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采访艺术 “一代报人”邵飘萍的采访艺术

2017-07-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摘 要:本文通过对邵飘萍的介绍,深入分析和总结了邵飘萍14年新闻生涯的采访经验,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先驱不朽的采访艺术,以期对当今新闻从业人员能有所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邵飘萍 采访艺术 邵飘萍,1886年10月出生在浙江东阳,原名新成,自小聪慧的飘萍14岁就考中了前清的秀才,19岁进入浙江高等学堂学习,也就是现在的浙江大学.1916年年仅30岁的邵飘萍已经成为<申报><时报>的主笔,任主笔期间大胆揭露北洋军阀的丑陋行径,抨击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1918年在北京创

摘 要:本文通过对邵飘萍的介绍,深入分析和总结了邵飘萍14年新闻生涯的采访经验,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先驱不朽的采访艺术,以期对当今新闻从业人员能有所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邵飘萍 采访艺术 邵飘萍,1886年10月出生在浙江东阳,原名新成,自小聪慧的飘萍14岁就考中了前清的秀才,19岁进入浙江高等学堂学习,也就是现在的浙江大学。

1916年年仅30岁的邵飘萍已经成为《申报》《时报》的主笔,任主笔期间大胆揭露北洋军阀的丑陋行径,抨击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

1918年在北京创办了进步报刊《京报》办报期间坚持揭露贪官污吏的丑行、揭露曹汝霖、陆宗舆、章宗样的卖国罪行。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伟大的记者邵飘萍高举反帝反军阀斗争的旗帜,引起了奉系军阀的忌恨。

被张作霖以宣传“赤化”为名,在1926年4月26日凌晨,杀害于北京天桥,铁肩棘手的《京报》创办人邵飘萍。结束了年仅40岁的生命,用鲜血铸就了新闻工作者的高贵品格,在血火的考验中承担了新闻记者应肩负的社会,成为后来千万新闻记者的榜样。

毛泽东主席对邵飘萍有过高度的评价:“还有邵飘萍。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 邵飘萍是我国伟大的新闻工作者、新闻记者、教育开拓者,也是用手中的笔与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英勇作战的文化战士,被人们誉为“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他是积极创办报刊的“一代报人”,以报刊为武器针砭时弊,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他“铁肩棘手,快笔如刀” 唤醒民众与恶势力作斗争。

同时邵飘萍还是新闻教育的开拓者,他编写了中国近代最早的新闻教材《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

与徐宝璜一起最早在北大开设新闻采访课,成立新闻研究会。他不惧权势、不畏邪恶势力,永远值得新闻从业者学习。将近百年过去了,邵飘萍的诸多成就中,独具特色、独树一帜的采访风格和出色精湛的采访艺术依然最让我们记忆犹新。

邵飘萍在他本人的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中提到:“外交记者之交际活动,其最重要之任务为访问。盖一切材料大抵皆从访问而来,则谓外交记者即以访问为任务,亦非过言。

”由此可以看出,采访在新闻采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邵飘萍拥有出众的新闻采写技艺,让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再重新从新闻采访艺术的角度分析下邵飘萍无与伦比的采访技术,使现代新闻工作者一览风采,同时从中学习帮助自己获得更好的采访。

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机警敏锐、时时刻刻不忘记者身份 邵飘萍说记者应该“其脑筋无时休息,其耳目随时警备,网罗世间一切事物而待其变动”。这就是要求记者要时时刻刻保持警惕,随时保持机敏的耳朵和眼睛,一直不忘自己的记者身份,没有一刻的松懈和倦怠。

邵飘萍正是一个具备这种优秀素质的记者。也使得他在很平常的不被人注意的小事中,嗅到了重要的新闻气息,成就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及时报到了别的记者不可能报到的重大新闻事件,这就是史料记载的著名的邵飘萍机智报到中德断交事件。

这次著名的报道始于一个普通的电话,当时的邵飘萍刚好去国务院秘书室办事,隔壁是当时段祺瑞总理的办公室,记者的职业惯性,让邵飘萍非常注意隔壁的动静,于是邵飘萍听到段祺瑞总理打电话,总理说下午三点要去美国使馆会见美国公使。

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和对时事的准确地把握,使邵飘萍马上判断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会面,意识到这里面是很大的新闻价值,有大事要发生。

因为正值盛传美国与德国要断交的时候,中国要与美国一起与德国断交。于是邵飘萍马上赶赴美国使馆,直接问美国大使馆的办事员提问说是不是美国要与中国一起与德国断交,这让美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非常吃惊。

然后邵飘萍又返回采访段祺瑞办公室,向段祺瑞表示自己已经知情,并向其询问具体的日期。 飘萍凭借对时事全局精准把握,采访到了这个重大信息,如果没有时时刻刻的新闻敏感性,邵飘萍不可能完成这个采访。事后飘萍说:“假使当时不甚注意,亦即将机会错过,可见新闻记者之耳目,当时时留意,不可因无足轻重而忽之也。

