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冯凭皇后 中国历史上高氏家族的皇后与贵妃娘娘

2017-05-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历史上高氏家族的皇后与贵妃娘娘(魏孝文昭皇后高照容)根据<北史 列传第一>记载:孝文昭皇后高照容,渤海条县(今景县)高氏后裔.北魏高祖孝文皇帝的夫人.世宗宣

中国历史上高氏家族的皇后与贵妃娘娘

(魏孝文昭皇后高照容)

根据《北史 列传第一》记载:孝文昭皇后高照容,渤海条县(今景县)高氏后裔、北魏高祖孝文皇帝的夫人、世宗宣武皇帝的母亲高照容。

高照容十三岁入宫,北魏太和七年(483年)闰四月,于平城(今大同市)生世宗宣武皇帝元恪,后生广平王元怀、长乐公主;加昭仪号。高祖太和二十年(496年)暴薨于汲郡共县,给以“文昭贵人”的称号,世宗即位,追尊为皇太后,配飨太庙;肃宗即位上尊号“太皇太后”,史称孝文昭皇后。

高照容是高飏的女儿。高飏有4个儿子、3个女儿,都生于原籍。后因避中原战乱,举家逃往高句丽,到了北魏高祖初年(约471年)才西迁平城。高飏一家到达龙城镇后,镇守表奏高祖元宏,说高飏的女儿高照容品德娴淑、端庄漂亮,具备选入后宫的条件。高照容送进京城之后,文明皇太后冯氏亲自到北部曹面试,一见面,就为高照容的姿容折服了,立即批准高照容入宫。

据说,高照容还在幼年的时候,曾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大厅里,阳光从窗子射进来,照在身上,感到火辣辣的。为了避开阳光,她东躲西藏,但无论走到哪里,阳光总要赶上她,照到她身上。这样的梦,一直做了好几个晚上,她感到非常奇怪,将这件事告诉了父亲。

父亲高飏向辽东人闵宗请教。闵宗说:“这是一个非常吉祥的征兆,富贵奥妙不可言传。”高飏说:“为什么这样说呢?”闵宗说:“天上的太阳,代表了人世间的美好品德,是帝王的象征。

阳光照在你女儿身上,一定会有皇上的恩宠降临;你的女儿千方百计躲避,阳光还要照在身上,这是说,皇上有求于你的女儿,你的女儿就是不愿意也是不行的。过去有人梦见月亮入怀,还要生真龙天子,何况是阳光照身的征兆。

你的女儿一定会得到皇上的宠幸,孕育统治天下的君王。”还真让闵宗说中了,高照容果然生下了世宗皇帝元恪,之后又生了广平王元怀和长乐公主。后宫有个冯昭仪,是太皇太后冯氏的侄女,当朝太师冯熙的女儿,她得到皇上的宠幸以后,暗地里产生了将世宗收到自己宫中养育的想法。

后来高照容从代(今大同)到洛阳途中,突然死在汲郡的共县(今河南辉县),有人说是冯昭仪派人毒杀的。高照容去世后,有关部门奏请为她加“昭仪”称号,上尊号“文昭贵人”,高祖听从了这个意见。

世宗是个非常孝顺的人。他即位后,立即追尊自己的母亲为皇太后,配飨太庙。为永久纪念自己的父母,也为了给去世的父母祈求冥福,他又下令,在龙门石窟滨阳洞为自己的父亲孝文帝雕凿了《皇帝礼佛图》,为自己的母亲雕凿了《皇后礼佛图》。

高照容先葬于洛阳城西长陵东南,陵墓矮小不合礼制。根据世宗的旨意,就地封土,起造山陵,号“终宁陵”,安排500户的租税,做为守护陵墓的经费。肃宗即位后,又下诏说:“文昭皇太后,道德操守具有国母的威仪,端庄贤淑具有贤妻的美德,上天配于高祖,生育圣明的君主。

