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印:老区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

2017-10-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吴金印在乡镇一干就是40年.当年与他一起工作的人,有的当了地.市级领导,有的进了省直机关.40年中,他多次放弃了组织上调他到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始终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基层,扎在群众之中--吴金印:老区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 余红北   本刊记者   许建起    他,几十年来扎根艰苦落后的农村山区,带领老区人民艰苦创业,使荒山野沟变成了米粮川,使穷山僻壤变成了山村都市.    他,几十年来"干一处响一处.走一路富一路."群众几次为他立碑,都被他推倒了.群众怕他再推倒,就把碑文

    吴金印在乡镇一干就是40年。当年与他一起工作的人,有的当了地、市级领导,有的进了省直机关。40年中,他多次放弃了组织上调他到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始终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基层,扎在群众之中……

吴金印:老区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

■ 余红北   本刊记者   许建起

    他,几十年来扎根艰苦落后的农村山区,带领老区人民艰苦创业,使荒山野沟变成了米粮川,使穷山僻壤变成了山村都市。

    他,几十年来“干一处响一处。走一路富一路。”群众几次为他立碑,都被他推倒了。群众怕他再推倒,就把碑文刻在了太行山的峭壁上。

    他,一个党员、一个干部,在基层一干几十年,而且干得很出色,毫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地位,的确很不容易。

    他,就是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记者在了解他的事迹时,时时感到一种震撼,一种感动。可以这么说,吴金印走过的地方,处处是风景,是丰碑,随手采撷,件件动人心。

“建设新农村,不能作表面文章”

    1987年底,吴金印担任唐庄镇党委书记。为了使这个闻名太行山南麓的穷窝子尽快脱贫致富,一连几个月,吴金印带着乡党委一班人爬山钻沟,走村串户,了解情况。

    经过实地调查,他们因地制宜制定出了唐庄的农业发展规划。吴金印总结为四句话:“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挑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

    所谓西抓石头是指西部山区石头多,在西部山区开办石材开采和石灰窑厂;东部离城区近,交通方便,人多地少,水利条件好,种蔬菜有市场条件;北边是丘陵地区,水利条件不好,因此种不怕旱的果树,可保证丰收;南部土地肥沃,适宜种粮。

    在他的带领下,现在的唐庄已经旧貌换新颜,农民的生活也芝麻开花节节高。记者在唐庄镇采访时,正值唐庄镇北部几个村以花为媒举办“桃花节”。那万亩桃园,云蒸霞蔚,一望无际,煞是壮观。桃园里,游人如织,一派幸福安逸景象。

    自唐庄镇桃花节举办以来,10多年间,每逢鲜桃上市,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果商就驱车到唐庄的万亩桃园坐地收购,把鲜桃远销到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那热闹的场面常常要持续一个多月。

东连岩村位于唐庄镇的西部山区,曾是全乡最穷的村。站在村北头眺望,一条宽约百米、深约30米的大沟横亘面前。沟对岸的山坡上坐落着一个叫后沟的村庄。这个村北倚峰峦突兀的大山,出入只能是村前的大沟。

    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这两个村的村民盖不起房子,在沟里挖窑洞居住。两村里的光棍近百人,被人戏谑地称为“百条汉子”。当地群众中曾流传着一首《穷苦谣》:“东连岩村连后沟,唱不起戏来耍皮猴,骑不起毛驴骑墙头,坐不起板凳坐石头,盖不起房子住破洞,挂不起灯笼挂箩头。”

    看着这贫困景象,听着这辛酸的歌谣,吴金印的眼睛湿润了,心里异常难过。吴金印决心组织他们“修路架桥,奋斗三五年,使东连岩、后沟等一批山区贫困村脱贫致富。”

    吴金印带领村干部和技术人员迅速进行测量、定位,大桥的蓝图很快绘成。吴金印和后沟的群众一起扛木头,拉平车,抬石头,仅用11个月时间,就完成了长131米、宽8.5米、高21.8米,有11个拱孔的大桥工程。

