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世臣书法水平 为什么说当代书法整体水平已跌至谷底

2018-03-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要说当代书法整体水平跌至谷底,可能很多人不愿意听,更不愿意承认,特别是体制内的,也就是书协内部的"书法家"们根本不认可,甚至可能会跳起脚来回

要说当代书法整体水平跌至谷底,可能很多人不愿意听,更不愿意承认,特别是体制内的,也就是书协内部的“书法家”们根本不认可,甚至可能会跳起脚来回骂:“谁说当今书法水平低下?我他妈整死他!”2009年,我们的书协前主席张海先生就说,书法“大家”将在未来10年20年内出现。

这就很明显地在说:当代书法不但水平绝对不低,而且还非常的高。既然前张主席说即将有“大家”出现,那么谁、或者说都有谁最有可能成为“大家”呢?“大家”不可能是凭空、或者说突然蹦出来的,必然是早已露出端倪、或者说现在就已经很活跃、很有水平的人了。

这我们就要在国内众多“书法家”群里仔细扒拉扒拉了,谁将是未来的“大家”呢?张三吗?不像!李四吗?也不带劲!

王二麻子?更不像了,写得还赶不上常在公园里晃荡的老李头儿呢!其实呢!也不用我们费劲地猜了,具体是谁,我们的前张主席已经很隐晦地给出答案了!如果“大家”是两个人的话,非书协前前主席沈鹏先生和前主席张海先生自己二人莫属。

要说是否还有别人,这还要看名额是否可以扩大,可扩大就再找一个两个,比如添个欧阳中石先生等等。如果只限于二人,那没得说,只能是此二位,在这个纯粹是论资排辈、论官大小决定水平的年代,别人基本上没那个资格。

那么,沈鹏和张海或者再加上中石三位先生的书法是否够“大家”水平了呢?当然,即使现在不够,那么在过十几二十几年后能否真正够“大家”水平了呢?从现在已有的水平看这几位,或者说这几位再练二十年我们估计一下,我想做一个就两个字的肯定地回答:狗屁!别说二十年,再让几位练二百年,也绝不可能成书法“大家”。即使成了“大家”,那也是自己、或者一群捧臭脚的人给封的。

我们还是把话说回主题,为什么当今书法水平如此低下呢?有人说是当今的人不用功;有人说是当今的人不临帖;也有的人说当今的人老搞邪门歪道,不把心用在书法本来的正道上等等,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以我看,都没说到点子上。当今书法水平低下最大的两个原因,一是“根本不取法”二是“取法乎下”,这是最最主要的两个原因。

先说“根本不取法”。什么是书法?有法则地书写,或者说在法则框架内书写才叫书法。法则从哪来的?是从古人那来的,是一代一代的古人逐渐摸索再到成熟,并且经过几乎是几千年来的所有人认可了的,这就是书法的“法则”。

但现在有一些人,包括书协内部不在少数一些人的所谓“书法”,把古人的法则全部(我说的是全部)弃之不要,搞所谓的创新。比如现在流行的“丑书”以及那个让人看了就想吐的所谓“今楷”,法则在哪?甭说古人留下来的法则一点儿没有,就是这些人自己又是按照什么法则写的呢?我们同样看不到。

但这里我要插一句,我们不是不鼓励创新,因为没有创新,书法也不可能走到今天,书法永远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创新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创新要谨慎,要慎之又慎。

从王羲之到现在将近两千年,创新的人不少,但创新成功的有几个?绝对成功的就一个,也就是颜真卿,至于碑学创新,只能算半个。因此,书法创新不是一般的难。赵孟頫、董其昌等人厉害不?整天拿毛笔写,都轻易不敢创新,今人一个礼拜都不摸毛笔一回,谈什么创新啊!

这不是笑话吗!还是老老实实照着古人练算了!另外,既然是创新,那只能是实验阶段,没成功之前是没有话语权的,等你成功了再说话也不迟。但现在的情况完全不是这样,这些搞创新的人牢牢地控制着书坛的话语权,就好像他们已经创新圆满成功了似的,这不令人警惕与担忧吗?是否成功要时间说了算,要一代甚至几代人说了算,不是你自己或者几个捧臭脚的人说了算!

