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春绮 译歌德:无休止的爱rastloseliebe

2017-12-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歌德,德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一生创作活动达60年之久,作品非常丰富,其主要作品有<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葛兹·封·伯里欣根

2、歌德,德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一生创作活动达60年之久,作品非常丰富,其主要作品有《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葛兹·封·伯里欣根》、《威廉·迈斯特》等。反封建、反暴政、讴歌爱国主义和民族统一、向往自山平等,是其创作的总倾向,市侩思想和对革命的不彻底性足其创作的主要局限。

恩格斯曾说他“有时候是非常伟大的,有时候足渺小的;有时候是反抗的、嘲笑的、蔑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候是谨小慎微的、事事知足的、胸襟狭隘的小市民。”他的作品形式完整,形象深刻,表现出现实主义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影响深远,是欧洲近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资料来源:http://www.lyrikwelt.de/gedichte/goetheg1.htm

译界巨擘钱春绮去了作者:本报记者 周书卉 日期:2010-2-5 9:24:47 来源:泰州晚报

2月3日晚11点30分左右,我国诗歌译界的泰斗级人物钱春绮因病在上海徐汇区医院去世,享年90岁。

钱春绮是泰州人,通晓德、英、法、日、俄等语言,学过西班牙语、拉丁语和古希腊语。曾翻译出版《浮士德》、《海涅诗集》、《恶之花》等外国文学作品。其毕生出版译作达70种,约1000万字,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曾荣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荣誉奖。2001年,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在中国译界,钱春绮被认为是德国文艺翻译的佼佼者以及译界之巨擘。知名中外文学学者路文彬曾经评价“莎士比亚非朱生豪不可,歌德除钱春绮不行”。

有人评价说,每一个与诗歌结缘的人,他的思想都离不开歌德、席勒、海涅、尼采、波德莱尔等古典诗人的滋养;中国的当代诗人更是绕不开钱春绮的名字。“正是他一个人的翻译,为众多诗歌爱好者打开了一片幽深、旷远的天地;也正是他一个人的翻译,标示出了一个诗歌写作者所难以企及的精神高度。”

钱春绮1921年出生于泰州,父亲为卖香商贩。钱春绮从小入私塾诵读四书五经。1934年,哥哥接其至上海市立万竹小学就读,后考入江苏省立上海中学。

上海沦陷后,钱春绮转至省立扬州中学读书,数月后,战事扩大,原省扬中的老师在泰州泰山公园复学,他又迁至泰州读书。钱春绮喜欢文学。16岁时,他就创作了一本诗集和一部长篇小说。他还在泰州《战报》上发表以抗日为题材的文章。

1940年,钱春绮进入上海东南医学院学习西医,外语读的是德文。

1946年,钱春绮毕业后,先在中美医院(现长征医院)皮肤科工作。他除了在课堂学习德文外,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法文、俄文、英文、日文等多国语言。新中国成立后,钱春绮利用业余时间编译出版了《简明小儿耳鼻咽喉病学》、《组织疗法概说》、《喉结核及其化学疗法》、《中耳炎》等10种医学书籍。

同济医院接管中美医院后,钱春绮被调到了他不喜欢的耳鼻喉科。后钱春绮辗转了几家医院,都未能回到皮肤科工作。钱春绮的兴趣渐渐转移到了诗歌翻译上来。

当时,钱春绮发现国内的《浮士德》译本存在不少错误。于是,他开始着手翻译《浮士德》。不过,钱春绮一直对外声称,在翻译上对他帮助最大的并不是歌德,而是海涅。

早在1914年,国内就出现了少量的海涅译作。上世纪50年代,西方古典文学一般会被贴上资产阶级的标签,很少有人敢问津。但钱春绮看准了海涅和马克思的非同寻常的友谊,看准了海涅诗歌中“我是剑,我是火焰”的战斗锋芒,于是,一口气译了海涅的三部诗集:《诗歌集》、《新诗集》、《罗曼采罗》。