但由于过去处置失当,墓茔独处一地。先帝(世宗)孝心由衷,没有来得及迁葬,为此一直心抱哀痛,长眠地下心里不安。应当像汉代废除吕氏尊崇薄太后那样重申大魏朝的礼仪。”又下诏说:“文昭皇太后尊配高祖陵墓,神主奉祀太庙、确定庙号,立刻依礼迁葬。自高祖以来,太后即为后宫之主,应当再上尊号称太皇太后,以便符合汉、晋两代的礼制。”

(北魏宣武帝元恪夫人高英)

根据《北史》卷十三记载:北魏世宗景明四年(公元503年),高英纳为世宗宣武帝元恪夫人,正始五年(公元508年)拜为皇后。延昌四年(公元515年)世宗崩,高英出家为尼。北魏孝明帝元诩神龟元年(公元518年)九月二十四日薨于瑶光寺,当年十月十五日葬于洛阳邙山。

据史载,高英生下一个皇子,但没有活下来,年龄很小就死了,之后又生了建德公主。后来高英拜为皇后 ,可见深得世宗皇帝的信任和宠爱。肃宗即位后,上尊号“皇太后”。高英出家为尼,修行于瑶光寺,非大节庆,不得入宫。神龟元年,灵太后胡氏出宫拜见母亲武邑君,发现天象有不利于朝廷的变化,便于当天夜里令人毒杀了高英,企图用高英的死规避天灾。不久人们知道了高英的死因,对灵太后的做法十分不满。

新中国建立后,河南洛阳出土高英墓志。墓志称,高英“志愿道门,出俗为尼”。这只不过是墓志撰写者对北魏后宫黑暗腐朽的封建礼教草菅人命的遮羞之词。北魏世宗于延昌四年(公元515年)正月去世,当月肃宗即位,立刻杀掉了世宗的亲信大臣、高英的叔父司徒高肇,高肇一族的权势,顷刻土崩瓦解。

高英于此时出俗为尼,只有两种可能,一是避祸,二是有诏令不得已而为之。据史载,南北朝时,帝王强令嫔妃出家为尼,时而有之。如南齐武帝时,湘东王子建的母亲谢氏不得宠,武帝度之为尼;明帝即位,又令其还俗。

北齐文宣皇后李氏,后主皇后斛律氏,都曾因朝廷下令而出家为尼。高英失去了世宗的庇护,又没有了家族的靠山,作了僧尼也没有摆脱被吞噬的厄运。

尽管高照容、高英姑侄二人的命运是悲惨的,但她们贵为皇后,为高氏一门争尽了光彩,她们的家族也因她们的尊荣走向了新的辉煌。一世高飏,字法脩,高祖初年(公元471年)自原郡西迁至代郡(今大同)投北魏,拜厉威将军、河间子,世宗初年赠左光禄大夫、渤海公、给予“敬”的称号。

弟高乘信,拜明威将军。二世高肇,字首文,高飏所出,高照容兄,世宗景明初年(公元500年),封平原郡公,拜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冀州大中正,娶世宗姑高平公主、迁尚书令,延昌初年(公元512年)迁司徒,延昌四年世宗崩,高肇被杀,灵太后临朝,赠营州刺史,永熙二年(公元533年)赠使持节、侍中、中外诸军事、太师、大丞相、太尉公、录尚书事、冀州刺史。

弟高显,景明初(公元500年)封澄城郡公,历官侍中、高丽国大中正。长兄高琨,袭封父爵渤海郡公,赠都督五州诸军事、镇东大将军、冀州刺史。高琨弟高偃,字仲游,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去世,正始中(公元506年)赠安东将军、都督、青州刺史,给予“庄”的称号;景明四年(公元503年),世宗纳其女高英为贵嫔,五年后(公元508年)立为皇后,继而封高英母王氏为武邑郡君。

高偃弟高寿早卒,高寿弟即高肇。三世高植,高肇所出,历官中书侍郎,出为济州、青州、相州、朔州、恒州刺史,临五州皆以清廉著称,时号为“良刺史”,赠安北将军、冀州刺史。

