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查良铮 金庸堂兄查良铮的“诗歌人生”(图)

2017-08-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查良铮(1918-1977),笔名穆旦,跟当代香港著名的武侠小说大师金庸(查良镛)是同族.同宗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20世纪80年代之

查良铮(1918—1977),笔名穆旦,跟当代香港著名的武侠小说大师金庸(查良镛)是同族、同宗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查良铮为现代诗歌第一人。上世纪90年代末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诗歌卷》将查良铮(穆旦)列在首位。

查良铮1918年出生于天津,祖父虽为清末官僚,但到其父亲这一代时,家道已经没落。其父始终是个小职员,家中清贫以至于常典卖旧物。母亲虽是一位家庭妇女,但却知书识礼,常常教育子女要好好读书,奋发向上。查良铮5岁入天津北马路城隍庙小学读书,很早便显出过人的聪慧,6岁读二年级时的作文《不是这样的讲》就被发表在邓颖超等人当时主办的《天津妇女日报·儿童花园》上。

查良铮自小救亡意识就非常强烈,读小学时就参加抵制日货活动,他不让母亲买海带、海蜇吃,因为当时这类海鲜大多是从日本进口的;要是买来,他不仅一口都不吃,还要把它倒掉。因此连大家庭中的伯父们也议论这个孩子是激进的“小赤色分子”,不得不让他三分。

11岁时,查良铮以优异成绩考入南开中学。入学后,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写诗。当时日寇入侵,平津首当其冲,查良铮写下了《哀国难》,“洒着一腔热血”大声疾呼:“眼看祖先们的血汗化成了轻烟,铁鸟击碎了故去英雄们的笑脸!眼看四千年的光辉一旦塌沉,铁蹄更翻起了敌人的凶焰!”

中学时代,查良铮就对鲁迅先生非常崇拜。“有一分光,发一分热”,鲁迅这句话成了查良铮最喜欢的格言。

投笔从戎,赶赴缅甸抗日战场

1942年2月,查良铮怀着热血之志,响应国民政府的呼吁,投笔从戎,以大学助教的身份报名参加中国远征军,在杜聿明麾下,作为一名中校随军翻译官赶赴缅甸抗日战场。

以“儒将”著称的杜聿明,对查良铮这个青年诗人极为欣赏,在戎马倥偬中稍有片刻闲暇便和他谈诗论文,杜聿明对查良铮曾有过很高的评价。

1942年夏季,查良铮亲历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中国远征军在和日军激战之后开始大撤退,在胡康河谷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中穿山越岭数月,将士大批倒毙。查良铮与部队失散后,他的马倒了地,勤务兵先伤后亡,他只得单身抱病前行。

他的腿肿了,并罹患致命性的疟疾,忽而大汗淋漓,忽而浑身抖得如同“筛糠”一般,眼前、耳中不断出现可怕的幻视、幻听。更要命的是,时刻皆要防备被蚂蟥和大得如小麻雀似的可怕的大毒蚊子叮咬,而在这一切之上,还有叫人发疯的饥饿,他曾经一次断粮长达8日,饿了就吃些热带浆果,渴了就喝树叶上聚集的雨水。

这个24岁的年轻军人,凭着难以想象的生命意志,顽强地活了下来。在失踪5个月之后,硬是拖着濒临死亡的沉重的身躯,一步一步地踏着堆堆白骨,侥幸逃出野人山,终于在九死一生之后抵达印度。

抵达印度之后,查良铮又差点因“饥饿之后的过饱而死去”。1945年9月,他根据入缅作战的经历,创作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中著名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和相关诗作《阻滞的路》、《活下去》。查良铮这些诗作,直面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永恒矛盾,他也可以说是“中国现代诗史上的"海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