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印的儿子 吴金印的群众观及对我们的启示

2017-07-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编者按:根据新乡市委领导指示:吴金印同志是新乡市干部队伍的示范导向,也是新乡英模群体的重要代表.向吴金印同志学习,结合本职工作,学先进.找差距,真正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希望把吴金印同志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挖掘整理,并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教材之一.现将<吴金印的群众观及对我们的启示>摘要刊发.2013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在新华社内参上批示:"吴金印是老典型,他几十年如一日,与群众同甘苦,带领群众致富,是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践行群众路线的榜样,他的事迹是进

编者按:根据新乡市委领导指示:吴金印同志是新乡市干部队伍的示范导向,也是新乡英模群体的重要代表。向吴金印同志学习,结合本职工作,学先进、找差距,真正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希望把吴金印同志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挖掘整理,并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教材之一。现将《吴金印的群众观及对我们的启示》摘要刊发。

2013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在新华社内参上批示:“吴金印是老典型,他几十年如一日,与群众同甘苦,带领群众致富,是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践行群众路线的榜样,他的事迹是进行群众路线教育的生动教材。”一个农村基层干部,长期同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其事迹两次被中央批示表彰,其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思考与总结。

吴金印在乡镇党委书记岗位上干了40多年,在40多年的岁月里,吴金印一直保持着党的先进性,形成了扎根基层、艰苦创业、勤政为民、与时俱进、清正廉洁的吴金印精神。吴金印精神的核心是他几十年不变的群众观,即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当主人、把群众当老师。在正确的群众观支撑下,他“干一处响一处,走一路富一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一、吴金印群众观的主要内涵

“群众是亲人,群众是主人,群众是老师”。这是吴金印群众观的核心内涵,学习吴金印,就要像他那样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让群众满意

扎根基层,与群众同甘苦。吴金印说:“群众好比土地,我不过是一粒种子,只有把根扎在土里,才能开花结果。”扎根基层,为民造福,成为吴金印一生的追求。在狮豹头乡15年里,他7年住在群众家,8年住在工地。在唐庄镇20多年里,他每年一半以上时间住在群众家、工地上。

靠着同群众的紧密联系,吴金印实现了有效的引领群众,发挥了党的强大影响力。2014年1月20日,吉炳轩副委员长在《经济日报》上刊文写道,1992年时来到唐庄乡,吴金印 “正带领全乡所有机关干部在后山沟安营扎寨,大搞后山沟治理工程。

”2013年11月底,我又来到唐庄,“我们从十里沟来到了金门沟。”“吴金印同志就在工地现场,他告诉我,金门沟整理工程已近尾声,完工后可新增耕地2600亩。

”吉副委员长激动地说:“在这里我看到的是新时代的、也是现实的而不是传说的‘愚公精神’。”吉炳轩对吴金印带领群众治山造地的生动描述,说明了吴金印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既继承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又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创精神,干成了一般人连想也不敢想、想干也干不成的大事。

攀穷亲戚,交穷朋友。吴金印说,“人在难处盼亲人,困难群众是最需要帮助的,跟他们交朋友,最能体现干部的价值。”他为自己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交穷朋友。他驻村蹲点,谁家困难就选谁家。在池山村,他住在烈属宋大娘家,为她干活、做饭、看病;在沙掌村,他住在“五保户”武忠家,为他挑水、做饭、洗脚,老人去世时,为他办丧事。

吴金印关爱困难户、交穷朋友的做法,使他深得民心。心里有话愿对他讲,好建议愿跟他提。吴金印后来调离该乡时,群众自发地为他送行,场面令人动容。吴金印结穷亲戚、交穷朋友,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契合点和执政为民的工作着力点,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深刻启示。

由群众当家作主,让群众化解矛盾。吴金印长期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使他深深感到“群众最有力量,群众最伟大”。一切尊重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成为吴金印牢记的宗旨与方法。山庄村由于交通闭塞,群众长期处于困难状态,为改变落后状况,镇政府决定出资为村里修条水泥路。

吴金印住在该村,同群众反复商量后决定:费用由镇财政支出,每户出点义务工。这一方案受到全村95%以上群众欢迎,最后只有一户不同意,吴金印决定召开群众大会,让大家评议,最终由群众说服了这一户。

这件事对吴金印和镇干部教育很大。吴金印说:“群众生活在社会基层,最能吃透情况,只有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群众利益中的矛盾让群众自己解决,这才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信任群众、依靠群众,是吴金印解决问题、破解矛盾的主要方法,他的方法永不过时。