高猛,字豹儿,高琨所出,娶世宗同母妹长乐公主、拜驸马都尉,历中书令、雍州刺史、殿中尚书,死后赠司空、冀州刺史,又赠太师、大丞相、录尚书事。

为了解高照容族人的显赫地位,对他们的官秩品级作进一步地考证分析。厉威将军为北魏武官,官秩从六品上阶,河间子全称为河间县开国子,第四品下阶;光禄大夫为文散官第二品,渤海公全称为渤海郡开国公,官秩第一品,高飏生前为四品大臣,死后赠官第一品。

明威将军为北魏武官,官秩第六品上阶,高乘信为六品将军。平原郡开国公为北魏封爵、官秩第一品,尚书左仆射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行政长官,与尚书右仆射同掌尚书省,官秩第二品;尚书令为北魏最高行政机构行政长官,官秩第二品;司徒“主徒众,教以礼仪,凡国有大疑大事,与太尉同(《通典?卷第二十》”,北魏设司徒,官秩第一品;使持节,即皇帝赋予大臣代表朝廷在一个行政地方行施任免、处置一定品级官员的权力;侍中为门下省长官,为亲近之职,掌坐从傧相、尽规献纳、纠正违缺,官秩第三品;北魏设都督中外诸军事,以朝廷重臣充任,官秩从一品;太师为三公之一,地位尊贵、官秩第一品;大丞相,时为赠官及荣誉职衔;太尉为北魏三公之一,官秩第一品;录尚书事参预朝廷机要,自魏晋以来,公卿权重者任此职,北齐朝位在三公之上;刺史掌一州军政,官秩上州第三品、中州从三品、下州第四品下阶;无论实封或赠封,高肇都是当朝一品,位极人臣。

澄城郡公官秩第一品,中正为北魏行政区的佐吏,以有才干的官吏充任;因高显为澄城郡公,最高官秩第一品。镇东大将军为北魏武官名,官秩第二品,因高琨袭父爵渤海郡公,生前最高官秩第一品。

安东将军为北魏武官名,官秩第三品,高偃为三品大臣。北魏设中书省,传达皇帝诏令、执国法政令,行尚书省职权,实际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侍郎位在中书令、中书监之下,北魏设四人,官秩从四品;安北将军为北魏武官名,官秩从三品,高植生前为四品大臣,死后赠官三品。

驸马都尉,汉武帝年间始设,南北朝刘宋武帝永初(420年)以后,公主的丈夫才得此封,北魏亦有此职,官秩第六品下阶;中书令为中书省最高行政长官,官秩第三品;殿中尚书为北魏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统领协调殿中、三公、仪曹、驾部等四曹,掌宫廷禁卫、吉凶礼制、断罪收囚、宫廷车舆之事,官秩第三品;司空为古官名,《周礼》曰:“司空为冬官,掌邦事。

凡营城起邑、复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国有大造大疑,谏诤,与太尉同”,北魏设司空,官秩第一品,高猛生前为三品大臣,死后赠官第一品。

另据《魏书?高肇传》,延昌三年(公元514年),因高氏父兄封赠,诏令祖茔迁葬。“肇不自临赴,唯遣其兄子猛改服诣代,迁葬于乡。”也就是说,高肇于北魏延昌三年,奉旨由侄子高猛代表自己将祖茔由平城迁回原郡条县。

清代康熙年间景州境内(清代为山东德县境内)出土高英弟高贞碑,证明上述记载是准确的。高贞官至太子洗马,死赠龙骧将军。高贞生前为五品东宫属官,死后赠官三品。嗣后景州又出土高植墓志,现收藏于山东博物馆。近年洛阳先后出土高猛及其妻墓志。据墓志记载,高猛及夫人死后葬于洛阳邙山,而没有迁回原籍,原因可能是高猛作了北魏的驸马,成了皇亲,按当时的礼制,就在北魏元氏皇族的墓地安葬了。

清代乾隆年间,山东德县第三屯(今景县北留智镇境内)出土高湛墓志。据墓志可知,高湛为高飏孙、高肇子,官至持节、都督南荆州诸军事、假镇军将军、扬州将军、员外羽林监行荆州诸军事、南荆州刺史、当州都督。于东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去世,享年43岁,死赠假节、督齐州诸军事、辅国将军、齐州刺史,于第二年即元象二年十月十七日迁葬于故乡司徒公高肇茔。高湛事迹正史无记。