钱春绮把海涅的诗歌译文投给人民文学出版社,但未能及时出版。当时,国内“世界和平理事会”每年纪念四五位世界名人。1956年2月17日,适逢海涅逝世百年纪念日,第二年,三部诗集顺利出版,非常热销,几次重印。之后几年,钱春绮又陆续出了《尼伯龙根之歌》、《德国诗选》等几本书。

仅《诗歌集》,钱春绮就拿到8000元稿费。为此,他专门写了一首题为《感谢海涅》的诗。“他是我的恩人。”

1960年,钱春绮辞职,成为从事文译工作的自由职业者。

“***”期间,因出版社停止正常运作,钱春绮投的译稿未再出版。但他依然每天坚持偷偷翻译,将译稿藏在安全的地方。

当时,钱春绮和一位日本教授经常通信交流,为避嫌,他署的是爱人的名字。谁料,还是引起了有关部门注意。工宣队上门抄走了他精心收藏的一万多本外文书。歌德的《浮士德》和海涅的《意大利游记》等在译手稿也被抄走,其翻译工作停止。

不仅如此,钱春绮还被打成里通外国的特务。他想进医院谋生,但这扇大门已对他紧闭。有一次,一位朋友讲好了请他翻译一点日文资料,但终究还是没有了下文。

钱春绮和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只得依赖于妻子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日子陷入窘境。但他对自己当初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无怨无悔,“医生可以轻易找到几百个,但翻译诗歌的在全国没有几个,尤其是翻译歌德、席勒、海涅诗歌的就更少了。”

“***”结束后,译事复兴。钱春绮早前投交到出版社的译稿开始出版,《歌德抒情诗选》累计印数达到了50万册,《歌德诗集》印数有30万册,而后不断重印。后来,他还翻译了尼采诗歌,以及法语诗中难度很大的作品——波特莱尔的《恶之花》及《巴黎的忧郁》。

上世纪90年代后,翻译的稿酬降低,自由撰稿人的处境越来越难。1995年,钱春绮被上海文史馆聘用,可以按月领取工资。

退休后,钱春绮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懂上网、不会电脑打字的他整日伏案笔耕。

1993年,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冯至去世前曾于病榻上撰文《肃然起敬》,对钱春绮有如下评价:“……我对于这位不管外边的气候如何变化,而几十年如一日的孜孜不息的翻译家肃然起敬。”

30万字,五六万字的注解

“鹰象征高傲,蛇象征智慧。”

“智者抛弃他的智者意识,自觉自己的无知,而成为受教者,故能乐其愚。贫者的心感到有受教的必要而豁然开朗,这就是他的富有。换言之,即智者和贫者都乐于接受查拉图斯特拉的教言。”

在钱春绮翻译的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几乎每页都有注,而且每注皆透出老到的点校笔法和扎实的考据功夫。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被称为“旷世天书”。

不到30万字的书,钱春绮加了五六万字的注解。钱春绮说,这赖于自己平时对资料的广泛阅读。他举例说,“palme”这个德文词,大家都译成“棕榈”,但他在翻译的时候,觉得有问题,因为尼采把它形容为“会跳舞的女孩”。

笔直的棕榈树怎么会有“跳舞”的感觉呢?于是,他查日语译本,这个单词译作“椰树”。他觉得椰树斜着伸向海边,随着海风摇曳,那才是跳舞女孩的模样。“椰树”的德文叫“kokospalme”。钱春绮又参考了其他日语辞书,才知道这个词在使用中经常略掉前半部分,只取后半部分“palme”。

《歌德抒情诗选》一书,八页的译者后记,除了介绍原诗的创作背景,还一一列明原典的出处、选文的理由。虽然话题围绕歌德,但从中可以看到恩格斯、罗曼·罗兰、赫尔德、迈耶等人的观点,更可以看到与《红楼梦》诗词、《诗经》等的比照。专家感叹,“行文如此之严谨和开阔,即使研究所里的大学者也未必能做到。”