下面再说“取法乎下”。啥是“取法乎下”?就是照不好的帖、跟水平不高的人学。当然我说的帖是古人的帖,人也是古代的人。可能有人不解:“难道照着古人帖、跟着古人学还错了?”学古帖、学古人绝对不错,我要说的是,照古人哪些帖、跟哪些古人去学,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古人谁水平高呢?这可能就是废话了。从古至今,书法三大流派,第一自然是王羲之一派了,这一派也是最大一派,几乎古今一多半搞书法的都属于这一派;颜真卿一派的人数也不少;至于碑派,从清代至今,人也是乌泱乌泱的。

就拿现在来说,书协内的绝大多数人练的都是“碑”,民间练习碑的人很少,当然,那些想进入书协的人也都“弃帖拾碑”了。为什么我说当代人“取法乎下”呢?原因就是当代人都在练“碑”。

可能有人问:“碑不好吗?”碑好!这是一定的,但要跟谁比,跟王羲之、颜真卿比就不好。这就好比拿谁有钱来说,马云、王健林有没有钱?当然有钱,但分和谁比,比你我、比一般的土豪或者大款当然有钱,可如果跟比尔盖茨相比,就不算太有钱,碑学书法和王羲之、颜真卿相比就不算太好也是这个道理。

我说碑学书法不是太好,说的并不是风格,风格本身并没有高低上下之分。王羲之俊雅秀媚、颜真卿敦厚丰腴、碑书雄浑古拙,都好!

问题是,王羲之、颜真卿的书法本身就是在高起点,或者说在众多高人的审美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境界、格局,还是审美都达到了无人企及的高度,也就是说,“帖”的美已经接近极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而反观碑书,从有碑开始起点就低,碑主要是当时一些对书法不怎么在行的民间人士,把隶书做了一些改变而刻到石头上的,“碑”本身就不算彻底成熟,并且还有很多错字,也就是说,“碑”的完美程度远远不够,距离“美”的极限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不说风格,单从层次与水平来讲,当时的人就不怎么待见它,这种审美观,与风格无关,而绝对是两者更深层次的内在众多美学因素所决定的。这就好比一个科学家研究导弹,一个农民研究种地,虽然两者没有可比性,但科技含量以及内在的诸多因素本身就决定了有高有低。

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再说,碑学到了清代,崇尚碑学的一些人在改造过程中,也改造的不算成功,这也就是我上面说碑学创新只能算半个成功的原因。

为什么说不算完全成功?主要原因还是我上面说的,“碑”本身基础就不是太好,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不怎么太好的基础上再怎么改造也不可能好到哪去!再说,崇尚碑学的一些人本身底蕴、悟性就不是太高,为了反帖而反帖,为了反帖,冷手抓热馒头,临时抓来本身就不怎么成熟的几块碑来反击帖学,你说那能成功吗!

举例来说,当时叫得最欢的几个所谓碑学倡导者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他们的书法好吗?当然也不错,但跟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等等相比,差得何止几条街呀!

即使像赵之谦、张裕钊等碑书确实不错的几个人,也和众多的古帖学大家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就是到后来的民国,搞碑学的又有谁特别出类拔萃呢?恐怕也没谁!

像于右任,还有我们现在的前前书协主席沈鹏先生等等,把碑学还引向了草书,我只想说这就是扯淡!在这一点上,不要听某些人瞎忽悠。就说于右任先生,于先生最大的贡献是“标准草书”,标准草书对后人能够更好、更快、更易识别、更易普及草书做出了巨大贡献,于先生可以说功高盖世,这个贡献绝对不应该抹杀,而且是我们后人要绝对继承的。

但于先生写的草书,我绝对不敢恭维!碑入草,就是不伦不类,其线条的流畅与柔美荡然无存,可以说一丁点儿美感都没有。

很多人说,看了于先生的草书感觉就是,只要会写草书符号,再在章法上做一些处理,谁都能写出来。当然,像沈鹏先生,有时连符号还老写错,因此他的水平照于右任先生还差很远很远,别说未来成“大家”了,如果看看沈先生的《楷书千字文》,教小学生倒找钱恐怕都没人敢用。说到这,我们就要问了,既然碑派书法不怎么太好,那为什么从清到现在这么多人把帖弃之一边,却死死的抱着那几块碑不肯放手呢?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也非常好回答。如果用一句话回答就是:“写碑容易糊弄人!”具体地说,首先请懂与不懂书法的人记住,千万不要相信很多人整天四处嚷嚷说“碑”有多么好,其实99%说这话的人,根本就是“口不对心”。

你以为这些人真的是发自内心说“帖”不好而说“碑”好吗?完全不是!几乎没有人这么认为。帖更好,这是包括写碑和说碑好的所有人的共识,最起码是心里面的共识。那么,帖好为什么不学而专门学碑呢?清人包括现代所有写碑的人,学碑不学帖的主要原因就是,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帖”练八辈子也赶不上赵孟頫水平的十分之一,赶上王羲之就更甭想了。

可能有人说:“赶不上有什么关系,慢慢练吧!”问题的关键不是在这里,问题的最关键在于“帖”这个东西,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比较熟悉了,写不好一般人都能看出来,不但专业搞书法的人很轻易看出来,最讨厌的是普通老百姓也能看出来,这对于那些不想下功夫练字,又想拿“书法”唬人的“书法家”们来说才是最致命的,普通人都能看出来还忽悠谁去呀?“字”谁还买呀?可能有人说:“那就更下苦功夫练呗!

