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豫赣学生 董豫赣——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 副教授

2017-05-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董豫赣,1967年生,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 副教授.教育经历 1987-1991年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学士; 1993-1996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工学硕士; 2003-2006年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毕业,未获博士学位.个人介绍 个人成长经历(建筑教育) 初,懵懂学建筑于西北建筑工程学院,虽有数门功课不及格而侥幸毕业;又于清华大学师从张复合教授研习近代建筑,虽因论文之事推迟半年亦能履冰而过;后于中国美术学院师从王国梁教授研修中国园林,却因英语语言的不过,虽毕业而未获博士学位.虽不博西语而

董豫赣,1967年生,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 副教授。

教育经历 1987-1991年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学士; 1993-1996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工学硕士; 2003-2006年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毕业,未获博士学位。

个人介绍 个人成长经历(建筑教育) 初,懵懂学建筑于西北建筑工程学院,虽有数门功课不及格而侥幸毕业;又于清华大学师从张复合教授研习近代建筑,虽因论文之事推迟半年亦能履冰而过;后于中国美术学院师从王国梁教授研修中国园林,却因英语语言的不过,虽毕业而未获博士学位。

虽不博西语而好为人师,先是在北京工业大学任教五年,后被张永和聘至北大建筑学研究中心至今。为厘清讲义所断续撰写的几十篇杂文,居然有各类杂志愿意刊登,偶然著成的几本小书,居然多半重印,机缘巧合所建成的几幢建筑,也颇自得。

近十年来迷恋造园,在造园之余,还能在北大开设“现当代建筑赏析”大课之外,亦将“中国古典园林赏析”的课程,从最初的三十余人的小课,开成一百余人的大课,心亦慰藉。

个人建筑观点(建筑立场) 少谈立场,多谈质量。汶川倒塌的多半建筑,多半是为大众而建筑的立场所立起,当代中国建筑坍塌的不是立场,而是质量,正是立场的理论泛滥,导致了实践的质量坍塌。

最重要的作品(建筑实践) 水边宅,2001年 清水会馆,2005年 红砖美术馆,2012年 君山小院庭院设计

相关报导 起点 终点 修炼——访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董豫赣 砖房·园林·设计起点——建筑师董豫赣访谈 董豫赣:和业主谈的最多的是生活 透视空间 董豫赣 稀释中式 董豫赣 空间迷惘 董豫赣 “大师与中国” 董豫赣

研究探索领域(建筑研究)。 这些年对建筑的抽象研究缺乏兴趣,旨在以中国园林为起点,着眼于相关自然生活场景的具体感受与塑造。

主要论文和著述 董豫赣著《极少主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2003年9月重印 董豫赣著《文学将杀死建筑》,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2007年11月重印 董豫赣著《从家具建筑到半宅半园》,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董豫赣著《败壁与废墟》,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 独立发表论文70余篇

建筑实践感悟 以家具建筑为建筑赋形而开始,以中国园林研究开始反思,中国园林思考的如何与自然相处的互成性,而非西方建筑独立造型的自明性,它致力于建筑与自然关系的是否合宜,而非抽象造型的美丑。

单以抽象造型来看,西方传统建筑也能鸟瞰到四合院的形,但其建筑多半向庭院封闭的生活场景,让造型的相似性不值一提;如果不讨论大屋顶是东方人意欲与自然风雨身体接触的道具,它就总是一再沦落为先锋与保守派之间的造型争论。

当年梁思成预言,中国建筑之研究应拓展至其生活起居的一切环境,而今中国建筑之现状,要么用古建筑造型来发古代之幽,要么以表皮或数字化来发造型之情,即便致力于低碳绿色建筑的研究,也只是沿袭了美国消费主义将自然能源化为石油类的技术窠臼,它狂妄地宣称人能保护自然,而非敬畏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