钱春绮总结,搞翻译,要有中文的底子加外文的底子。中文底子中,要有文言文的底子;外文底子中,要有多种外文的底子。《论语》、《孟子》、《大学》、《左传》,钱春绮背得滚瓜烂熟。他还收藏了英文、法文、日文、德文各种版本的《圣经》,他一遍遍不厌其烦地阅读,经过横向比较,他发现即使同样是译成中文的圣经,天主教圣经和新教圣经的译名都不一样。

为了译好十四行诗,钱春绮掌握了十四行诗的各种变体,和各种押韵式,他还亲身实践,创作了几百首十四行诗,他认为,译外国诗除了求神似之外,最好也要求其形似,也就是尽可能作形式的移译。

今年1月4日,上海市文联主办了“钱春绮文学翻译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对钱春绮给予高度评价,“他的目标非常集中,主要专注于诗歌。”“见解朴实无华,那从多年成功的翻译实践中提炼的宝贵经验:中和,适度,形神兼备,力求达到言与意、信与美的高度统一。”“不为名利所羁绊,不被市场左右,不受出版社操控,只翻译自己认定的作品。”……

会上,钱春绮被中国文联授予了从事新中国60年文艺工作奖牌和证书。

记者印象:他是个至情至性的人

昨天下午1点多,《泰州日报》记者袁晓庆接到南方都市报记者田志凌的电话。田志凌说,钱老于3日晚去世。田志凌请采访过钱老的袁晓庆谈谈对钱老的印象。

2007年12月,袁晓庆跟钱老相谈了3个小时。对于钱老的去世,袁晓庆非常痛心和惋惜。从田志凌的口中,他得知,2009年3月,患有心脏病的钱老摔成骨折后,一直卧病医院。“钱春绮文学翻译研讨会”都未能参加。

“他一口泰州口音,中等个子,头发花白,穿纯棉的格子衬衫。”袁晓庆说,走在大街上,钱老很容易会被人疏忽掉。

袁晓庆犹记得,钱老的房间里凌乱地堆满书刊杂志。钱老坐在客厅一边的躺椅上,谈话中碰到想不起来的事,便去书房,从杂乱的书堆里找出薄薄一本“编年史”,上面记载的都是日常生活的“大事”。说到几年前搬离南京路上住了50多年的老家,钱老感慨:搬迁的那段日子心情很不好受,“我独自在空荡荡的地板上摆张破席睡了一夜,次日才依依不舍地含泪告别。

”谈及与自己风雨同舟五十余载的老伴,他满怀想念和感激之情。“我一直把她的骨灰盒留在身边,等我有一天过去了,化成灰了,就把我的骨灰放在她的骨灰盒里……”说到动情处,钱老眼眶润湿。

袁晓庆说,钱老因为身体原因,多年没有还乡。他非常想念泰州。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乡土。1973年,钱春绮回乡探亲,写了好几首怀旧的旧体诗,其中有一首写道:“数十年前负笈游,登城爱眺采菱舟。重来却叹城何在,白面书生变白头。”

上海《新闻晚报》摘转《南方都市报》报道:他翻译的《浮士德》、《恶之花》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著名翻译家钱春绮去世
2010年2月5日 A3叠03:文化·事件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

昨日记者从上海翻译家协会处获悉,著名翻译家钱春绮于2月3日23点26分,因病在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去世,虚岁90岁。上海译协正在筹备追悼会事宜。

昨日,上海译协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去年3月摔了一跤骨折后,钱春绮一年多来一直住在医院里,心脏也不是很好。

上世纪60年代弃医从文

钱春绮1921年出生于江苏泰州,1946年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1960年开始弃医专事文学翻译工作。著名译作有歌德诗剧《浮士德》、海涅《诗歌集》、波德莱尔《恶之花》等,还曾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鲁迅文学奖“1995-1996年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荣誉奖”。

钱春绮的第一部译作是1956年7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席勒的《威廉·退尔》,当时他还在医院上班。《泰州日报》记者袁晓庆曾于2007年12月采访过钱老。他回忆说,钱老曾跟他讲到,解放初很多外国人离开上海,他们留下大量的书,被很便宜地卖掉,钱春绮就是从那时起买了很多原版书,后来慢慢开始翻译。1960年,钱春绮辞去医职,在家专职从事文学翻译,为此,他逢人便说,自己是“最早放弃铁饭碗的人”。