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凡到过唐庄的人都认为吴金印了不起、点子多,什么事都能干成。吴金印说,其实这都是我从老师那里学来的。吴金印的老师很多,既有老领导、老同事、老专家,更多的是经验丰富的老百姓。吴金印对干部常讲的一句话是“群众最有智慧,群众最有办法,群众是最好的老师”。

在砂掌村驻队时,想在山上植树造林,他听从五保户武忠建议:只有种柏树这种耐旱植物才能成活。后来用两年时间绿化2000多亩,成活率达到100%。

在后沟村调研脱贫致富办法时,村民窦全福对他说,只要能修一条路就能靠山致富,就形成了 “围绕国道做文章”的发展思路。在唐庄镇北部丘陵区调研时,听从老农种果树的建议,就形成了他的“北抓林果”即发展林果业的思路。唐庄镇后来走上“三化”发展道路的许多做法,也是直接或间接吸收了群众建议的结果。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是吴金印事业成功的奥秘之一,这一点尤其值得领导干部学习。

坚持勤政为民,维护党的声誉。几十年来,吴金印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为群众做好事、实事,完全不顾自己。2001年冬的一天,他正在工地搬石头,感到腹部疼痛,尿液带血,医生建议他到大医院检查,在北京医院检查出是肾癌早期,立即做了手术。

伤口刚刚愈合,他就回了工地。群众动情地说:“吴书记只知道为老百姓拼命。”古今中外历史证明,为了人民的人,人民不会忘记他。广大群众多次为他“立碑”,多次被他推倒,后来百姓干脆把碑文刻在了太行山的石壁上。

一位老人说,俺们立这些碑,是想让后辈人知道是谁带领大伙儿脱贫致富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在基层,老百姓就是从干部举动中认识共产党的宗旨。干部为群众做好事,就是在维护党的形象,这是吴金印的深刻体会。

二、吴金印群众观的时代特征

每个典型身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吴金印群众观的时代特征是与时俱进,发展为民。一切为了群众,“只有符合群众需求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观”。学习吴金印就要像他那样站在群众立场上谋发展,一切为了群众。

吴金印从1987年调到唐庄镇任书记的20多年里,曾3次调整发展思路,每次调整都是从群众需求出发,一切为了群众。1987年,全镇人均收入仅400多元,乡财政只有30多万元,大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吴金印根据唐庄镇的地域特点和群众的实际需求,提出了“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挑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的思路,这一思路符合唐庄镇当时的实际,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积极性,短短几年就改变后进面貌,1997年人均收入达到2500多元,镇财政收入260多万元,名列卫辉市第一。

但是,这种发展方式具有自发性、无序性特点,脏、乱、散等矛盾迅速凸显,影响了群众生产生活。吴金印在听取群众建议基础上,决定调整发展思路,1998年,他做出了两个对唐庄镇影响深远的大事,即在上级支持与帮助下编制两个规划: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规划。

唐庄镇由此走上了产业集聚道路,即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工厂进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农民进社区推进新型城镇化。

产业集聚使唐庄镇如虎添翼、展翅腾飞,2012年工业产值达到30多亿元,镇财政收入1.02亿元,人均收入9985元,初步实现了富裕唐庄。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吴金印根据中央部署和唐庄镇实际,再次调整发展思路,做出到2020年实现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幸福“五个唐庄”的目标,其主要指标达到:工业产值1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10亿元以上,小城镇人口6万以上,农民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

届时,唐庄镇将走在全省前列。

吴金印是老典型,几十年来,不断改变群众落后的生产生活状况的强烈愿望和与时俱进的探索,使吴金印一直走在时代前列,20年来他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持续开展荒山、荒沟、荒坡治理,增加土地造福农民。从1992年开始,每年春秋两季组织群众造地,持续干了20多年,先后治理上百条沟、上百条岭,新造土地1.5万亩。“三荒”治理增加了土地,为农民致富提供了条件,深受群众欢迎。吴金印治理“三荒”经验,被中央有关部门充分肯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视察后认为“这是一个奇迹”,“可在全国推广”,称吴金印“功德无量”。

第二件:不断满足群众过上体面生活的愿望,对城镇化建设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他为此做了两件事,一是聘请同济大学专家进行设计规划。二是探索试验,把山区4个贫困村移民到小城镇附近,目前群众已经全部入住。他们走的建房路子是“拆旧房换新房”,即先由政府出资建新房,然后旧村复耕后挂牌出售,农民基本上不花钱就住上新房,群众十分满意。从今年开始,每年搬迁1个村~2个村,到2020年大部分农民入住小城镇。

