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朗凌扬 寻“美”者叶朗:弘扬北大的美育传统

2017-12-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百年前,蔡元培先生创办"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音乐研究会",徐悲鸿.陈师曾.萧友梅.刘天华.胡佩衡.陈半丁等一批著名艺术家穿梭于燕园,构建起了北大的美育传统;百年后,美育仍是北大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这个传统的推动,叶朗功不可没.上世纪90年代,北大建立艺术学系,希望借助北大丰厚的人文底蕴,改变某些单位将艺术技术化的倾向,他常常跟学生讲,一个优秀的艺术人才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提供给养,既要呈现美感又要展现优秀的民族文化.古

百年前,蔡元培先生创办"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音乐研究会",徐悲鸿、陈师曾、萧友梅、刘天华、胡佩衡、陈半丁等一批著名艺术家穿梭于燕园,构建起了北大的美育传统;百年后,美育仍是北大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这个传统的推动,叶朗功不可没。

上世纪90年代,北大建立艺术学系,希望借助北大丰厚的人文底蕴,改变某些单位将艺术技术化的倾向,他常常跟学生讲,一个优秀的艺术人才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提供给养,既要呈现美感又要展现优秀的民族文化。

古代许多大艺术家年轻时都有"壮游"的习惯,游历山川,不仅为了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拓宽人的胸襟。王夫之讲有的人整天只想到柴米油盐,"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视如盲,虽觉如梦,虽行动其四体而心不灵",就是缺乏审美教育。

在叶朗看来,现在的艺术教育缺乏的正是古人这种文化的滋养、胸怀的培育,大学里的美育不应该只是一门课,而应该是一种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为了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文化的环境,他积极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与物理学家甘子钊院士共同发起了"美学散步文化沙龙",吸引了物理学家李政道、台湾作家白先勇、青年钢琴家郎朗等名流的参与,通过组织各种大型的演出活动,把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高雅艺术引进北大校园,囊括了传统戏曲、古典音乐、现代舞蹈、原生态表演、先锋话剧、音乐剧、芭蕾舞等多种类型。

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三次巡演反响异常热烈,以至于当时北大流传着一个说法:校园里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牡丹亭》的,一种是没看过的。大型原生态音乐会《云岭天籁》、新派粤剧《花月影》、唯美音乐剧《草房子》等20多场大型演出都曾走进北大。

探索文化产业之美

没有囿于校园,并未只专注于学术,叶朗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在市场与精神层面的碰撞中,探索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10多年前,北大建立艺术学系的时候,他就意识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1999年,北大成立文化产业研究所,每年一届新年论坛,每年一本《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并从2007年开始出版刊物《北大文化产业》,各种形式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班,与省市地方政府合作,协助他们进行文化产业方面的调研和制定发展规划……

叶朗常说,中国的文化产业是一座尚待开发的"钻石矿",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大审美经济。美国的好莱坞大片、主题公园、快餐文化向全世界大规模输出,让他深深思索着中国文化产业如何向世界呈现其审美的特质。

在现实中,一方面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愈加关注,一方面是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陌生,一些人的认识还停留在17、18世纪传教士介绍的水平上,在工作中,他深切地感受到写一本精致的介绍中国文化读本的必要性。

在中国哲学和山水花鸟画中感受中国人对生命的爱;在盛唐长安"胡服"盛行以及20世纪初老上海对西方时尚的追求中体味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热情与包容;在王羲之的书法、李白的诗歌、纯净的瓷器文明中,感受中国艺术的灵动;在弹琴、下棋、饮酒、品茶的诗意中深味中国人对审美人生的追寻……

2008年6月由叶朗和朱良志共同完成的《中国文化读本》正式出版,英文、韩文版本出版后,法、德、西班牙等译本的翻译也正在进行,叶朗觉得,对美的追求是不分国界的,中华文化中有很多体现全人类普遍价值的内容,寻美便是其中之一。

用自己的学养照亮中国文化本来的面貌,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国文化中的精粹,叶朗说,这是他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