从高贞、高植、高湛墓志出土情况看,高肇一支的祖茔并没有在景县王瞳镇小高义村附近的高氏墓群,而是另有墓地。墓地应坐落在今景县境内运河西岸北留智镇第三村附近。

高英(公元518年),高丽族人,北魏宣武帝拓跋恪的第二任皇后,父亲高偃(乃宣武帝的母亲高照容的次兄),母亲是武邑郡君王氏。是孝文帝文昭高皇后之弟高偃的女儿。     北魏世宗景明四年(503),高英被纳为宣武帝元恪的夫人,初封为贵嫔。

宣武帝确实不能与父亲孝文帝相比,由于他的昏庸无能,造成外朝大臣争权,后宫嫔妃争宠,北魏在他的统治下迅速衰落,以至分裂成东魏和西魏。

   正始四年(公元507),因宣武帝的第一任皇后于氏无病而死,宫中上下都觉得十分奇怪。但是,谁也不敢提出追查原因。事实上,不少人怀疑是高英下毒手将其害死。于皇后死时,留下一个才两岁的儿子拓跋昌。

第二年,拓跋昌得了病,侍候他的宦官王显竟不请御医替他治病,也不报告拓跋恪,任凭可怜的孩子哭啼。过了几天,拓跋昌病情加重而死。接到丧报后的拓跋恪十分悲伤,但是经高贵人一番劝说,也就渐渐淡忘。

不久,王显不但没有被追查失职之罪,居然还升了官,有人便开始怀疑是高贵人害死了拓跋昌。但高英是拓跋恪生母的娘家侄女,进宫不久又生下一个儿子,虽夭折,但后又生下建德公主。她的伯父高肇是皇帝的舅父,位高权重。所以这些人都害怕高英势大,不敢告诉皇帝。

正始五年(公元508)七月,高英被立为皇后。高英虽然是高句丽高家嫁入北魏皇家的第二位皇后(第一位是她的姑母高照容),但高照容生前宠势有限,皇后还系追封,而她儿子拓跋恪少年时代与外祖一家也比较生疏。及至高英成为皇后,凭着她那较强的活动能力,很受拓跋恪宠爱。

高句丽高家亦因此大有权势,但由于叔侄皆锋芒过露,排挤异己狠辣,引起时人的强烈反感。高皇后对后宫控制非常严厉,以至于后宫胡充华替拓跋恪生过一个儿子之外,二十多年里,洛阳皇宫里竟没有第二个皇子出世。高英曾多次欲加害胡充华,但都没有成功。

延昌四年(公元515)正月,宣武帝拓跋恪去世,七岁的拓跋翊即位,为孝明帝。高英被尊为皇太后,孝明帝的母亲胡氏被尊为皇太妃。当年被高太后害死的于皇后,有一个堂弟名于忠,袭封父爵为领军将军,为了给于皇后报仇。

他同胡太妃的亲信刘腾等人联合起来,设法杀死了高肇,这样,高太后便失势了。于是拓跋翊废高英太后名号,令其出家为尼,法名慈义。修行于瑶光寺,非大节庆,不得入宫。随后立自己的母亲胡氏为皇太后。高英六岁的女儿建德公主,也由胡太后抚养。

     神龟元年(公元518)九月二十四日,皇太后胡氏出宫拜见母亲武邑君,发现天象有不利于朝廷的变化,人们普遍认为后妃中将有人遭大祸,胡太后怕应验到自己的身上,于是当夜密遣心腹内侍将高英毒死,并以民礼葬之。

于当年十月十日葬于洛阳邙山。     古代史料提到高英时多称为“宣武高皇后”或者“崇宪皇后高氏”。近年其墓志出土,得知其名。河南洛阳出土高英墓志。墓志称,高英“志愿道门,出俗为尼”。这只不过是墓志撰写者对北魏后宫黑暗腐朽的封建礼教草菅人命的遮羞之词。

(北魏孝武高皇后)

