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书法的特点 蔡襄书法的代表作是什么
蔡襄书法
蔡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位列宋四家之列,可见蔡襄书法的水平是非常之高的。虽然还有一种说法是原先的宋四家并没有蔡襄,是因为原来的蔡京人品奸恶才使的蔡襄代替了蔡京的位置成了宋四家之一,但是普遍的说法是蔡襄是宋四家之一。那么蔡襄书法以什么为主,又有着什么样的风格特点呢?
蔡襄书法
蔡襄出生于1012年,是北宋人士。蔡襄书法有着浑厚端庄的特点,在观赏蔡襄书法的时候,人们会有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字里行间充斥着一种妍丽温雅的气息。因此,他的书法深受当时民众的推崇,盛誉极高。包括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的苏轼和欧阳修都非常地推崇蔡襄书法。
但是蔡襄非常的爱惜自己,从来不随便为他人书写,因此蔡襄的书法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再加上当时的年代已经与唐代的书坛风气有所不同,很多人都将书法作为一种低下之人才做的事,那些文人名士都不愿意再书写作品。即使当时的皇帝已经颁布了旨意来改变这一个思想,但是并没有什么效果。
蔡襄的书法,有楷书,有行书,有草书,人们都喜欢在正楷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风格,但是蔡襄不同。蔡襄最爱写规规矩矩的楷书,他的书法是恪守当时的法度的,很少在书法上有所创新,但是蔡襄的书法成就非常之高,无论是皇帝还是平民都非常喜爱他的书法,所以可以说,蔡襄在当时的法度与民间乐趣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促进了宋代书法的发展,是宋朝书法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人物。
蔡襄书法特点
蔡襄的书法取自王氏父子、颜真卿、柳公权等人,学习了众家之所长,当时的人都评论蔡襄的书法,说蔡襄的书法里有晋唐时期的神韵。从他的行书作品《澄心堂纸尺犊》就能看出来,这一篇墨宝可以说是蔡襄为数不多的传世作品中最典型的,最具有晋唐时期风格的作品。按照信札上注明的时间,应该是蔡襄晚年时期的作品。
蔡襄《虹县帖》
蔡襄算的上是宋朝楷书的第一人,因为在北宋四大书法家中,苏轼、黄庭坚和米芾都是以行草或者行楷见长的,只有蔡襄是以工整规矩的楷书为长的。《昼锦堂记》可以说是蔡襄楷书中的大字楷书的代表作。这个作品是欧阳修为韩琦所写的一幅作品,蔡襄别出心裁的把每个字都写上几十个,然后选出最好的那个来把整幅字给拼起来,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字与字之间就没有了连环,缺少了一些神韵。所以蔡襄的这个做法也算是半得半失。当然蔡襄的楷书笔势流利,结构端正,浑厚静定,不浮不躁,是楷书中的经典之作。
另外,蔡襄的信礼《脚气贴》可以说是蔡襄别开生面之作,字体上用的是蔡襄并不擅长的行草书写。但是整体却看起来笔力挺拔,神采外耀,笔法笔墨来自阁帖的同时,又渗入了许多新意趣,有着奇宕潇洒之致,是蔡襄行草书中的佳作。俗话说字如其人,蔡襄的字端正大方,所以蔡襄为官也是刚正不阿的。
蔡襄书法代表作
北宋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苏代表的是苏轼、黄是黄庭坚,米是米芾,而蔡所代表的就是蔡襄了。他们四人的书法被认为是北宋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他们也被认为是最具有个人风格的书法家。苏轼的书法丰腴跌宕,黄庭坚的书法纵横捭阖,米芾的豪放俊秀,每个人都自成一派,颇具风格。他们三人都是擅长行草或者是行楷的,而蔡襄则擅长写工工整整的楷书。
蔡襄《入春帖》
许将在《蔡襄传》中说到“公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其断章残稿人悉珍藏,仁宗尤爱称之。”也就是说,宋仁宗也非常爱惜蔡襄的书法,其实事实就是如此,宋仁宗曾多次下诏让蔡襄书写碑文等。所以,不论是当时的文豪还是皇帝,都非常珍视蔡襄的书法。但是因为蔡襄自惜,所以传世的作品比较少,传世的墨迹有《谢赐御书诗》,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及鼓山灵源洞楷书“忘归石”、“国师岩”一些经典的作品。
蔡襄学《兰亭》《洛神赋十三行》,汲取王氏父子书法中潇洒豪迈的神韵;之后又学于欧阳询,追寻劲健之笔;除此之外蔡襄还学颜真卿、李邕等人的专意凝重端庄,可以说是及众家之所长。如今蔡襄的《安道帖》、《虹县帖》、《脚气帖》、《陶生帖》、《大研帖》、《山堂诗帖》、《远蒙帖》等尺牍都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还有一本《入春帖》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蔡襄诗词
蔡襄最为著名的便是他的书法成就,但是蔡襄的一生还创作了很多的诗词。但是在诗词方面,蔡襄似乎并不是很出名。那么蔡襄诗词有哪些呢?
蔡襄画像
现在流传下来的蔡襄诗词共有419首,可见蔡襄的文学造诣之深。蔡襄诗词有《上元应制》、《梦游洛中十首》、《春日》、《和黄介夫忆竹》、《梦中作》、《秋思》等等。
蔡襄的诗名远扬,发生在1036年。当时范仲淹因与身为宰相的吕夷简发生了争执而被贬到了饶州。对于范仲淹被贬一事,朝中大多上书请求皇帝修改诏命,要不就是请求与范仲淹一同被贬,但是当时身为谏官的高若讷却对此事一言不发,于是,蔡襄就作了一首名为《四贤一不肖》的诗来攻击高若讷。
蔡襄的这首诗在东京广为流传,有售卖此诗的,有在墙上书写此诗的,就连来访的辽朝使者都偷偷地将这首《四贤一不肖》买了带回辽朝,从此,蔡襄的诗名远扬。
在蔡襄诗词中,有一首创作于1047年的七言诗句《梦中作》:“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前两句描绘的是空中的景象,先是写乌云含雨,后写红日映山,这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正呼应了题目《梦中作》,因为是梦中所作,所以一切看似不合常理的景象便成了正常的表现。后两句讲述了蔡襄对嵩山隐士的怀念,来表明现在淡泊名利之人的缺失,以及自己渴望隐居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