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为嫁徐志摩改属相 最终没逃过婚姻散场

2018-01-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在离婚协议上签完字后,张幼仪以在新婚之夜没能用上的坦荡目光,正视着徐志摩说:"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   徐志摩欢天喜地地向张幼仪道了谢,并提出要去看看刚出生的孩子.他在医院育婴房的玻璃窗外看得神魂颠倒.张幼仪说,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这个孩子,他要怎么活下去".   徐志摩不明白为什么要把孩子留在医院里,张幼仪说自己当时心里的想法却是:这与你何干?   许多年后,当有人问张幼仪,是否认为徐志摩要求离婚是革命性的举动,她说:"不"
     在离婚协议上签完字后,张幼仪以在新婚之夜没能用上的坦荡目光,正视着徐志摩说:“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

  徐志摩欢天喜地地向张幼仪道了谢,并提出要去看看刚出生的孩子。他在医院育婴房的玻璃窗外看得神魂颠倒。张幼仪说,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这个孩子,他要怎么活下去”。

  徐志摩不明白为什么要把孩子留在医院里,张幼仪说自己当时心里的想法却是:这与你何干?

  许多年后,当有人问张幼仪,是否认为徐志摩要求离婚是革命性的举动,她说:“不”,因为他那时主要是为了追求林徽因。“如果他打从开始,也就是在他告诉我他要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男人的时候,就和我离婚的话,我会认为他是依自己的信念行事,我才会说徐志摩和我离婚是壮举。”

  还在巴黎的时候,张幼仪曾给徐家二老写信,告知自己已经怀孕和想要求学,徐申如于是按月寄给她相当于200美元的支票。在德国,张幼仪依然是靠着这笔资助来生活,支付房租、菜钱、学费和孩子保姆的费用。

  彼得的保姆朵拉是一位亲切温柔的女人,来自维也纳,40岁出头,一直没有结婚。很多年来,她一直在等一个青梅竹马的恋人。他到外地去做生意,结果娶了另外一个女人。她非常疼爱彼得,跟他在一起玩儿,不停地告诉彼得她有多爱他。那让张幼仪觉得新奇,她说:“我们中国人从来不对孩子说爱,反而经常责骂他们……”她喜欢朵拉晚上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往他身上泼水,朵拉把什么事情都变成了游戏。

  在朵拉的帮助下,张幼仪申请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就读。裴斯塔洛齐是一位瑞士教育改革家,他认为每个孩子的个性都应该受到尊重,而且儿童是藉着以爱心和了解为基础的训练来学习的,而不是依靠死记硬背来学习。裴斯塔洛齐学院就是以这位教育家的研究为基础的一家师范学院,这一学派的老师鼓励儿童通过自身的感觉经验来吸取知识,然后再根据儿童自己的经验和观察来教导他。

  就在张幼仪在裴斯塔洛齐学院读书的同时,已经恢复单身的徐志摩再返康桥,拜见了久已仰慕的哈代和曼殊菲儿,然后才于8月,追随不辞而别的林徽因返回中国,同年10月中旬抵达上海。11月8日,徐志摩在《新浙江·新朋友》上刊登《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这是中国历史上根据民法的第一桩新式离婚案,震惊了当时的社会。可是林徽因在家庭做主下,同时也经过自身的权衡,已经确定了和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的恋爱关系。

  这里有一个需要说明的长期误解,就是学界普遍认为下附林长民写给徐志摩的两封信,是作于1920年12月的,并以此作为徐、林二人当日感情状态的证据。

  “志摩足下:长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误解耳。星期日午饭,盼君来谈,并约博生夫妇。友谊长葆,此意幸亮察。敬颂文安。

  弟长民顿首十二月一日。徽音附候。”

  “得昨夕手书,循诵再三,感佩无已。感公精诚,佩公莹絜也。明日午餐,所约戚好,皆是可人,咸迟嘉宾,一沾文采,务乞惠临。虽云小聚,从此友谊当益加厚,亦人生一大福分,尚希珍重察之。敬复

  志摩足下

  长民顿首十二月二日”

  林长民在第一信中说,请客吃饭是在“星期天”,第二封信又说“明天”,而第二封的落款日期是12月2日,也就是说,12月3日当为星期天。但我们验之日历,1920年的12月3日并不是星期天,而是星期五。

  那么,林长民这两封信究竟是写于何时?又写于何种情形之下呢?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道:“我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我认识了狄更生先生……我第一次会着他是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席上,那天林宗孟(林长民)先生演说,他做主席;第二次是宗孟寓里吃茶,有他。”林徽因在《悼志摩》刊于1931年12月7日的《北平晨报》。 中则说:“我认得他,今年整十年,那时候他在伦敦经济学院,尚未去康桥。我初次遇到他,也就是他初次认识到影响他迁学的狄更生先生。”从二人的叙述里(虽然这里的时间可能只是概数),我们可以约略推算出,他们初识的时间应该是在1921年年初。有研究者说徐志摩记错了时间,并根据上述两封假定为写于1920年底的林长民的信,认为徐志摩对林徽因在1920年底已经陷入热恋,我们在上面已经分析过,这是站不住脚的,也无法解释徐志摩为什么会在同年年末的家信中请父母送张幼仪来英。相反,如果徐、林二人所述属实,那么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徐志摩自己也想不到他会在写出家信后的不久结识林徽因,并坠入情网。

