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德之学在现代的证成——马一浮思想研究

2018-03-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马一浮是现代中国哲学思想史上一个很特别的人物.他学通中西,出入三教,博涉多通,最后归于六经.人们对其六艺论的外在形态关注较多,而对其内在的统贯义理结构缺乏研究.本文结合现代语境,由其对现代学术及其学思方式的批判和反动,探讨他的学问取向与时代的关系,反思现代性的问题以及中国古典心性之学对于现代的意义.其思想大致可划分为三期:早期是他的思想探索和民族文化自觉形成的阶段,中期是他思想的成熟和学问的发扬阶段,晚期是他生命的收敛和退藏阶段.全文以其六艺论的核心概念"性德"为中心,以马一浮中期思想

马一浮是现代中国哲学思想史上一个很特别的人物。他学通中西,出入三教,博涉多通,最后归于六经。人们对其六艺论的外在形态关注较多,而对其内在的统贯义理结构缺乏研究。本文结合现代语境,由其对现代学术及其学思方式的批判和反动,探讨他的学问取向与时代的关系,反思现代性的问题以及中国古典心性之学对于现代的意义。

其思想大致可划分为三期:早期是他的思想探索和民族文化自觉形成的阶段,中期是他思想的成熟和学问的发扬阶段,晚期是他生命的收敛和退藏阶段。

全文以其六艺论的核心概念“性德”为中心,以马一浮中期思想为纲,历时性的思想发展为纬,纵横交错,把他的思想与其生活经历、体验、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察。 第一章研究马一浮早期的思想和生活经历,从才情禀赋及其家庭影响、时代风气和家国忧虑三个方面来探讨儒学和西学在他的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交互作用及其不同寻常的转向的因素,为后面他性德之学的逻辑展开衬托现实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至第四章主要研究马一浮中期思想。

第二章分析了马一浮对理气、性情、性德等儒家核心范畴的认识,他的特色在于通过体用相、三易,并融合佛道二氏的有关理论,将这些范畴熔铸成为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的形上体系。第三章集中探讨马一浮性德之学的工夫论。

作为义理之学,此学是为了成就人的德性,因此它与闻见之知有着本质的差别,必须因修显性,而不可执性废修。他结合佛教的义理说明,见性须从去除气质的偏驳入手,先涵养后察识,去除人意识中的自得自伐,以及对语言的执著,使它真正成为求之在己,在自心显现的学问。

第四章分析了马一浮在性德理论的视野下对现代政治和教育的批判和复古实践。他将现代的乱象视为人心的失德,尤其是功利主义的泛滥,战乱和功利叠相增益,因此,他重申儒家的“政者,正也”的基本道德原理。

与此相关,现代的学校教育“有学无信”,去道德化,完全是功利之学,因此他拒绝到大学教学,在复性书院中坚决反对一切与学校教育相似的制度、为学方式,从而成为现代的异类。

从而,他的保守的立场得以顺理成章的说明,其反现代的现代意义得以彰显。 马一浮的性德之学是以六艺为基础,改铸老庄、出入佛禅,最终以儒家为依归的思想体系。它的形成,一方面是对明清以来三教融合思潮的继承与发展,另一方面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心性之学对现代的批判和反思,其中包涵着他在变乱的历史背景下对人、社会、国家安身立命之道的深刻探索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