练好了不就自然有人认可了吗!”说的轻巧!别说清代了,就说现在,谁肯下那个功夫?傻呀?缺心眼儿啊?脑袋让驴踢了?再说,即使练好了,你以为你就是书法家了吗?非也!

当今几乎没有一个人是靠写得好而成为“书法家”的,具体靠什么,你懂的!可能有人又问了:“那碑同样写不好就没人看出来吗?”哎---!这话问到点子上了,窍门儿也就在这。

不知道很多人注意到没有,“碑”这个东西的特殊性就是一般人不是很懂,普通老百姓对它的好坏更是一头雾水。因此现在绝大多数人写的、当然也包括清代一些人写的“碑书”,你会发现它的随意性非常强,怎么“划拉”都可以,什么笔画长一点、短一点,什么藏锋、露锋、侧锋等等可以全然不顾,你爱怎么写就怎么写。

但有一点,你只要风格上跟“碑”接近,差不多是那么回事就一切OK了,具体说到风格接近,只要买几本“碑”的拓本书籍照葫芦画瓢,最多一个月就会是那么回事,现在书协举办的书法培训班清一色都是这么“培训”的,当代99%的“书法家”也几乎都是通过这种“培训”、练“碑”而“成功”的。

因此,凭借着这一特点,从清代到现在(当然主要指现在)的“碑书家”们都“人五人六”地把很多人唬住了,而且把人都唬地一愣一愣的。

当然,这样的所谓碑学“书法”,也不是没有人质疑,但写“碑”的人都清楚自己那两把刷子,知道正面交锋对自己不利,胆儿虚的情况下往往就两招回复你:要么沉默不语,以不变应万变;要么一句话:“你不懂书法!”

其实,不光写“碑”的人玩这种套路,写“帖”的人有不少也这样玩。比如楷书,现在很多有“名”的书法家根本不写欧阳询、颜真卿,而专门写水平稍差一些的褚遂良,为什么?实话实说:欧阳询、颜真卿法度森严,练几十年也不容易写好;而褚遂良楷书好糊弄,差一点一般人看不出来。

再比如小楷,我们都知道唐代经生们留下的小楷,都是小楷的极品,尤其是钟绍京的《灵飞经》可以说是极品中的极品。但这样的帖,很多人根本不学,不少人要么学钟繇的几篇小楷,不光学,还瞪眼白话,说钟繇小楷如何如何古拙;要么学文征明的小楷,说文征明的小楷如何如何清秀,其实这就是上坟烧报纸---糊弄鬼呢!

难道他不知道《灵飞经》好吗?当然知道,而且比你我还清楚,之所以不写《灵飞经》而专门写钟繇,其原因就是钟繇那几个贴本身就不怎么清晰,笔法特别简单,划拉划拉就是那么回事,非常容易糊弄人。

而把《灵飞经》写出神韵来那是难之又难。我这样说,并不是说钟繇的东西不好,而是钟繇也是刚创立小楷,本身还不是很成熟,成熟的《灵飞经》你不要,不成熟的钟繇你非要拿过来学,这不是为了糊弄人那是为什么?当然文征明的小楷也不错,但它能赶上《灵飞经》吗?另外还有一些人,这些人的特点是,离我们越近的贴越不学,专门往“古”了学,越古越学,比如有专门写甲骨文的、有专门写金文的、有专门写石鼓文的、有专门写秦隶的,挑最近的也是专门写汉隶的等等。

一些人第一次看到刚出土的汉代或者汉代以前的一些碑或者拓片,就故作惊讶:“哎呀太好了,真有一种古拙的美,超过王羲之啊!

”我一看到网上这样的文章标题,真好悬吐了。那些东西,如果说还有一定的文字或者说内容的一些考古价值是可以的,非要说什么“神”书法再现,不令人作呕吗?书法这个词是在汉末才有的,再严格地说,书法是从秦代李斯才开始的,秦以前的文字它就是文字,根本不是书法!

奉劝那些专门写秦以前文字的人最好歇歇吧!写也可以,但别总四处嚷嚷:“我写的是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