公元534年,元修丟下高皇后西奔关中宇文泰,不久就被宇文泰殺死。高氏隨即收拾宫中财宝改嫁彭城王元韶。皇后再嫁,史不系其夫谥,仅以其前夫在位时的年号尊称之,故称为永熙皇后。

(东魏孝静高皇后)

东魏孝静高皇后,是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的皇后,北齐神武帝高欢的第二个女儿,母为神武明皇后娄昭君。母亲生高氏时,梦见月亮入怀。

魏孝武帝西投宇文泰,高欢另立年仅11岁的元善见为帝,为东魏孝静帝。天平四年(公元537年),为笼络高欢,孝静帝下昭聘高欢的二女儿为皇后,高欢出于政治野心,没有答应。兴和元年(公元539年)初,孝静帝再次派司徒孙腾、司空襄城王元旭下聘书,并以皇后的驾车迎候于高欢门第外。

高欢终于同意了这门亲事。同年五月,孝静王正式册立高氏为孝静皇后,后嫁。武定八年(公元550年)五月降为中山王妃。公元551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将北齐孝静帝被毒死后,建立北齐政权。高洋下令将孝静高氏改嫁给尚书左仆射杨遵彦(杨愔)为妻,封太原长公主。 (宋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高春桃)

宋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高春桃,公元1032年出生在东京汴京城建宁里桃花巷,曾祖高琼,祖父是尚书令兼中书令高继勋。父亲是高尊甫。由于桃花季节,桃花巷里生桃花。这是双桃吉日,因此祖父高继勋为孙女起个名子叫春桃,乳名叫桃桃。

宣仁圣烈高皇后,也是曹彬的外曾孙女(仁宗皇后曹氏,是宋大将曹彬的孙女)。母曹氏,系样仁宗慈圣光献皇后之姐,故宣仁后少鞠宫中,时英宗变在帝所,与后年同,由仁宗、慈圣作主订亲。仁宗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成婚。公元1085年,高后的儿子宋神宗病危,哲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哲宗时年9岁,因其年幼,群臣奏请高太后垂帘听政。54岁的高氏以太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

宋英宗赵曙,是濮安懿王第十三子,仁宗赵祯的侄子,而高氏是曹后姐姐的女儿,两人自幼被选入宫。当时宫中人都称赵曙为“官家儿”,高氏则为“皇后女”。赵曙十六岁时得聘高氏为妇,因仁宗皇子夭折,赵曙后来得以即位为帝,高氏也顺理成章地入主中宫。

赵曙与高氏婚后鹣鲽情深,高氏为他诞下了四子四女。皇帝所有的子女皆由皇后所出不是常见的事,但对赵曙来说也不奇怪,因为他很可能没有妃嫔。在《宋史》、《长编》、《续资治通鉴》乃至其余宋代笔记里都没有他晋封妃嫔的记载,倒是在蔡京之子蔡绦所著的《铁围山丛谈》中曾提及英宗“左右无一侍御者”。

英宗治平年间,一向多病的赵曙身体好转,但皇后仍不让他临幸宫人。曹太后觉得不妥,就让亲信悄悄劝皇后:“官家即位已久,如今身体又已痊愈,怎么可以左右无一侍御者呢?”高皇后听后颇不高兴,回答说:“去跟娘娘说,我嫁的是十三团练,又不是嫁他官家!

”十三团练是指赵曙,他在濮王诸子中排行十三,仁宗在位时长辈皆唤他“十三”,仁宗封他为团练使。

这段话后来传至宫外,成了士大夫们八卦的笑料,大概都觉得英宗乾纲不振,以致皇后强悍如此。但赵曙虽然有点优柔寡断,却也是个有脾气的人,倔起来也敢跟养母曹太后作对,他能尊重皇后到按她意见不纳嫔御的地步,应该归功于那段青梅竹马的爱情。

可惜他们未能白头到老。赵曙仅做了四年的皇帝便驾崩,撇下了当时三十多岁的皇后高氏。这是一大遗憾,但世事就是这样,如果一对帝后夫妇能彼此忠贞不渝相守一生,执子之手,只与子偕老,那就不是历史,是童话。

