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皓晖的作品 评孙皓晖先生及其作品《大秦帝国》的反儒立场

2018-03-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孙皓晖先生的巨著<大秦帝国>出版后,有些人批评孙先生"贬低儒家",此书止步茅盾文学奖据说也是这个原因.对此孙先生做过澄清,说自己并不是反儒,而是要"恢复儒家保守主义思想体系的地位". 在我看完<大秦帝国>之前,我还是很为孙先生抱不平的,恢复儒家本来地位有啥错嘛,干嘛要给人家扣上反儒的帽子?最近这几个月来,我慢慢把<大秦帝国>看完,我才感觉到,我之前的想法错了.孙先生在书中,只要提起儒家就基本没有正面的描述.不仅借商鞅.张仪之口大骂

孙皓晖先生的巨著《大秦帝国》出版后,有些人批评孙先生“贬低儒家”,此书止步茅盾文学奖据说也是这个原因。对此孙先生做过澄清,说自己并不是反儒,而是要“恢复儒家保守主义思想体系的地位”。 在我看完《大秦帝国》之前,我还是很为孙先生抱不平的,恢复儒家本来地位有啥错嘛,干嘛要给人家扣上反儒的帽子?最近这几个月来,我慢慢把《大秦帝国》看完,我才感觉到,我之前的想法错了。

孙先生在书中,只要提起儒家就基本没有正面的描述。

不仅借商鞅、张仪之口大骂儒家大师孟子,而且找个机会就要把儒家拿出来挖苦一番。比如秦惠文王时的县令屠岸锺,此人不知听了哪个神棍的话,在县衙立了一块“望王碑”,天天喊“我王万岁”,县里的民生一点也不管,牵了一群牛给秦王祝寿。

最后审讯他时,秦王问他学的是哪家学说,他说是儒家。荒唐,儒家经典里哪一段让他这么做了?孟子明明说得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此人不管老百姓的生活,一心想着给秦王拍马屁,完全违背儒家理念。

孙先生却编出这么一个人栽赃给儒家。请问后世哪个儒家官员在自己的衙门里修过什么“望王碑”?后世儒家王朝对官员都是有政绩考核的,像屠岸锺这种人在儒家王朝里照样是要革职查办的。秦朝儒生茅焦不畏嬴政残杀数十名进谏者,冒着生命危险劝嬴政迎回太后以尽孝道;汉朝儒生在东汉末年宦官祸害朝政时奋起反抗,造成“党锢之祸”;唐朝官员和皇帝讨论问题可以拽着皇帝衣袖不让皇帝走;宋朝言官进谏把唾沫星子飞到皇帝脸上,变法派和保守派斗争时两派大臣宁可被降职贬黜也不更改政见;明朝大臣上书骂皇帝,哪怕挨廷杖。

哪里像孙先生塑造的“屠岸锺”那样?倒是孙先生塑造的秦国廷尉潼孤,孙先生说他“骨鲠刻板”,可当秦惠文王违背律法,将屠岸锺的刑罚改成律法上所没有的“剐刑”时,他却连进谏都不敢。

比起西汉廷尉张释之、隋朝大理卿赵卓、唐朝大理丞狄仁杰这样面对皇帝在盛怒之下非法施刑时,敢于据理力争维护法律尊严的大臣,又差了多少呢? 《术治亡韩》一章里,孙先生一口气列举了读百家著作的各种感觉,其中法家、道家、墨家、名家的形容词都相当正面,而唯独儒家的《孟子》和《论语》,孙先生连用了“衰朽”和“支离破碎”两个词。

在孙先生眼里,百家都是好的,唯独儒家是错的,儒家该死,儒家根本就不该存在。

看来在学术方面,孙先生也要搞“合纵”,联合儒家以外的所有学派,共同对付儒家? 秦统一六国了,接下来开始“盘整华夏”,一开始秦始皇封了孔子的后人孔鲋为文通君,又吸纳一大批儒生为博士。

