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的儿子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为蓉城观众带来最高规格导览

2018-04-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丝路之魂 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昨日正式向公众开放,首日观众突破10000人.为了让成都市民看懂敦煌,"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昨日亲自为成都观众带来公益讲座<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价值>,堪称最高规格的敦煌导览.  这位白发苍苍的女士  在敦煌坚守了53年  昨日中午,有500多个座位的成都博物馆学术厅座无虚席.当台上出现一个娇小的身影,全场顿时安静下来.一步一步,她的步子不快,步伐也不大,但干脆.坚决,没有一丝拖泥带水,她在主讲席上坐

  “丝路之魂 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昨日正式向公众开放,首日观众突破10000人。为了让成都市民看懂敦煌,“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昨日亲自为成都观众带来公益讲座《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价值》,堪称最高规格的敦煌导览。

  这位白发苍苍的女士

  在敦煌坚守了53年

  昨日中午,有500多个座位的成都博物馆学术厅座无虚席。当台上出现一个娇小的身影,全场顿时安静下来。一步一步,她的步子不快,步伐也不大,但干脆、坚决,没有一丝拖泥带水,她在主讲席上坐了下来。远处望去,最耀眼的是她有一头银灿灿的白发。而在遥远的敦煌,立着一尊以她为原型创作的雕像名叫“青春”。她,就是敦煌研究院前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从事石窟保护与管理及石窟考古方面的研究。历经53个寒暑,茫茫沙漠的风霜将她一头乌丝吹成了白发。

  樊锦诗原定在敦煌工作3年就到武汉大学与丈夫团聚,可是3年、10年、20年过去了,她仍然坚持留在敦煌。1986年,在分居23年后,武汉大学考古专业创办者、樊锦诗的丈夫彭金章为了成全妻子的事业,调到敦煌研究院,与妻子一起守护敦煌,夫妻俩被媒体誉为敦煌的“神雕侠侣”。

樊锦诗负责莫高窟南壁的考古,彭金章主持莫高窟北区247个洞窟的发掘,发掘出一大批珍贵文物,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2009年,樊锦诗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这次,彭金章陪着夫人来到成都。头上白发没有妻子多的他非常健谈,脸上总是带着和蔼的笑容。在成都博物馆,早上和晚上,在记者和粉丝包围下,他一次次挺身而出,为妻子解围。这份挚爱,恰如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敦煌莫高窟最初成立的时候,就是靠几个四川人发展起来的,当然不全是四川人。所以我们跟四川很有感情。这次敦煌石窟艺术能到这儿来展览,是我们敦煌研究人的荣幸。让我来做这个讲座,也是我的荣幸。我想我的讲座只是给大家作个导览,我给大家做一个讲解员。”台上的樊锦诗,说话的声音干脆利落。

  莫高窟开窟之前477年

  汉文化已扎根敦煌

  樊锦诗向大家展示了一张敦煌出土新石器的照片,“它叫人形彩陶罐。距现在将近4000年,那时就有先民在这儿生活了。”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大将军霍去病根据张骞提供的信息,把占领河西走廊的匈奴驱逐到漠北。在兰州以西,从东到西列为四郡,在四郡北边修了长城,把秦朝旧有的长城连接起来,还在敦煌西边设置了玉门关、阳关。

凡是从中原到西域的人都要经过玉门关、阳关。”樊锦诗向大家展示了玉门关、阳关以及汉长城遗址的照片。“汉武帝这个人了不起,他采取了经济上的开发措施。怎么开发呢?从内地向河西走廊移民。移民带来中原的农耕技术和灌溉技术,同时带来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原汉文化。

大家不要忘了,公元前111年就给敦煌带来了中原文化,那时距莫高窟开窟还有477年。在这477年之间,汉文化就已在这儿深深地扎了根。”

  “莫高窟位于鸣沙山断崖上,有1700多米的崖面被开凿成洞。北区里面基本上没有什么壁画,都是和尚们修行、生活、埋葬的地方。我们讲的是有两千多件壁画和彩塑的南区。在莫高窟南区北端,发现了一个不大的藏经洞,里面藏了50000多件文献和艺术品,这些都是我们莫高窟的藏品。

一个石窟里有石窟艺术,有1000年之久,还藏了那么多书,很少有这样的。不是自己瞎吹牛,莫高窟是我们国家文化艺术的标志性遗产,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有些什么东西呢?”

  “首先说说建筑形式,如果要细说,就有10几种,主要有5种,第一种是禅窟(见图1),侧壁上开了斗室,供修行的人在里面坐禅修行。第二种是中心塔柱窟(见图2),象征佛塔。第三种是殿堂窟,受中国传统殿堂建筑影响。第四种是佛坛窟。第五种是大像窟。”

  “壁画种类就更多了。简单来讲,第一类是尊像画,佛像、菩萨像、弟子像,天王、力士像……飞天实际上是天龙八部的护法神之一,我们这个飞天没有翅膀,就靠一个飞的优美动作,穿的衣服是丝绸的,飘飘荡荡的,有两条披巾。仔细看,千姿百态。”

  “第二类是释迦牟尼故事画。”

  “第三类是传统神仙画,佛教很聪明,为了融入中国社会,融入中国文化,佛教吸收了中国普遍信仰的道教神仙,比如西王母、伏羲、女娲。”樊锦诗指着壁画上一处线条说,“这个是折尺,今天我们去看金沙遗址,4000多年前在石柱上画线就画得那么直,我觉得跟这个有关系。”

  “第四类是经变画,把一部佛经复杂的内容画成一幅大画,这是隋唐时期中原地区画家独创的中国佛教艺术。在隋唐长安、洛阳等地寺院湮没不再的今天,唯有敦煌留下来了,唯有敦煌保存了30余类、几百上千幅经变画的真迹。”(见图3、图4)

  “第五类是佛教史迹画。”

  “第六类是供养人画。这是曹议金,沙州节度使,这衣着锦绣的女子是谁呢?是曹议金的眷属,她很会打扮,脸上不仅涂胭脂,还贴了花黄。”

  “第七类是装饰图案画。人民大会堂里头的好多装饰图案,就吸收了莫高窟的图案。”

  此外,樊锦诗还讲了敦煌壁画和敦煌遗书中的历史、科技、艺术。“在过去100多年,我国和世界上兴起了对莫高窟和藏经洞文物资料的整理研究,诞生了‘敦煌学’,在20世纪国际人文科学领域大放异彩,至今仍是国际显学。如今,莫高窟影响越来越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挚爱和关注,影响到了多种文化艺术的创新。”

  昨日,白发苍苍、已经78岁高龄的樊锦诗,在中途没有休息的情况下,精神矍铄、毫无倦意地为成都观众导览了两个半小时,观众听得如痴如醉,现场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成都晚报记者 汪兰 摄影 李杨

  成博提醒:不摸不碰 不用闪光灯

  成都博物馆提醒观众,禁止携带易燃、易爆及管制刀具等危险品入馆,禁止携带食品、饮料等进入展厅。为了保护珍贵文物,不要使用自拍杆,也不要使用闪光灯,“不摸不碰、只看只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