高太后临朝听政之初,一面起用司马光、吕公著等老黄牛臣,一面降诏停修京城内已开工兴建和将要兴造的宫殿、府衙、寺院,遣返从各州府县征调的农民役夫;裁减皇城觇卒;严禁各级官吏行苛政、贪污肥私、聚敛财富;对遭受自然灾害的农夫,给予减免田赋。引诏下达到各州府县城乡时,农民赞不绝口。颂为 “快乐条款”。

太后胞弟高士林,自幼学文习武,涉经史,通大义,不仅文才好,且晓武略,为人正直,以内殿崇班的低级军阶在京城骑兵部队服役数年,尽职工尽责。英宗皇帝欲提其官司职,并以仁宗在位擢升外戚曹家用官职为依据。高皇后劝阴说:“我做了皇后,我的娘门高家已是高贵的皇亲了,所以,对我娘家人的提升,更要慎重。

再说我弟士林,已获升朝籍,在朝廷上有一个职差已经过分了,哪能再晋职?至于我高家族人,那是怎么也不能同先后曹家亲族相比的。”皇后肯切谢辞,英宗只得作罢工 。后来,英宗又几次提出加封高士林的官司职,都被高皇后谢辞。

宋神宗即位前,到处公高府去过。使他是取不满意的是,作为开国元勋、五朝气功臣的高王府,住的却是非曲直低矮的旧瓦屋。即位后,他多次提出为外公高家营造大府第,高太后坚辞不许。外之,太后被神宗唠叨得不耐烦了,提出:宅基地由太后亲选,建造高王府的全部费用由太后自己的薪俸付给,不用大农(主管国家财政收支机关)一文钱。

神宗只得同意这么办。为不与民争利,高太后在远离市区的城北郊买了一块废闲地,拿出自己的积俸,给娘家建造了一座府第。

宰相蔡确欲献谀以固位,就为后的伯父高遵裕谋复官职。神宗元丰四年(1081)冬,高遵裕 奉神宗皇帝之命率军西征,同西夏军作战,在灵武城下遭到惨败。神宗撤了他的职,贬到郢州闲居,一天蔡确参见高太后 奏道:“高遵裕文武双全,历任镇边军政要职多年,数立战功,为保卫大宋西部边境出了大力,武之败,乃偶然事件,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神宗对他作了严厉处罚,又贬到很远的地方。

依臣之见,应官复在原职,请太后恩准,臣即办理'。

高太后听后说:“给高遵裕复宫一事断不可行,他灵武之败,非同一般败仗。这一仗几乎导致全军覆没,军民死伤近百万,财物损失更不可计。神宗十分气恼,由此积病不起。神宗按军法撤了他的官职,贬于外地。这场大灾祸由高遵裕造成,他得免杀头已是有幸了,现在神宗尸骨未寒,我怎么能只顾私恩为他复官,而违反开下的公议!

” 蔡确十分羞愧,又怕太后怪罪,战兢兢告退。高太后听政权年,没给高遵裕复官。 被《宋史》称作“四凶”之一的大臣宋用臣,善阿谀承,深得神宗信任。

神宗在位期间,兴建东西府、筑京城、建尚书省、立原庙等所有大工程,均命他会权主其事。其利用职权,贪污公共场所银,搜刮百姓,敛财甚巨。朝臣乏谦节者,往往谄附之,权势震赫一时,高太后临政不久,将宋用臣贬监滁州、太平州酒税。

宋用臣祈求神宗的乳母,为其在高太后面前讲情恢复官职。此乳母进宫拜见太后,太后察其情,说:“你来有什么事吗?是为宋用臣复职来讲人精的吧?我告诉你,为宋用臣这样的人讲情复官,万万做不到。

你还想像过去我儿子在位时地样为人请求内降(即走后门与开后门)吗?你知道内降的严重后果吗,再不要为别人求情干扰国政了。要是还这么做,我立即命人先把你斩了!”乳母大惧,不敢出言,从此,宫廷内降遂绝。

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神宗病死,朝廷决定将他葬于巩县宋朝陵。当时老臣韩绛尹洛,负责办理神宗安葬事宜。当神宗灵驾抵永安时,韩绛迎至永安城外。高故后的儿媳德妃(即哲宗母亲朱太妃),作为神宗后妃的遗孀护灵驾于员后。