改革开放后,沉寂了一段时间的钱春绮重拾译笔,早前投交的译稿开始出版,发行量都很大,比如《歌德抒情诗选》累计印数达50万册。

袁晓庆说,2007年他见到钱春绮时,钱夫人因心脏病去世不久,钱老的情绪非常低落。钱老晚年埋头于翻译和写作,当时他正在处理最后两部书稿——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注释本及重新出版的波德莱尔《恶之花》。

“我们这一代学德文的人,尤其是诗歌爱好者无不尊敬他,感激他。”翻译家叶廷芳回忆说,1956年他上大学时最初接触的德国诗歌,就有钱春绮译的海涅的《诗歌集》、《新诗集》。

改革开放后,钱的诗歌译作接二连三地推出。叶廷芳认为,钱春绮首先翻译那些大家急欲读到的名作,如《歌德诗集》、《浮士德》、《席勒诗选》、《施托姆抒情诗选》及《里尔克散文选》、《海涅散文选》等。

袁晓庆说,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青年,尤其是搞诗歌的,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钱春绮。在诗歌界对钱的翻译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觉得他用直译,用词不是很讲究,但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如果不是他的翻译,很多作品进不来,他开创了不少新的窗口,打开了局面,这一点功不可没。”

钱春绮不仅翻译德语作品,他还懂法语、日语。他自己也写诗,从14岁开始习作,16岁即集成诗集。为了译好十四行诗,他还创作了数百首十四行诗,他自己也说,他“骨子里是个诗人”。

午前去瑞金医院见王振义院士,专访遭拒。王说,他祖父是兴化人,从他父亲起就是上海人了,他父亲、他自己连兴化去都没去过。说“癌肿诱导分化第一人”已是过去九四年的事了。说近年起已不接受任何采访。午间去上海文史馆询钱春绮联系方法,馆人与钱电话,得其欢迎家乡人采访的回应,电话中我与其约定下午一点后见面,钱详细说明到其住宅的线路,并说到时接我。

馆人也抄给钱住址及电话:……随后远去钱宅所在地宝山区,先在路边店用餐,后去钱宅。

钱很热情,但相伴六十年的老伴四月去世,八十七岁的钱孤居大宅,家里整个儿凌乱,有电影上***溃逃之样,有晚景凄凉之感也。拉杂录音两小时余。办妥“高端访谈”所需照片、题字诸事项。得钱推荐的其他泰州人物资料。

最后得赠其译著《恶之花巴黎的忧郁》《尼采诗选》,后者极其难得,几乎每页都有钱之批改及日文译字手迹。四点多返市区……见克里木特(2010-02-06 11:29:16)在我〖新浪〗博钱春绮访谈帖后说:
印象最深的是他译的《恶之花》。


虎年将至,问庆哥好!
还有不熟悉的“骠骑兵”(2010-02-08 09:54:31)也跟说:
袁先生好,已经在深圳的报纸上得知钱老离世的消息,心里非常难过。

我是八十年代初,从钱老翻译的《歌德叙事诗集》和《歌德诗集》开始认识钱老的。钱老译风质朴无华,文句简洁凝练,善于萃取并援引大量的研究资料做注,可以想见老人的精进作风和善意。作为读者,感念其诚。

从歌德到波德莱尔,从里尔克到尼采,每有钱译本,一定买下来阅读和珍藏。去年还买来钱老的最后一本书,即《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这本书的到来是最让我感动和惊喜的,想老人偌大年纪,居然还能出版新作。
不想今日作古,心中为之黯然。

愿老人泉下安息,他的读者会永远惦念他的。也特别感谢有您这样的新闻工作者,能及时传递出老人的消息,在这个浮躁的世上,能记得这些优秀的人文学者,尤其这些沉默者,已经难能可贵。再次向你表示感谢,真希望还能看到更多弥足珍贵的关于钱老的照片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