  而且,按照事情的发展脉络,1922年11月,徐志摩已经回到北平,苦追当时住在景山西街雪池胡同的林徽因,并写下了《雪池日记》。为了追求心爱的人,不惜作出在当时惊世骇俗的离婚之举,如此林长民信中出现“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之语,并邀徐志摩于1922年12月3日——验之以日历,这一天正是星期天——午饭面谈,想要让他打消念头。这于时间线索上,于情理上,才更加贴合。两年前偶见一文章中有此观点,今写作时验之以日历,果然。但遍寻该文章不着,无法标注该文章及作者,谨致谢意及歉意。

  但林长民的努力似乎并未奏效。于是1923年元月,梁启超出面,劝说徐志摩:“一,万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荡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想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生而已耳。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若尔尔者!”于是有了徐志摩那封著名的答信:“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归国之初,徐志摩就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随后发起创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人创办《现代诗评》。同年春,梁启超邀请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担任翻译,并共演泰氏话剧《齐德拉》,更是让徐志摩一时名声大噪。国内大小报纸都刊登了他们的照片,当时媒体报道说:“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1924年秋冬间,徐志摩顺利受聘为北京大学英美文学教授。

  在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前往山西的前两晚,他和林徽因曾经有过一次单独谈话。林徽因告诉徐志摩,自己的选择是梁思成,并且即将与梁思成一起赴美留学。徐志摩伤心欲绝。

  同年冬天,返回北平的徐志摩在胡适的引荐下,与京城名媛陆小曼相识。

  陆小曼的父亲陆宝,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曾任财政部赋税司长。1922年,陆小曼与父母为她选中的夫婿,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的王赓结婚。陆小曼聪明漂亮,英语、法语俱佳,又擅丹青,喜欢流连于社交场所,而丈夫王赓耿直正派,不喜风月,整日忙于公事,无暇陪伴,也乐得有徐志摩等友人与她谈诗论文,消愁解闷。让他想不到的是,徐志摩竟很快和自己的妻子坠入爱河,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

  陆小曼综观徐志摩真心爱恋的女子,都是冠绝一时的佳人,但并不是所有男性都对女性的容貌如此苛求。他的好友梁实秋就曾称赞张幼仪说:“她是极有风度的一位少妇,朴实而干练,给人极好的印象。”就在徐志摩流连情场之际,在柏林,也有人对张幼仪产生了爱意。

  罗家伦,字志希,1897年生于绍兴柯桥镇。就读北大时,与傅斯年等人成立“新潮社”。五四运动后,罗家伦留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后又在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归国后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等职,是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在德国柏林时,罗家伦经常去张幼仪的住所拜访。张幼仪说:

  “他每个星期来看我几回,不是和我一起坐坐,就是陪彼得玩玩。以前我从没有和男人坐得这么近过,可是我猜想他是来看彼得的……

  有一天我们坐着喝茶,彼得在铺在地板上的一块毯子上玩耍的时候,罗家伦问我:‘你打不打算再结婚?’

  虽然我当时还很年轻,大概才二十三岁,可是四哥写信告诉过我,为了留住张家的颜面,我在未来五年内,都不能教别人看到我和某一个男人同进同出,要不然别人会以为徐志摩和我离婚是因为我不守妇道。

  而且我明白我在家乡还有个儿子,我一直没教过他,在我善尽作母亲的责任以前,我不可以嫁进另外一个家庭。

  所以,我没敢把罗家伦那句语气温柔的话听进耳里,于是我看着我的茶杯轻声说:‘不,我没这个打算。’

  张幼仪1924年摄于德国柏林罗家伦听完过了一会儿就走了,从此再也没按时来看过我。”

  赵元任的妻子杨步伟在《杂忆赵家》中,记述当时在德国的生活:“那时还有一个风行的事,就是大家鼓励离婚,几个人无事干帮这个离婚,帮那个离婚,首当其冲的是陈翰笙和他太太顾淑型及徐志摩和他太太张幼仪,张其时还正有孕呢……有一天罗志希来说有人看见赵元任和他的母亲在街上走,我就回他你不要来挑拨,我的岁数,人人知道的……我们临走的第一天晚上志希来了,问我们手边钱多不多?我说不多可是够用了。他说可不可以借几十元出来,因为他们大家欠张幼仪的家用,应到期的钱还没到,暂挪我们一点,因为那时在柏林的人都是大家实行小‘共产’。”

  在对不期而至的爱神说“No”之后,张幼仪把全副心神都放到了学业和孩子身上。彼得是个非常招人喜爱的孩子,大大的眼睛,头发又黑又软,对音乐有着异常的天赋。他们的住所附近住着一个钢琴家,练琴的时候会把窗户打开,引得朵拉和彼得常常在他窗下流连忘返。张幼仪和徐志摩在信中商定,让孩子长大后留在德国学习音乐。

  彼得摄于两岁时不幸的是,彼得满周岁以后身体开始经常闹毛病。在他一岁半的时候,医生发现他的小肠和皮肤之间有条寄生虫,建议张幼仪带孩子到瑞士一家医院去做手术,但手术费用非常昂贵,而且不保证能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