韩绛迎罢灵驾后得知德妃还在后面,便不顾衰老之躯,又向前奔走数里,跪拜相迎。事过月余德妃同高太后叙话时说了此事,并赞扬韩绛对皇家用的恭敬。太后说:“韩绛今年73岁了,他是先朝老臣,作过宰相,政贯卓著。

从清理上讲,你应该登门看去迎接你,你又怎么能受此望尘之礼呢!”德妃觉得婆母的话有理,流着眼泪感谢太后的训教。名满全国的大文学家苏轼,因一首诗作遭到攻击,说他有意诽谤皇帝,并下御史狱将治以重罪。在高太后婆母曹后和高太后称许之下,神宗宽赦了他。高太后临朝,将苏轼调进京师,破格擢升为翰林士兼知制诰,参决政事,起草诏书。苏轼的诗文,盛赞高太后廉洁和对自己的知遇恩德。

高太后节俭朴实,“恭勤俭度越前古”。常对神宗比喻:“一瓮酒,醉一宵;一斗米,活十口。在上者要尽量减少浪费,提倡节俭。”高太后衣饰除朝会典礼,在宫中常用补衣,不用丝锦。宫中膳食,只用羊肉,因为羊吃草,不需用粮食。

但牛因能耕田,严禁食用。高太后寿旦,御厨别出心裁地用羊乳房和羊羔肉做成两道美的菜肴,给太后吃,高太后说:“羔羊在吃乳时期,杀母羊取其乳房,羔羊就要断乳饿死,羔羊幼小,烹而食之有有伤天道,”即命将菜撤去并下旨不得宰羊羔为膳。高太后还常到御房,视食器刷洗是否干净,并戒以节俭以不可奢侈浪费。

高太后临朝不久,三省具前朝例,上奏章请“加恩高氏”,给太后娘门高家族人封官晋爵,高太后不仅坚辞罢去,而且还将先朝定给太后娘门高家族人封官家的私恩赏赐减去四之一。

《宋史》载:高太后“临政九年,朝廷清明,结夏绥安,杜绝内降侥幸;文思院奉上之物,无问巨细,终身不取其一,人以为女中尧舜。

元佑八年九月高太后病故,享年六十二岁,朝野哀痛。葬河南巩县宋陵。到南宋时,宋高宗赵构,鉴于宣仁太后保佑三朝,临政期间严绳娘门高氏家族,高家虽功高而班秩不显,遂褒录后家。赠太后生母曹氏失人为魏、鲁国夫人,弟高士逊、高士林及高公绘、高公纪皆追封王,擢从孙高士则为节度使。其他高家受恩者,又十余人。

也有人认为,其在政期间,把大量国土沦亡于西夏,称其为卖国妖妇,因为她支持史学家司马光反对变法派,就被吹成这个样子,文人无行,信不虚矣!

(大顺帝皇后节孝贞义一品夫人高桂英)

高桂英,米脂县城北壶芦山(俗称壶芦旦)人,高立功的姐姐,李自成夫人。

崇祯元年(公元1627年),李自成因矫捷善走,魁梧有力,被银川驿招募为驿卒,往返于榆林、米脂、延安递送公文。

李自成递送公文相当卖力,不料因连连将驿马累死或丢失而引起知县不满,那年正赶上朝廷下令裁驿,他首先被裁减。随后,李自成便去延安拜师学艺。期间,因抱打不平,抑强扶弱,打死延安地痞石友仁,便跑回米脂。不久被官兵抓获,叫知县宴子宾打得伤痕累累,送入大牢。

当时监狱的禁卒高立功,原与李自成是驿站上的好友,给他送茶送饭,格外殷勤。有一天上午,高立功弄了些酒菜想给李自成解闷。刚进狱室,猛然望见李自成身上盘着一条又粗又长的蛟龙,鳞甲鲜明,头角崭然。高立功大惊,一失手摔碎了杯盘,拔腿就跑。

