女是害羞的,比如采莲女,一旦发现棹歌回来的行客,马上“笑入荷花去”,装作害羞而不出来。这幅风景画很美,莲塘里长满了荷花,水面上荡着两小舟,一舟回归了,另一舟却入了荷花深处,因为越女羞见行客,那么这行客到底是谁?看来应该是越女的情郎,所以她“佯羞不出来”,那是一种嬉闹。活泼泼的越女,有血有肉,有灵有性。

之四:“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东阳的女子赤着脚,可见她是一个穷人家的女子。会稽的小伙子驾着没有装饰的小船,可见他也是穷苦人家的小伙子。东阳在耶溪的上游,会稽是耶溪的下游。小伙子驾船到东阳与姑娘相会。他(她)们两人在月光下相对而坐,相互注视着对方,真有点相看两不厌的意思,情感之深由此可见。月光照耀着的大地,如银如霜,很是浪漫。但是他(她)们却不能如愿以偿,所以“白地断肝肠”。他(她)们为什么不能如愿以偿呢?或许是穷吧!

之五:“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月光泻在绍兴镜湖的水面上,水月交融,所以说“水如月”。耶溪女的肌肤白如雪。如此之水、如此之月、如此之女,多么和谐,多么温柔,多么娴静。美女新妆,在月光下荡舟,荡起了新奇的水波,如此光景能不说是奇美的吗?以美景衬托美女,简直就是一幅画。

《浣纱石上女》:“玉面耶溪女,青娥红粉妆;一双金菡屐,两足白如霜。”耶溪女子的面色如玉质之洁白,眉毛经过了红粉的装饰,穿着金菡屐,两足白如霜,始终所突出的是肤色之白。总之是越女天下白乃是越女的特质,也是美女必备素质,李白写越女的诗首首突出这个特质。

《巴女词》:“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这是一首写巴女思念丈夫(情郎)的诗。丈夫(情郎)乘上巴船东去了,长江上有风浪暗礁有险恶,丈夫(情郎)乘船东下,巴女在家难免提心吊胆地思念着。十个月过去了,丈夫(情郎)是否已经平安到达目的地?如果已经平安到达,那么在三千里之外的丈夫(情郎)什么时候才会想到回家呢?这首诗既写出了巴女的内心之苦,也写出了巴人的生活情景。在李白看来,越女是美的,是恬静幸福的,而巴女则是愁苦的。

李白是一个情感很丰富的人,在他的五绝里既表现了友情的真挚,也表现了男欢女爱的真诚。

《估客行》:“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欲;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古典歌舞中有“君似天上云,侬是云中鸟”的歌词,云中鸟是随着天上云的,那是表达男女相依相恋情怀的。这首诗表达的是友情。海客乘着顺风的船远行了,正好向云中鸟飞向远方,一去就没有了消息。这里有一种不尽的思念。李白是珍惜友情的。

〈秋浦歌十七首〉之第十七首:“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闇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桃波即桃坡,在今池州桃坡乡,桃坡旧有白云寺。桃坡这地方不大,东边的人说话西边的人就能清清楚楚地听到。李白此时暗暗地与白云寺里的山僧道别,低头向白云寺致礼。山僧不在眼前,李白仍然很真诚地道别这是一种很真挚的友情。

《口号》(口号留别金陵诸公):“食出野田美,酒临远水倾;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李白在留别金陵诸公时回忆他与诸公相处时的情景。外出郊游,尽醉而归。美食野田出,美酒如水倾。江水东流流不尽,正如离别之时无限情。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琵琶峡是地名,有多处。史书上有“太仆卿杨义臣东屯琵琶峡”的记载,这个琵琶峡在今甘肃张掖西南。另有“俯瞰琵琶峡,平眺云雨台”之句,这个琵琶峡在巫山,长江边上。这首诗所说的琵琶峡当是张掖。陆判官一别长安去了琵琶峡,长安就只能在梦中相见了,回归的时日那是遥遥无期的。李白人在江南,在一个秋风肃杀的夜晚,得知陆判官被派往琵琶峡,浮想联翩,此时的景象根本不是他与陆判官离别时那样,对他们来说,长安都只能存在于梦里了。其中的伤感之深可想而知。

《重忆一首》:“欲向江东山,定将谁举杯;稽山无贺老,却櫂酒船回。”贺老当指贺知章。李白回忆当年在稽山时与贺知章交游的情景。那时他们在镜湖上荡舟饮酒,尽兴而归。现在即使去那里,能与谁一起举杯饮酒呢?因为贺知章已经去了长安。当年李白之所以能够被诏入长安,与贺知章的举荐不无关系,李白内心是非常感激贺知章,同时也很怀念贺知章的。

《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老春”是纪叟所酿的美酒。纪叟去世后,李白深深地怀念这位善酿的朋友,其真挚的情感浸透在字里行间。

《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四首》之第二首:“南国新丰酒,东山小妓歌;对君君不乐,花月奈愁何?”金陵子是一个歌妓,卢六不喜欢金陵子而离开了,李白写诗送给他。李白写出了金陵子向卢六献酒献歌而讨卢六欢心的种种作为,但都不能讨得卢六的欢心,卢六总是郁郁不乐,即使有好花有好月也不能动卢六之心。看来,李白很同情这位金陵子。可见李白是一个很讲情义的人。