    大桥竣工后,乡里又投资3000多万元,修建了三条硬化路。道路通,百业兴。如今,山上建起了73个石碴厂、85个石灰窑和大大小小的石料厂。近千部运输车辆满载石材,满载山区农民富裕的希望,生龙活虎地进入全国大市场。东连岩村支部书记魏士全告诉记者,如今在东连岩村,年收入十几万元的户有的是。

    唐庄镇东边的代庄、刘沟、田庄、仁里屯、官庄等村,平整的田地上遍布着几千座现代化的高档日光温室,同时机井、高低压线路、大棚滴灌、水泥硬化道路等农业配套设施建设,把唐庄镇农业产业化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粮不稳、无工不富。唐庄镇近年来注重“借智生财”,从外地聘请专家、教授着力于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他们的淀粉厂生产的淀粉产品,可以成为高档食品、药品,市场售价比一公斤面粉的价格高出十倍、几十倍。

    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吴金印继续建设新农村的脚步并没有停止。2000年,在调研的基础上,他确立了唐庄新的发展方针,归纳成四句话:“农村建设城市化、农业生产科技化、农村经营市场化、基层政权规范化。”

    “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一定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能盲目抄袭别人的模式,不能作表面文章”,这是记者采访中,吴金印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也正是他发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因地制宜制定规划,才使唐庄镇的面貌焕然一新。

“日子越过越红火,不能忘了吴书记劳苦功高”

    20年前,大力发展石砟厂是“靠山吃山、西抓石头”的必由之路。100多家石砟厂拔地而起,一辆辆运输车来回奔忙,运出去的是石砟,带回来的是票子。

    没想到,发展石砟厂,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当初考虑运输方便,石砟厂一般都建在国道旁边。石头粉碎带来粉尘漫天,车辆驶过,路这边看不到路那边。道路两旁的桃子晴天是“粉桃”,雨天是“泥桃”,价钱上不去,农民怨声载道。

    痛定思痛,吴金印定下了治污的目标:日产1000吨以下的石砟厂一个不留,国道旁边的石砟厂一个不留!

    “当初建厂是你们鼓励扶持,现在停产也是你们要求,你们说话还算不算数?”已经富裕起来的企业老板纷纷前来诉苦。“不能把咱们的增收建立在别人的减收上!环境治理好了老百姓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吴金印动情的话敲打着这些石砟厂老板的心。

    可离开了石砟厂我们干啥去?“可以建日产1万吨以上的封闭除尘的石砟厂。”2005年,镇党委承诺:谁转产给谁提供贴息贷款,投资600万元为石砟园区新址修建高标准水泥路。

    一年内,100多家国道旁边的石砟厂纷纷按要求关停。有的建起了环保型的石砟厂,有的办起了机械加工厂、纺织厂。同时,唐庄镇又炸掉了年产20万吨的水泥立窑,新上了纺织、彩印等10多家高新技术和环保项目。

    “我们不能把资源吃干榨净,一定要给子孙留下青山绿水。” 吴金印说。

    如今,唐庄镇内的山石已经严格限制开采,在开采过的地方,吴金印带领党员干部和群众刨石头种树,在山坡上修鱼鳞坑。一个连一个的鱼鳞坑中生长着杨树、柏树、桐树、黄荆、山楂等。

    经过多年的奋战,西山已开发土地4500亩,植树60万株,挖了鱼塘,栽了花草……成了旅游的好地方。

    农民有钱了,生活环境变好了,就要讲求居住条件。但盖房子就要占用土地。吴金印从小和土地打交道,对土地最有感情。“普天下啥最珍贵?土地最珍贵。万物土里出,人靠土地养活,土地是农民的铁饭碗。”

    为了给子孙后代多留点土地,吴金印在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的时候,大力改造“空心村”。所谓“空心村”就是村民盖新房围着村子向外发展,一些村中央的老宅基地却闲置不用,时间一长就形成了“外实内空”的局面。