李自成从梦中惊醒,翻身起来看见满地杯盘和刚跑出去的高立功,便连忙喊他,高立功方才转回来,但不见了蛟龙,心中好不诧异,料想李自成不是等闲之辈。于是趁着夜色,打开李自成的镣铐,两人一起逃往壶芦山。

壶芦山距县城60多里,较为偏僻,高立功一家就住在这里。其姐高桂英也是好武之人,极讲义气,弟弟高一功也身手不凡。高桂英见到行侠仗义、武艺超众的李自成,十分敬慕,便忙着烧火做饭,精心料理李自成的饮食起居,采药敷伤心里默祷着自成受创的身体早日康复。

李自成对桂英的体贴照顾记在心里,更为她才貌所动心,渐渐对桂英产生了爱慕之情。他俩的一举一动,都被高立功看在眼里,他觉得自成和姐姐是男才女貌,正好般配,但又不好轻易点破此事。原因是高桂英早已嫁人,只是成婚不久丈夫便夭折,桂英成了寡妇。过去有“好女不嫁二男”的古训,不知桂英与自成能否同意此事。

经过高立功巧妙周旋,不料想二人一说即合。于是,李自成与高桂英在壶芦山成亲了。自成与桂英新婚后,便在高立功家与桂英召集一帮乡间兄弟每天在院子里习武练功。桂英在李自成的指点下,武艺长进很大。有时比武,桂英亦有奇招,李自成也很难胜过她,李自成不由赞叹夫人是女中豪杰。

壶芦山美人配英雄的事很快传了出去,官府闻风追来。李自成便与高桂英、高立功、高一功收拾行李,连夜出走。后来,几经辗转,投奔延安嫡舅高迎祥的队伍。从此,高桂英与李自成夫唱妇随,同心协力,患难与共。她亲率一批以米脂婆姨为骨干的女兵组成娘子军,跟随闯王驰骋疆场,闯荡天下,协助李自成推翻了明朝,建立大顺政权,成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巾帼英杰。

李自成兵败后,高夫人带李过、李通、李来亨及贺珍、郝永忠率部继续征战与清兵抗衡。在抗清斗争中,高桂英屡建奇功,后被南明唐王封为节孝贞义一品夫人,号称其军为:“忠贞营”。

(清乾隆帝慧贤皇贵妃高佳氏)

慧贤皇贵妃,高氏,满洲镶黄旗人,初隶包衣,河道总督、大学士高斌之女。早在雍正年间,高斌的女儿,嫁给当时还是宝亲王的弘历。雍正年间,高氏就成了弘历的侧福晋,深得宝亲王弘历的敬仰。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九月二十四,刚即位二十一天的乾隆帝就封高氏为贵妃,同时下令将高氏母家从包衣佐领下拨归满洲镶黄旗,当时因为是世宗大丧期内,所以册封礼推迟了二十七个月,到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十二月初四才举行。

高氏是名门淑女,通情达理,尽心尽力侍奉皇帝。有时皇帝因水旱灾情而担心农民种不了地,打不了粮食,心情郁郁不乐,高氏就陪在皇帝身边,婉言劝慰。她还经常用古代名妃的言行来要求自己,二十年如一日。

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元旦,正是佳节喜庆之日,未想到高氏竟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乾隆帝去看望她时,高氏语重心长地嘱咐乾隆帝要自爱,不要悲伤,当皇帝很不容易,情真意切,使乾隆皇帝很受感动,虽经全力医治,但病势日渐沉重。

为了报答这位侍奉自己二十年之久的爱妃,在正月二十三晋封高氏为皇贵妃,可是刚过两天,就在正月二十五填仓日这天,高氏病逝了。第二天乾隆帝就赐谥她为慧贤皇贵妃。为了悼念爱妃,乾隆帝写了多首挽诗。她的金棺暂安在静安庄殡宫,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十月二十七随孝贤皇后入葬裕陵地宫。

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正月,嘉庆皇帝命将玉牒内慧贤皇贵妃母家之姓赐为高佳氏。后裔从此以高佳氏传世。               原载于《中华高氏风云人物录》

                                                         高御甫摘自高继德先生的《中华高氏风云人物录》   201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