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和林龙 陈丹青:很多大学生不会提问和不会表达

2017-05-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青在线摘要:著名画家陈丹青说:"和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学生提的问题没什么变化,几乎都是一样的,要么是行政腔,要么是文艺腔,要么是领导腔,给我的一千张提问的纸条似乎都是一个腔调,甚至用的都是一种字体."中青在线10月21日北京电(实习生 毕琳 记者 桂杰)10月20日,著名画家陈丹青在参加<凤凰周刊>举办的"现在与未来-中国时局展望"高峰论坛上直指知识与语言的困境,并称"现在的很多大学生不会提问,也不会表达".回国十年,陈丹青在

中青在线摘要:著名画家陈丹青说:“和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学生提的问题没什么变化,几乎都是一样的,要么是行政腔,要么是文艺腔,要么是领导腔,给我的一千张提问的纸条似乎都是一个腔调,甚至用的都是一种字体。”

中青在线10月21日北京电(实习生 毕琳 记者 桂杰)10月20日,著名画家陈丹青在参加《凤凰周刊》举办的“现在与未来—中国时局展望”高峰论坛上直指知识与语言的困境,并称“现在的很多大学生不会提问,也不会表达”。

回国十年,陈丹青在全国一半的省份的大学做过讲座,讲座时他会特意留出大部分时间和台下的青年学生交流。“和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学生提的问题没什么变化,几乎都是一样的,要么是行政腔,要么是文艺腔,要么是领导腔,给我的一千张提问的纸条似乎都是一个腔调,甚至用的都是一种字体。”

“几乎没有一个提问能让我一下子心动,觉得是在直接和我本人对话。”他说。

“但我对年轻人从来不失望。”对于当代大学生不会提问和不会表达,陈丹青剖析说,回国后他教的第一批学生是70后,而现在身边的年轻人大多是80后,甚至90后了,“我身边经常接触的年轻人有二三十个,不乏很能干的。只是现在的这种教育和考试制度,造就了年轻人的这种话语习惯,他们越来越不会说话了。”

 “十年之后,现在的80后们三四十岁了,他们将面临社会的重任。大部分人的基本素质,可堪忧虑。”陈丹青说。

“我曾经帮一个专栏向学者约稿,但是编辑把大学教授们的稿子都打回去了,没有一个能过关。”陈丹青举例说,“学者的学术语言无法转换成公共语言,文字的感觉都是千篇一律的,要是把名字去掉,根本分不清是谁写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像经济泡沫一样,这些语言可以称作话语泡沫。”

陈丹青说,在表达上能够把话说成又有水平又有个性的其实是党的第一代高官,比如周恩来、毛泽东等等,因为他们是民国时期成长起来的文人,身上有“民国范儿”,他举了一个建国初期的例子,毛泽东接见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第一句话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陈丹青说,“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语言多么伟大,这句话好像就是孔子两千多年前就为这个情境写好了,专门放在那的。”

为什么大家怀念80年代恢复高考后的大学教育?原因固然很多,关键一条,那时各大学主要教授都是民国的文人。我上美院时,左翼老前辈如鲁迅的学生江丰,为聂耳填词的许幸之,都还在食堂打饭吃,北京城里,梁漱溟钱锺书沈从文杨宪益,都好好活着呢。

陈丹青一直很推崇民国范儿,在今年九月接受《新周刊》采访时,陈丹青说:“所谓白话文,现在公认最好的白话写作是在民国,而民国上乘的白话文是清末旧白话,渊源上溯宋明。1949年后,尤其是1979年迄今的白话文,白是白了,然而无文。”

凤凰卫视评论员杨锦麟认为,陈丹青对民国范儿的推崇,其实推崇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历史的传承以及对年轻人的希望代表了陈丹青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前瞻性。”

论坛上,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江平,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乐,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等都对时局进行了剖析,并对中国法制、经济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