” 二、把握局势,抓住采访机会 老话常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讲的正是时机的重要性。有些时候操之过急,反而误了事,邵飘萍对采访时机的把握一向精准到位,一旦宝刀出鞘,必然刃到关键处,取得采访的胜利。

著名的飘萍经典采访事件要属1917年的这次报道,当时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矛盾重重,总统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在是否与德国断交和宣战问题上产生了巨大分歧,段祺瑞突然离开国务院出走天津,以此胁迫总统,在这次较量中最终是总统妥协,段祺瑞于3月7日深夜11点回到北京。

按常理说此时已是深夜,不是采访的最佳时机,但是邵飘萍这个最会把握时机的人,却穷追猛舍,一路从火车站追到段祺瑞的住处,坚持要求段祺瑞接见,没想到段祺瑞竟然打开大门,欣然接受了邵飘萍的采访,并且一下谈到深夜3点多。

邵飘萍之所以能第一时间采访到总理,他正是把握了此次较量,段祺瑞是胜利者,正需要有媒体和报纸来帮他宣传,长其威望和声势,对局势的把握,使邵飘萍又一次在同行中拔得头筹,得到了第一手的采访资料。

三、建立良好的社交圈 邵飘萍是个性格开朗喜爱交友的人,他认为广交朋友,拥有一个大的交际网,对记者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邵飘萍的朋友很多,来往于各个阶层,三教九流,他与人交往时大方阔绰,重情义讲交情,但同时他又很注意把握与各个不同阶层交往的分寸,保持自己思想的独立,既不趋炎附势,也不同流合污,始终坦坦荡荡、独立可信。

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邵飘萍取得了众多朋友的信任,有高级官员也有下层工人,很多时候在大家互相信任和畅快的交谈中,邵飘萍就获得了很多的内部消息。

时值全球化的今天,当代记者更应该利用通讯的便利,扩大自己的交际圈,拓展自己的新闻业务。 四、有勇有谋、想尽办法达成采访任务 邵飘萍在采访中非常的机敏灵活,有勇有谋。 1.有勇 内阁讨论金佛郎案,明令记者不能入内旁听,而邵飘萍非常想得到第一手最真实的信息,急中生智扮作法国公使的随从,进去会场。

在关键时刻邵飘萍凭借自己的胆大机智成功获得了信息。 2.有谋 一个优秀的记者仅仅凭借大胆有勇是不行的,更要有谋略,邵飘萍谈到在采访时要注意观察采访者,从采访者的衣着神情、居所摆设、配饰用具去观察了解被采访者,从细节中获得更深入的信息,拉近采访者距离,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邵飘萍就曾凭借自己的细心,在于侧面询问当时财政总长梁启超后,将报道中国对德宣战的时间精确到了具体的钟点。

有勇有谋、胆大心细、机智灵活是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应具备的良好素质。 五、透彻分析采访者的心理 新闻采访中记者要善于把握采访者的心理,这样才能使采访者配合自己的采访,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邵飘萍非常注意自己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他认为一个人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因此非常注意个人的衣着打扮和举手投足间的态度,他总是衣着整洁大方,神情自然坦荡,从而采访对象留下亲切可信的印象,这样才可能让采访者信任自己,说出心里话,自己才可能获得重要的信息。

邵飘萍曾这样说“容貌之美丑,似属于天然者,兹所言应注意之点,乃在整洁与高尚,使人一望而知为极正当之人”;“须发、冠履、眼镜之颜色……既不可有过旧之怪状,尤当力避纨绔子弟之作风”;“发言之有秩序、语音之极清晰、官话之甚纯熟皆为必要”。

也就是观其衣言知其人的意思。 试想一个言谈流利、潇洒自若、举止有教养的人,势必给采访者留下好的印象,产生信任的心理,这样就给采访者配合采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记者不注意自身形象,衣着邋遢,言语再吞吞吐吐,同时不注意公共形象,采访者看到这样的记者,心中不免不舒服,就会减少很多谈话的兴趣,记者就难以采访到需要的信息。

同时邵飘萍认为采访中的措辞非常重要,一副打听消息不真诚的样子,上来就问“能给我们透露下事情得进展吗?”反而让采访者产生戒备心理,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要始终镇定自若、处变不惊,与采访者建立平等的关系,进行真诚的对话。

邵飘萍正是凭借深入透彻的对采访对象心理的把握,才采访出了一篇又一篇精彩的报道。 综上所述,“一代报人”邵飘萍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先驱,他的采访艺术是中国新闻的瑰宝,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新闻人学习。

参考文献: [1]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方汉奇.邵飘萍选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3]孙晓阳,邵飘萍选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