第三首:“东道烟霞主,西江诗酒筵;相逢不觉醉,日堕历阳川。”卢六作为风景胜地的东道主曾经设宴款待李白,宴间饮酒吟诗,当然有金陵子相陪。情投意合,不觉酒醉,直至太阳从历阳川落下。历阳川应该是南京的一个景点。诗中蕴含了李白与卢六的深情厚谊。

《赠内》:“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据《后汉书·儒林传下·周泽》载:周泽为太常,虔敬宗庙,常卧疾斋宫,其妻哀其老病,窥问疾苦。泽大怒,以妻干犯斋禁,收送诏狱,时人讥之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李白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与周泽日日卧疾没有区别,两人都很不不近人情,难为其妻。这是李白所表达的一种悔疚之情。

《谢令妻》(题目是笔者所拟):“白微时募县小吏入令卧内,尝驱牛经堂下,令妻怒,将加诘责白,亟以诗谢云:‘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得问牵牛。’”李白用“素面”、“娇声”来描写县令妻子的美貌,并把她比作“织女”,并以此来解释为什么要“驱牛经堂下”。其实这是李白对美女的一种恶作剧。李白是喜欢这位县令妻的,所以他要与她开个玩笑而取乐。

《秋浦十七首》之第四首:“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一入秋浦,李白的两鬓一夜之间全变白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是这里的猿声催促的。猿啼之声悲切,所以在古诗文中,猿声是激发人愁思的。在秋浦猿声阵阵,所以无论是长丝还是短丝全都变白了。这是李白内心抑郁的反应。李白满怀报国之志,一身才华洋溢,可是得不到应有的重用,离长安已经十年了,长安如在梦中,前程已经渺茫,所以自然会有不平之感慨,有不平而愁苦抑郁,怎能不满头白发呢?尽管李白很浪漫,但是失去为国尽职的机会其心境仍然不能释然。

第六首:“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李白是在天宝三载(公元744年)离开长安的。离开长安后,他便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大概在天宝十二年前后李白来到秋浦,所以到秋浦时他就是一个悲愁之人。到秋浦后,他只能是强打精神看秋浦的花月。他觉得秋浦这个地方地形就像浙江绍兴的剡溪那样,秋浦这地方的风景却像长沙。

第十五首:“白发三千丈,离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这是极度的夸张,然而人们并不觉得离谱。因为白发确实可以不断地增长。尤其使人们觉得自然的是这白发只是离愁的化身,离愁有多长那是谁都无法丈量的,所以说用“三千丈”来形容就很自然。这是一种艺术。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敬亭山在安徽宣城。众鸟全都已经高飞远去了,本来这天空还飘着一片白云,现在这白云也已经孤独地离去了。在这茫茫的天宇下,就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唯一可以凭借的就是这敬亭山,所以他对敬亭山很珍惜,他对着敬亭山看,敬亭山也对着他看,相看两不厌,就表明诗人的心已经与着大自然融合为一体了。李白此时的心境乃是处于神仙的境界。他好像没有一点悲愁之感,其实乃是悲愁到了极点的一种自我解脱。

《忆东山两首》之第一首:“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这里的东山在浙江上虞县的西南,山上有蔷薇洞。东晋的谢安曾经隐居于此,并建有白云堂和明月堂。谢安从东山出发建功立业,李白应诏从东山出发去长安,能够建功立业吗?李白来到长安已经数年了,然而功业未成,他自然会想起这个笼罩着祥云的地方。蔷薇已经开了几度了,白云依旧自聚自散,明月将照耀谁家呢?这是李白的一种期盼。李白一向敬慕谢安,他极希望自己能像谢安一样,可是命运总是跟他作对,他始终未能如愿。

第二首:“我今携谢妓,***绝人群;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李白很羡慕谢安。谢安当年常带着心爱的女人(妓)到东山,所以李白也要像谢安那样带着心爱的女人到东山去,并且***着离开人群,离开俗世。他要报告谢安,他就打算隐居在白云堂了。可以想见,带着美女,隐居白云堂,朝看红日升,暮看明月生,是何等的悠闲自得。然而,面对东流去的曹娥江水,诗人能够和美女相看两不厌吗?

《流夜郎题葵叶》:“慙君能卫足,叹我远移根;白日如分照,还归守故园。”向日葵的叶子始终护卫着它的根,李白由此产生惭愧的心理,从而叹息自己却移根走他乡为异客。他期待着白日能够分一点光来照耀他,使他能够返回故乡守护故园。尽管后来他遇赦了,一点点白日之光已经照到了他的身上,然而他仍然未能“还归守故园”。真是可叹可悲。

《题情深树寄象公》:“肠断枝上猿,泪添山下樽;白云见我去,亦为我飞翻。”“情深树”一般是指两颗连理的高大古树。古时的庭院中常有,有母子情深树,或兄弟情深树。这里所写的情深树看来并不在庭院里,而是在山上,有猿猴出没的地方。情深树上有猿在啼,猿为何而啼?是由于母子失散?还是因为兄弟失散?猿啼之泪居然是山下的酒樽满起来。听到这猿啼,促景生情,诗人的内心也在悲切。其实这是诗人见树而伤情,以猿喻己。诗人到了山上,白云也因为动情而飞翻。在这里,树、猿、云、酒、人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图景,这幅图景是悲伤的,人有灵性,云、树、猿也有灵性,天人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