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与查良铮 金庸堂兄查良铮的悲情人生

2018-01-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浙江海宁袁花镇查氏,是当地世家望族,代代书香,是明清以来绵延数百载的"文宦人家".查氏先祖查慎行,中过进士,曾担任过康熙皇帝的文学侍以,颇受

浙江海宁袁花镇查氏,是当地世家望族,代代书香,是明清以来绵延数百载的“文宦人家”。查氏先祖查慎行,中过进士,曾担任过康熙皇帝的文学侍以,颇受康熙帝的青睐。故在查氏宗祠有康熙皇帝亲笔御题的对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并赐以“澹远堂”、“敬业堂”、“嘉瑞堂”等匾额。

查氏自明朝第七代起,载入明清两朝历史的著名文人、学者除查慎行外,还有查伊璜、查秉彝、查继佐等等;到当代,查氏家族又添辉煌,出了两位在文坛上鼎鼎大名的人物——查良铮、查良镛,即穆旦与金庸,这对同族叔伯兄弟的文名可说是超过了他们的祖辈。

这里要写的是现代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查良铮。 一 查良铮(1918—1977),笔名穆旦,跟当代香港著名的武侠小说大师金庸(查良镛)是同族、同宗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

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查良铮为现代诗歌第一人。上世纪90年代末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诗歌卷》将查良铮(穆旦)列在首位。

查良铮1918年出生于天津,祖父虽为清末官僚,但到其父亲这一代时,家道已经没落。其父始终是个小职员,家中清贫以至于常典卖旧物。母亲虽是一位家庭妇女,但却知书识礼,常常教育子女要好好读书,奋发向上。

查良铮5岁入天津北马路城隍庙小学读书,很早便显出过人的聪慧,6岁读二年级时的作文《不是这样的讲》就被发表在邓颖超等人当时主办的《天津妇女日报·儿童花园》上。 查良铮自小救亡意识就非常强烈,读小学时就参加抵制日货活动,他不让母亲买海带、海蜇吃,因为当时这类海鲜大多是以日本进口的;要是买来,他不仅一口都不吃,还要把它倒掉。

由此连大家庭中的伯父们也议论这个孩子是激进的“小赤色分子”,不得不让他三分。

11岁时,查良铮以优异成绩考入南开中学。入学后,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写诗。当时日寇入侵,平津首当其冲,查良铮写下了《哀国难》,“洒着一腔热血”大声疾呼:“眼看祖先们的血汗化成了轻烟,铁鸟击碎了故去英雄们的笑脸!

眼看四千年的光辉一旦塌沉,铁蹄更翻起了敌人的凶焰!” 中学时代,查良铮就对鲁迅先生非常崇拜。“有一分光,发一分热”,鲁迅这句话成了查良铮最喜欢的格言。他积及其校刊《南开高中学生》撰稿,仅1933至1934年,就发表论文4篇、新诗8首,大部分署名“良铮”或“查良铮”。16岁时,查良铮首次以笔名“穆旦”发表随笔《梦》,他将“查”姓上下拆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