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文中与周口店 周口店猿人洞“危改”进行时 是我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

2017-07-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年是第一颗"北京人"头骨发现的85周年,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里,馆长董翠平给大家讲述了"北京人"被发现的传奇故事.1914年,来自瑞典的安特生来到中国担任

今年是第一颗“北京人”头骨发现的85周年,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里,馆长董翠平给大家讲述了“北京人”被发现的传奇故事。

1914年,来自瑞典的安特生来到中国担任农商部顾问。1918年,安特生从朋友口中得知在北京西南的周口店附近发现了“龙骨”,产生了极大兴趣。1921年和1923年安特生与助手数次来到周口店进行发掘。考察中,安特生注意到堆积物中有一些白色带刃的脉石英碎片。

他认为,凭借它们那锋利的刃口,用来切割兽肉是不成问题的。安特生轻叩岩墙对助手说:“我有一种预感,我们祖先的遗骸就躺在这里。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去找到它。

”其间,他们发现了一枚“可疑”的牙齿,后被确认是一枚人牙。尽管当时还有很多的分歧,但这消息不啻为一枚重磅炸弹,震撼了当时的学术界。当时在亚洲大陆上的任何地方,都没有发现过古人类化石。周口店遗址发现、发掘的序幕也就此拉开。

1927年春天,周口店遗址大规模正式发掘工作开始。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块完整的头盖骨,这是被发现的第一位“北京人”。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迹,证实50万年以前北京地区已有人类活动。

周口店遗址也是我国第一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说起周口店遗址的申遗故事还颇有几分曲折。

董翠平讲述,我国在1985年首次提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交的文本上一共只有5个“人选”——故宫、长城、敦煌、泰山、秦始皇陵兵马俑,没有周口店。“报上去以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批示——‘如果中国周口店遗址不是世界文化遗产,那么中国就没有世界文化遗产’。

”基于这个原因,中科院立刻起草了周口店遗址的申遗材料,虽然只有非常简略的几页纸的文件,但上报后,周口店遗址立刻获批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也是1987年我国第一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之一。

董翠平认为,周口店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在于就学术角度而言,其发掘为人类进化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周口店遗址距今50至70万年,并不是现今发现最早的古人类。但周口店遗址发现的人类化石、用火遗迹、石器、骨针、装饰品等考古材料却非常丰富、系统。”

“历史上还有一个有名的‘北京人挽救爪哇人’的趣闻。”董翠平告诉记者,在“爪哇人”头骨发现之初,学界无人承认其为人,都当作是猿。直到与之极其相似的“北京人”头骨出土,并在猿人洞里发现了用火遗迹和十多万件石器之后,由于“北京人”“人”的地位得到了公认,“爪哇人”的身份也逐渐得到了认可。

“各位注意了,大家脚下踩着的土壤距今已有70多万年之久了。”在专家的带领下,顶着淅沥沥的山雨,记者们参观了遗址最重要的地点——猿人洞。猿人洞位于龙骨山的东北坡,自1921年发掘以来,共发现“北京人”化石200余件,分属于40余个男女老幼个体;出土石器近10万件;发现哺乳动物化石98种、鸟类化石62种。目前,猿人洞还保留有1/3的原始堆积,对进一步研究古人类、古地质、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猿人洞高40米,自上而下分为13个文化层,每一层都出土了不同的化石材料,“土层越往上距今越近,北京猿人主要发现在第8、9、10三个层面。”据周口店北京人遗产办公室主任李俨介绍,由于猿人洞堆积剖面长期遭受自然的侵袭风化而凹凸不平,出现了松滑、空洞、裂隙和危石的情况,呈现上突下缩的不正常坡度,具有局部坍塌和落石的隐患。

为了更好的保护猿人洞,遗址管理处于2008年和2010年召开了两次专家论证会,2011年经过多次讨论、修改,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了目前的猿人洞保护方案。

“猿人洞保护方案已进入项目评审阶段。为清除安全隐患,管理处计划最迟于明年动工开始为猿人洞加盖‘顶棚’。遗址最重要的发掘现场是猿人洞西剖面,‘北京人’的生活遗迹都是在这个层面发现的。另外,还有近1/3的堆积尚未发掘。北部岩壁上存留着一些20年代的发掘痕迹。这些文化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就都会消失不见了。因此,经多年反复讨论、考察,我们决定修建完整棚顶,保护猿人洞遗迹。”

李俨透露,保护棚展开面积约3400平米,棚顶成鳞片形态。“罩棚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改变,因此遗址能否适应突然的改变成了我们必须考虑的因素。为了将对遗址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我们在设计时必须考虑通风、采光、挡水等实际问题,经考察,将保护棚建造成不封闭、‘鳞片’叠加形态为最佳方案。”

同时,为了让保护棚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宜,棚顶还将栽种大量植被。“保护棚根据山体形质进行设计,从外观上看隐藏在遗址之中,与景观十分协调。”

今年的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经过漫长的翘首以待,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新馆,终于与观众们见面了。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的迁建工程自2006年启动,开始了方案的设计和筹划;2009年获得了审批;2011年7月开始动工。据董翠平介绍,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博物馆新馆建筑高度为9米,分为地上两层和地下一侧。

建筑面积8093平方米,是旧馆面积的8倍。建筑造型充分体现周口店遗址文化内涵和元素符号,以“石器” 为主题,外形设计为近似三角形布置,酷似北京猿人创造石器中的刮削器,建筑外观上的折面和折面间的交线取义于石器上的明显特征——刃口。建筑整体采取下沉式布置,材料、色彩、形式贴近周边环境。

博物馆大厅正中,一尊高达4.5米的“北京人”雕像映入眼帘,“北京人”手执木棍、肩扛猎物,仿佛刚刚完成狩猎、满载而归。展厅中,一面“石器墙”令人叹为观止。讲解员告诉记者:“至今,遗址出土的石器共有10万件,过去受展示区面积限制,只能展出几十件。

如今仅这面‘石器墙’上展出的石器就有500多件。”除了展出“北京人”头盖骨碎片、化石等之外,博物馆还采用山洞的表现方式,还原了数十万年前“北京人”生活的真实场景。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用来收藏、保护和研究周口店遗址历年来的考古发掘物。除基本陈列和临时陈列外,还有4D影院、互动展项、模拟场景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