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范蠡墓是真的吗

2017-06-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西施范蠡墓是真的吗西施和范蠡的爱情故事为民间广为流传,二人相识于国难当头之时,虽然相爱却必须为了国家隐忍,范蠡以"爱国"的名义将西施投入他人怀,西施则为爱情甘愿做他人怀中的女子.相传范蠡助勾践灭了夫差之后,带着西施归隐而去,二人泛舟湖上,甚是甜蜜.严宽.杜若溪饰演的范蠡.西施剧照虽不知道范蠡和西施的结局是否如传说那样美好,但是人们却愿意以这样的结局完美他们之间的爱情之路,遂现如今留下了很多关于范蠡与西施畅游相伴一生的名迹.有无锡的蠡园,这里是以范蠡湖出名的,相传范蠡和西施离开越国之后

西施范蠡墓是真的吗

西施和范蠡的爱情故事为民间广为流传,二人相识于国难当头之时,虽然相爱却必须为了国家隐忍,范蠡以“爱国”的名义将西施投入他人怀,西施则为爱情甘愿做他人怀中的女子。相传范蠡助勾践灭了夫差之后,带着西施归隐而去,二人泛舟湖上,甚是甜蜜。

严宽、杜若溪饰演的范蠡、西施剧照

虽不知道范蠡和西施的结局是否如传说那样美好,但是人们却愿意以这样的结局完美他们之间的爱情之路,遂现如今留下了很多关于范蠡与西施畅游相伴一生的名迹。

有无锡的蠡园,这里是以范蠡湖出名的,相传范蠡和西施离开越国之后便四处游历,曾在此泛舟湖上,嬉笑言谈,甚是欢乐,便为了纪念范蠡,以他的名字命名此湖,后人便以此湖建立园林。

而更有范蠡和西施最后合葬之说,在安徽涡阳处有一座范蠡和西施的合葬墓。据记载,范蠡最后在定陶定居,且有一个范蠡墓室在定陶;也有史载范蠡最后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回故乡湖北华容,最后终老故乡,遂此地也有一个范蠡墓,以上均合乎常情。

而在安徽涡阳的范蠡西施墓倒有点理不清头绪,据当地人介绍,范蠡西施墓边上曾是范蠡村,现在改名为李村,墓前曾有庙宇,里面有范蠡西施塑像。而且范蠡和涡阳颇有渊源,涡阳为老子之乡,范蠡为老子弟子的老师,且此地水陆交通方便,山青水绿适合生意往来也适合隐居,遂携西施终老于此。

范蠡的蠡怎么读

范蠡从小便博览群书,虽出身贫苦之家却有着治国救民的大志,因厌恶楚国的黑暗统治,便投奔越王。范蠡是为伟大的政治家,成功帮助越王勾践重建越国,后功成身退,过着隐居生活,四处经商,几度成为一方富甲,后又以钱财救助贫困家庭,因此成名天下。

范蠡画像

但是关于范蠡的名字,却有很多人不会读,或者读错,今天就来介绍下范蠡的“蠡”字该怎么读和代表着什么意思吧。

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名字不仅很多人不会,也有不少影视作品所呈现的也是错误的读音,有人以为“蠡”是为“yì”,也有人称之为“yáo”,更有电视剧《争霸传奇》中演员说的是“ní”。其实以上说法都不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字所有的读音有时候不止一个,其所代表的意思也不止一个。

首先范蠡的“蠡”是“lǐ”读第三声的,多用于人名,在字典中这个读音的注释便是春秋时期的范蠡(lǐ),也有现代散文家陆蠡(lǐ)。也用于地名,读第三声,正如现在河北地区有一个县城为蠡(lǐ)县,传说是因为范蠡离开越国后曾经去过那里而出名的,还有在江苏无锡市有一个地方为蠡(lǐ)湖。还有一个动词意思为虫蛀木,指东西将要磨损断掉的样子。

其实“蠡”这个字是多音字,其中一个读音是“lí”,读第二声,它所代表的意思有瓠瓢,也有指贝壳、螺号的意思。“蠡”还有一个读音便是“luó”,是一个通假字,通“蠃”,是为一种寄生蜂。

商圣范蠡怎么死的

范蠡的生前从官从商一辈子,起初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学了一身本事,在楚地报国无门,遂投靠越国,在范蠡的辅佐下越国成功复国。深有远见的范蠡便功成身退成为商人,因其先进的经济之道,遂成富翁。

范蠡画像

关于范蠡是怎么死的并没有详细记载,文献中只用一句话便概括了范蠡的死讯,便是说他在公元前448年死去,为“无疾而终”,享年88岁,接近百岁的范蠡在当时的年代可谓是高龄,故自然死亡,并没有因为疾病而终结生命。

范蠡随同友人文种离开楚地另投贤明至越国,这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若没有如此,想必范蠡还是那个楚地装疯卖傻,蓬头垢面为乡里人不耻的无用之人吧。范蠡为人率直,举止放荡不羁,颇有道家的风范,有着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范蠡至楚地为越王的得力助手,但是生性狂傲的越王并没有听从范蠡建议,因此遭遇会稽之败,遂听从范蠡建议忍辱负重成为吴国的奴仆,卧薪尝胆,为复国隐忍着。