    为了设计出适合农民长期居住的房子,吴金印专门去清华大学请建筑设计专家设计了几套新式农村住宅,全都是两层或三层的小楼。有厅堂,有餐厅,有卫生间,有大小居室,有阳台,造价适中。

    回到唐庄镇,吴金印把这些设计图让各村干部和群众参观,逐一讲解。在建设新村时,对于不同村庄不同住户,镇党委政府分别采取不同措施,解决农民建新房的经济来源。

    为了解决拆迁难题,吴金印和村委会共同商量,提出谁先拆旧房可以先挑选新宅。这样,原来迟迟不拆的户连夜找来拆迁队,很快就把老房拆了。

    “把村内原来的格局全部打破,进行重新规划,不但省地,还避免了农村的攀比之风。”吴金印说,现在全镇居民每户都是二分半宅基地。改造后,住房利用率高了,人均住房面积达50平方米,比原来增加了一倍。

    据统计资料显示,通过新型农村建设,唐庄镇节约土地2000多亩,除建工厂、用地外仍可腾出1500多亩土地。部分村庄规划改造后,可达到30年内人口增加不再新占宅基地。

    今天的唐庄镇,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伸向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一排排统一规划的住宅楼新颖别致;一排排日光大棚连绵成片、一望无际;一座座现代化工厂星罗棋布,一行行垂柳飘洒成荫,一片片苍松吐翠、杏花飘香……到处都涌动着一股强劲的春潮。

    乡亲们告诉记者:“大伙儿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不能忘了吴书记劳苦功高,是他带领大伙儿艰苦奋斗的结果。”

“苦熬没有头,苦干有奔头”

    也正是由于吴金印“带领大伙儿艰苦奋斗”,才有了狮豹头乡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吴金印担任卫辉市狮豹头乡的主要领导时,年仅26岁。狮豹头乡位于太行深处,全乡2万多口人,分居在方圆百余里的2600多道岭和2700多条沟里,90%的人吃粮靠统销,花钱靠救济。

    上任不久,吴金印就来到狮豹头乡靳庄村,当时正赶上乡亲们吃午饭,他端过一位大娘的饭碗一看,愣住了:灰黑的汤水里,泡着几个糠团,漂着数片野菜。解放快20年了,群众还过着这样的苦日子……一股苦涩的泪水,从吴金印眼里流了出来,他暗下决心,拼上一条命,也要带领群众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但要解决山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就得有粮;有粮,先得有地;可在这峰峦叠嶂、沟壑纵横的石头世界,寸土如金。吴金印想:山搬不走,我们可以削它一层皮,造成梯田;沟填不平,我们可以让洪水改道,腾出地盘,闸沟造地。

    为了向荒山要地,他和党委一班人背上干粮,一天翻五架山,七天穿烂一双鞋,跑遍全乡2000多道沟岭,最后选定在山岭沟闸沟造田。在沉睡千年的山坡上,吴金印和党委一班人垒起第一个大灶,用玉米杆搭成第一个草庵,然后动员群众上山。

    他和群众一样搬石运土,一样抡捶打钎,一冬一春,把高处的石头运到低处,筑起十几条拦水坝;再从石缝中一把把抠出黄土,造出200多亩梯田。谁知到了夏季,一场暴雨,山洪把新造的地一扫而光,山岭沟又变成了乱石滚滚的荒山沟。 

    面对灾难,他们没有绝望,吴金印对大家说:“乡亲们,要想让咱山区百姓和子孙后代有个立足之地,永不受穷,还得挺起腰杆跟天斗,跟山斗,跟水斗。苦熬没有头,苦干有奔头。只要咱们有志气,有决心,一定能战胜困难。”

    这一次,他们总结了前次的经验教训,由拱型坝改为塔形坝,每道坎下再修一个跌水池,洪水来后缓冲一下,再从修好的暗渠流入下游,梯田就保住了。为了鼓励士气,乡党委从全乡抽调1000中壮年劳力支援造田。三战山岭沟,终于造成了200多亩梯田,第三年庄稼获得了大丰收,闸沟造田开始在全乡推开。