本意是想拉拢儒家为己所用,可惜儒家并不是那么趋炎附势,在讨论国家制度的朝会上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提出恢复分封制。这下好,秦始皇和李斯立即翻了脸,开始“焚书”,把民间的儒家经典统统烧毁。

在焚书坑儒这段这里,孙先生把儒家描绘的懦弱不堪,一方面在下令焚书时儒生们一个个哭天抢地不知所措,一方面孔鲋回到曲阜时开始藏书,手下一帮弟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小说情节是这样写的,至于历史上是不是真这样,史书上没有写的这么详细,无从查证。

可是从这段故事里发现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儒家不仅不像孙先生描述的那样没有气节惯于溜须拍马,反而是一个敢作敢当,非常正直的学派。秦国实行法家多年,商鞅变法一开始就废除了分封制,秦始皇也是推崇法家的君主,这些儒生们不可能不知道。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们真的那么软弱,就应该把自己的立场抛之脑后,顺着秦始皇的意思,大谈郡县制的好处。可是他们没有,尽管秦始皇给他们以高官厚禄,可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宁可“逆龙鳞”,也不在君主的权势面前低头,这能说是软弱吗?百年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又有哪些法家士子站出来反驳汉武帝呢?别说汉武帝时期,即使是在秦朝,法家盛行的时代,当秦二世和赵高胡作非为破坏秦法,把帝国搞得乌烟瘴气时,满朝文武有哪个挺身而出,捍卫秦法?至少从史书上一个都找不到。

据我所知明朝时权阉刘瑾、魏忠贤为祸朝政时,还有杨一清、左光斗、杨涟等一大批文臣冒死抗争。

这些儒家大臣和秦朝时明哲保身,坐视帝国灭亡的法家大臣,谁更有骨气,不是一目了然吗? 第二、秦始皇和李斯的蛮横与残暴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既然是讨论治国方略的大朝会,当然要由大家发表各自的意见,听不听是你君主的事,可你不能不让人家说话啊,要不然还开什么朝会,君主自己决定不就行了吗?儒生们只是提议实行分封制,他们并没有反秦的实际行动,仅仅说了几句秦始皇和李斯不爱听的话,他们就对儒家展开大规模的打击报复,这是一个“明君”“贤臣”该做的事吗? 还有孔鲋,孙先生认为他“忘恩负义”,秦国封他高爵,他却投靠陈胜吴广。

孙先生,这您可太不讲理了,你秦国这边都焚书坑儒了,还不许人家反抗?这恰恰说明了孔鲋是个有血性有骨气的男子汉,既然秦国铁了心要消灭儒家,我何必要贪图你的什么文通君爵位?于是孔鲋毅然决然的加入反秦阵营,这不是孔鲋不忠,是秦国先对不起儒家!

孔鲋及广大儒生的行动表明,儒家敢于坚持原则,不一味的趋炎附势,儒家敢于向暴政宣战,而不是所谓的“愚忠”。

孙先生一面为秦国的焚书坑儒行为洗地,一面又说独尊儒术是禁锢人们的思想,那么焚书坑儒就是解放思想吗?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仅仅是官方将儒家思想确定为治国指导思想,除此之外官方并没有禁止其它百家在民间传播,儒家上台后没有杀一个法家士子,没有焚烧一本法家著作。

这和当年法家商鞅在秦国上台后下令“焚诗书禁游学”,继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焚书坑儒相比,哪个宽容哪个残暴不是一目了然吗?孙先生还以儒家骂法家骂暴秦两千多年为由论证儒家心胸狭隘。

您没有看到当年法家和秦国是如何对付儒家的吗?那可是真烧真杀啊,如此强行毁灭文化的事情您百般为其辩解,儒家得势后没有进行对等报复,仅仅是动动嘴骂几句,您就说儒家心胸狭隘,您也太双重标准了吧? 看完孙先生的作品,觉得孙先生一开始就不是在一个中立的立场上,而是站在法家立场上,对儒家当然是左右看不顺眼。

当然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偏好,很难真正做到公平,可孙先生在小说里对儒家极度贬低,在面对质疑时又不敢承认自己的反儒立场,这恐怕不是大家所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