后在范蠡等人的帮助下,越王洗刷了这会稽之辱,灭了吴国,范蠡深知自己虽为功臣为越王不能忍,遂半夜潜逃越国。

之后范蠡便过着逍遥的商人生活,有着精明的头脑,能因地制宜的发展生意,赚取钱财,也能大方给予贫困之人支助,故范蠡因商人的头脑加善德为百姓称赞。就这样范蠡健康的活到了近九十岁,最后寿终正寝。

春秋商圣范蠡是谁

范蠡是春秋末的一位能人,不仅擅长政治、军事、道家文化,还对经济学有着独特的见解,在政治上大展拳脚后转至商业,依旧如鱼得水,为后人称叹,尊其为“商圣”。

范蠡雕像

范蠡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在家中排名第二,从小便聪敏机智,而其父母虽是农民但文化素养较好,不然就不会给他取“蠡”为其名,还给他起了字为“少伯”,也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父母对范蠡的厚望。范蠡从小在学堂里上学,受到了良好教育和培养,不仅文武双全而且德才兼备,年幼时便有鸿鹄之志。可惜他的父母早逝,范蠡便跟着兄嫂生活,不喜农耕,只会读书,曾一度被乡里人不耻。

后结识好友文种,两人均是空有一腹学识却报国无门便投奔越国,成为越王的左膀右臂,辅佐勾践重振越国,争霸一方。深知“鸟尽弓藏”之理的范蠡明哲保身逃离越国,开始他的经商之路。范蠡先后在齐国、陶做生意,因其非凡的经商之道使其几度聚集万贯钱财,且中途因乐善好施几度散尽钱财,为百姓所称道,后人因此拜其为“文财神”,赞叹他卓越的商业才能和崇高的品德。

最后范蠡定居在陶定,范蠡十分长寿,活到了近九十高龄方寿终正寝,后人为了纪念他为其修建范蠡祠和范蠡墓等。而关于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也家户喻晓,虽无证考察,但范蠡和西施两人的故事却被大家广为传颂,编制成各小说和影视作品呈现在大众视野中。

财神范蠡经商举措有哪些

范蠡被民间称为是文财神,以财神之位供之。出生贫寒的范蠡成功辅佐越王勾践复国,也成功凭借其精明的经济头脑跻身于富翁行列,所得之财曾数次散尽救助贫困之人,因此成名天下,被世人认为是位善于经营理财之人,也是位能广散钱财的仁者,故将其奉为文财神。

陈坤饰演的范蠡剧照

范蠡的经商之道为众人所敬仰,其对于商业的发展很有见解,商人之财取之有道,被称为“陶朱公”,后来也有用此形容有财富之人。范蠡艰苦创业,所得财物毫不吝啬捐献出去,作为一名能赚钱又能散尽济众之人,范蠡深得民心。

本是越国复国的第一功臣,但是深知越王勾践是可共患难不可共享福之人,便放弃高官厚禄,辞官而去,这是范蠡第一次散尽钱财。

范蠡到齐国之后,没有很多钱财,便带着家人投入耕种事业中,了解当地气候,在他人不济之时,范蠡还会给邻居他们赠送自己的粮食。于是没过几年,范蠡财产激增,名气之大得到齐国人仰慕,任其为宰相,范蠡深知这达到自己最高地位,不能多待,避免不祥之事,遂散财辞官而去。

于是范蠡选中交通便利,货物流通的中枢地段定陶,定居于此,开始了他的经商路途,他以牲畜开始自己的贸易路,利用更好的牲畜喂食,使其牲畜肥硕灵活,甚有市场,因此开始渐渐达到财富过万,为陶朱公,这次散财以救子。

范蠡面对财物犹如身外之物,取之有道,散之不惜。

春秋末年范蠡经商的故事

范蠡一生的政治抱负起于越国也终于越国,帮助勾践灭了吴国成为一方霸主后,深知功高盖主的危险便辞官而去。范蠡学识惊人,博览群书,学识广泛,对经商之道很有见解,颇有远见,卓尔不凡的经济活动使范蠡家财万贯。

洪尧饰演范蠡

范蠡一开始离开越国到了齐国之地,在这里赚了他的第一桶金,逐渐名声渐大,不凡的经济头脑被齐国人看中,便进宫当了为期三年的宰相。这次也依旧是范蠡主动提出辞职的,他深知一介布衣能官至宰相实属不易,为免祸事便离去。

为避免政事,范蠡到了陶地定居(后人为纪念范蠡称此地为定陶)。范蠡做生意主张掌握时机,把握现有资源,通过交换赚取利润。

一次范蠡到一个镇上经商,这里有大禹治水疏通河道后,留下的大湖,遂百姓于此居住,安居乐业。范蠡很快发现当地盛产核桃、野味等山货,由其缺少食盐、日用品等,范蠡由此发现商机,便高价收购当地山货,经过分类等将这些山货售往各地,而后再回购食盐等物品卖到此地,一来一往,范蠡赚取了很多。

故这个行为吸引了更多商家像范蠡学习,带动了此地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该地百姓的供货的积极性,渐渐的人们都变得富有起来。范蠡的生意经,不仅能使他自己变得富裕,也很好的带动经济发展,与民同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