    在狮豹头羊湾村拦河造田时,吴金印的家庭也正遭受着磨难。他的女儿小红,因患败血症,高烧连续不退,他爱人王莲凤一个人抱着孩子到医院抢救,虽保住了性命,却因注射链霉素中毒,破坏了听觉神经,小红变成了哑巴。

    吴金印在狮豹头乡工作了15年,带领群众凿了7个山洞,筑起85道大坝,建了25座水库和蓄水池,修了37100米渠道,修筑40公里高标准山区公路,建公路桥8座,植树20万株,造田2400多亩……

    而今,昔日的荒山野岭改变了模样!茅屋草舍已变成崭新的瓦房、小楼;层层整齐的梯田,一直向大山深处延伸。山头山涧,银线凌空,渡桥飞架,机声隆隆,流水潺潺。春来花满坡,秋到果满山。荒芜的野岭通了汽车,苦旱的土地有了甘泉。

“干部是面镜,群众是杆秤。要想打好铁,必须自身硬”

    “老百姓养一头猪,一年能挣几百元;养一只鸡,一年能攒一罐鸡蛋。咱们当干部的,吃的是人民的粮食,花的是人民的税收,如果不替人民办事,还不如一头猪、一只鸡!”这是吴金印的一句名言。

    吴金印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市一个贫苦农民家里。青年时期,党组织把他送到河南省团校和中央党校学习。穷苦出身和党的培养教育,使吴金印对人民群众一往情深。他经常说,干部和群众,是鱼水关系,活鱼水中游,死鱼水上漂,离开了群众就是死路一条。

    狮豹头乡池山村的群众不会忘记,是吴金印帮助他们解决了吃水难问题。半盆水,洗了菜,又刷锅,最后饮牲畜,池山村世世代代受缺水的困扰。老乡们为挑一担水,得跑十几里山路,往昔为争水引起械斗的事时有发生。为了把群众从缺水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吴金印动员山村青壮年劳力一人打一口旱井,蓄住山洪。

    吴金印带头实干,一段时间每天下班后到村后的崖壁前掏石挖土打井,终于打成了一口深两丈许、能蓄十几立方米水的旱井。汛期,他把水蓄进井里,春冬干旱季节,他把一担担清水倒进山村人家的水缸里。池山村的几十户人家,都吃过吴金印挑来的水。

    池山村群众感激他,爱戴他。一次吴金印到村民杨务新家吃派饭,老两口偷偷地把一只母鸡杀了。当香喷喷的鸡肉端上桌时,吴金印说啥也不吃,他对杨务新老两口说:“你们俩年纪大,吃了补身子,我年轻力壮不能当客待。”说完跑到另一家盛了碗粗饭吃,老两口死活也扯不回他。

    在砂掌村蹲点时,吴金印了解到五保户武忠体弱多病,便住进了他家。和老人床挨床,铺挨铺。老人见书记给自己端水送饭、挑水扫地、买药洗衣服,十分感动,逢人便说吴书记胜似亲儿子。

    吴金印说:“干部是面镜,群众是杆秤。要想打好铁,必须自身硬。”

    1988年,唐庄乡党委决定在万亩丘陵种植60万棵山楂树,统一购苗,分散栽种。消息传出,经营果苗的客商纷纷找到吴金印,有的说:“我们的山楂果苗,市场上卖2毛钱一棵,给您算1毛8分,另外给您每棵5分钱的好处费。

”有的说:“我们每棵收1角3分钱,开票每棵1角5分,从我们这里买60万棵苗,您便可以成为万元户了。”吴金印回答:“这样的万元户,我永远不当!”通过货比三家,最后乡里购进了60万棵价廉质优的山楂苗。(新乡市老促会、卫辉市老促会对本文的采写予以了大力支持,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