第三件:富民必须强镇,走产业集聚道路,让财富大量涌现出来。唐庄镇从1998年开始谋划产业集聚,目前已经大见成效。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良好,已经吸引各类企业30多家。

在几十年发展中,吴金印善于把党的理论路线政策同本地实际结合,同群众的愿望结合,在结合中不断调结构、上台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成就;吴金印善于把潜在优势转化成现实成果,在唐庄镇奠基础的十多年里,埋头苦干,低调做人,点滴积累,集中力量干好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若干大事;吴金印善于学习与谋划,他站得高,看得远,谋得深,带领干部群众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三、吴金印群众观的实践路径

“仅靠我吴金印个人服务群众远远不够,必须让所有干部都要沉到群众中。”这是吴金印群众观得以实现的重要路径和保障。学习吴金印就要像他那样抓班子、带队伍,把党组织建成服务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

吴金印从自身做起,要求干部同群众必须实行“四同”:一是同吃,即干部驻村不准单独起伙,一律到群众家吃派饭。不准喝酒,不准吃特殊饭;二是同住,即干部驻村不准住村委会、干部家、富裕户,必须住到军烈属、五保户、困难户,或施工工地上;三是同劳动,即干部驻村必须自备一套劳动工具,每月劳动不少于10天,主要是帮助所住户劳动,或工地上同群众一起劳动;四是有事同群众商量,即村里的重大决策要与村干部一起和群众商量。

要求干部同群众实行“四同”,吴金印想了许多办法, 1987年他初到唐庄时,针对干部作风浮漂问题,他搞了一次十分特殊的“党课教育”。他把干部带到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这里是郑永和驻村的地方。郑永和曾任辉县县委书记,治山治水使他成名,后调任国家水利部副部长、河南省委副书记,退休后家在郑州,但他一直居住在辉县这个小山村。

当吴金印问他为什么不去郑州享清福时,郑永和深沉地说:“活了一辈子,回头想想,谁对我最亲?是最底层的老百姓。

我只要到群众中,就会生活得很有味道。”郑永和质朴的话语打动了大家。接着,吴金印讲了一番他思考很久的心里话,他对大家说:“我们的工资是从哪里来的?是人民交的税收;我们吃的饭是从哪里来的?是农民种的粮食。

一句话,人民养活了我们。人民养活我们干啥,为了让我们替他们办事。老百姓养牛,牛能为他们犁地;老百姓养鸡,鸡能为他们下蛋。我们当干部花着人民的税收,吃着农民的粮食,如果不能给群众办事,那就连牛都不胜,连鸡都不如。干部和群众是种子和土地的关系,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离开群众就是死路一条。”吴金印一番话使大家认识到了干部同群众“四同”的重要性。

认识提高只是前提,真正让干部自觉“四同”,还必须有一些制度机制。镇党委规定:每逢单月镇里派人到各村听取群众对干部的意见,调查驻村干部各方面情况;每逢双月让村支部书记向镇党委汇报驻村干部表现和群众对干部的反映;年底镇党委组织人员对驻村干部考评,对违反规定的干部一律严肃处理。

曾经有一名干部在村里检查工作时喝了酒,反映到镇党委后,吴金印立即作出决定,让他在全体干部会议上作出检查,并按规定罚款80元,从此再未出现过类似情况。

乡镇干部坚持“四同”意义重大,既能增强干部在基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又能增长才干,在基层、艰苦环境里发挥聪明才智。经过锻炼,大量优秀干部涌现出来,他们被党组织提拔重用。干部反映,在唐庄镇工作,人际关系简单而清爽,只要努力为群众服务,政绩突出就会被党组织关爱。唐庄镇干部队伍建设的这种做法,对党的干部体制改革有重要启示作用。

目前,我们党的执政环境、干部队伍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那些打天下、建江山的老干部大都退了下来,大批新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他们中相当多是“三门干部”,即从家门到学校门再到机关门,他们缺少像吴金印那样的人生经历,即在社会基层、艰苦岗位、复杂环境中锻炼与磨砺,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容易受到外部不良因素影响,这是党内“四风”产生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面临的重大考验,党如何保持长盛不衰?我们从吴金印的人生经历、经验中能够找到许多正确答案。

这是学习吴金印、弘扬吴金印精神的意义所在。(新乡市委党校、卫辉市委党校联合调研组)

(此调研摘要报告为2013省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实证研究》[2013BDJ0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