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孙皓晖评价 小说作家孙皓晖访谈:《大秦帝国》价值在哪里?

2017-11-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转中国图书商报 2008年8月26日访谈 □王晓君(商报记者) ■ 孙皓晖(作家) <大秦帝国>共6部11卷,504万字.这是目前唯一一部全面.正面表现秦帝国时

转中国图书商报 2008年8月26日访谈 □王晓君(商报记者) ■ 孙皓晖(作家) 《大秦帝国》共6部11卷,504万字。这是目前唯一一部全面、正面表现秦帝国时代的文学巨著。它以其书写的宏大气势、深厚的认识价值和小说叙事赋予的极强魅力,构成当代长篇历史小说的又一大景观。

丰沛的政治智慧,空前的文化含量,奇绝的外交斡旋,诡谲的军事谋略,惊人的商战传奇,悲怆的法制历程,构成了该书的众多看点。其中第一部《黑色裂变》,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作者孙皓晖,为写作此书耗时16年,所做的文史准备与研究,更是历经30年。日前,本报记者对作者进行了专访。 □《大秦帝国》是第18届全国书博会上的一大亮点,首印的1.

5万套书已全部售出,现在已经重印。这么一套定价369元的高码洋图书,却能成为畅销书,得到读者的认可,您个人认为是什么原因?对于这套花费16年心血乃成的书,您最自信的一点是什么? ■《大秦帝国》成为畅销书,是一件既在预料之中,又出乎预料之外的事。

在预料之中,是相信我们民族的历史意识与文明视野;在预料之外,是对历史烟尘扭曲秦帝国时代的严重性,有着充分的估计。目下达成的效应,只能说明,社会对《大秦帝国》所展现的那个伟大的时代,已经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关注。

至于能否引起读者与社会一定深度的关于文明史的思索,尚需时日验证。《大秦帝国》与传统的既定的历史价值观相左,力图廓清历史烟尘,力图展现真实的历史精神。

对于如此一部作品,应该保持一种历史哲学的立场,不能以当下的销售现象论成败。 作为作者,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要说对作品的自信,那当然是这部作品的文明理念,是这部作品的历史精神。

《大秦帝国》可以有一万条缺陷,但只要这种文明正源理念深深契合于历史发展的本质,她就立定了根基,任何力量都不可能将它抹去。《大秦帝国》可以有数不清的具体非议,但只要它所展现的历史精神具有不可动摇的真实性,她就具有植根于时代真相的独特魅力,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掩盖。

□这套书在新浪读书频道连载,引起了持久关注,新浪网还为您这套书开通了付费阅读;根据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第一部也已拍摄完毕,即将播出。

这么多的传媒与文化实业者看中了这套书,看中的是什么?您在这部504万字的巨大篇幅中,真正想表达的又是什么? ■传媒看中了什么,文化实业者看中了什么?不好说。这得人家自己说(笑)。最具体最实在地看,大约还是这部书有一定的人气吧。

而要有人气,大约故事好看、有可读性,是最必须的基本点了。 《大秦帝国》真正想表达什么?确实,这是个根基性问题。但是,有一个作为前提的根基必须清楚,是那个时代真正需要表达的是什么?不解决这个原根基,只凭自己的所谓认定,那一定是主观臆断。

解决这个原根基,需要作者本身的理性认识能力。从第一层面说,作者是否真正地熟悉并了解那个时代,作者如何理解那个时代;从第二层面说,作者是否熟悉中国文明史,如何认识中国文明的整体发展,又成为更广阔的根基——否则,不足以从高端文明的视野评判那个时代。

而没有这种文明评判,肯定谈不上理解那个时代,更谈不上对那个时代的文明定位。这样的原根基清楚了,作者想表达什么,也就由不得自己了。

对于《大秦帝国》所要表达的内容与理念,我从来没有含糊过,我就是真实地展现我们民族的统一文明的正源,廓清扭曲那个时代的历史烟尘,再现那个伟大时代的真实的历史精神。 《大秦帝国》是一部精神本位的作品。

此话的真正含义,是说创作过程中所包含的创作根基:若不能从精神与理性的层面理清那个时代,一切文学手段都是白搭!所以,《大秦帝国》的载体是文学这种独特表现形式,但其根基,却是真正文学应该具有的认识能力。

我们这个时期的文学,似乎已经不再将文学所需要的认识能力当作根基对待了,甚至认为,如此说法已经是过时的文学教条了。应该说,这不是文学的进步。 □从2001年《大秦帝国》的第一部《黑色裂变》开始出版,至今全套书出齐,前后历经8年时间,您身后也聚集起一大批铁杆粉丝,有读者甚至称它是“妖书”,因为它让人欲罢不能;更多的读者说这部书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

网友主动建立起了“大秦帝国网站”,经常在网站上活跃的网友众多,他们主动演绎和阐释您这套书的文字竟有几百万字之巨,这套书给他们带来的最大共鸣点和兴奋点是什么? ■网友们对《大秦帝国》的喜爱与关注,我深感欣慰。

作为作者,有什么能比读者的认同更有价值?要说读者的最大共鸣点,我想肯定不仅仅是故事与人物命运,而是故事与人物背后蕴藏的价值理念与人生精神。

读者们愿意以各种方式演绎、阐释《大秦帝国》,就在于他们认定了那个时代确实具有《大秦帝国》所展现的那种人生精神、生命状态、国家生命力以及整个社会的创造精神与进取精神。

这种精神,是任何时代共同的文明财富,既然那个时代表现得最为充分,有什么理由不喜欢那个时代? 我想,这大约是所有喜欢《大秦帝国》的读者与网友们的共同的心态。

从根本上说,与其说网友们喜欢这部作品,毋宁说网友们喜欢那个伟大的创造时代。 所谓共鸣点、兴奋点,说到根本,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基本社会问题,与那个曾经的伟大时代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处在文明重建的历史转折关头,那个时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面历史镜子。

谁对着那个时代照照,都有很大的好处。 □您认为,春秋、战国、秦帝国时代的精神风貌、文化现象、风尚与人格,与我们当代有哪些联系,产生哪些影响? ■秦帝国开创的统一文明时代,奠定了我们民族两千余年的基本生存方式,对于我们民族的文明史具有最为根本性的意义。

春秋、战国、秦帝国时代的精神风貌,确实与今天的社会风貌有着诸多的差异,但更为根本的方面,是有着基本面的契合与相通。

契合的基本点,是时代的基本问题与基本矛盾。那个时代的根基精神,永久地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已经成为我们的精神基因。不管我们对这种精神传承有多大程度的自觉认知,我们都会在民族发展转折的重大历史关头,不自觉地体现这种精神。

就基本点说,这种精神是强势生存精神、求变图存精神、开放变革精神、百家争鸣精神、理性大争精神、勇于牺牲精神、国家主义精神等等。 对这种精神的全面开掘展现,势必要对各个国家的民风民俗、社会风尚开掘再现。

战国时代,各国的精神风貌与风俗风尚,有着很大差异。重视并表现这种习俗风尚及其差异,我相信,任何一个写那个时代的作家都会感兴趣。但是,在什么样的深度上展现这些习俗与风尚差异,有根基理念与没有根基理念,是大不一样的。

在《大秦帝国》中,这些民风民俗与社会风尚的差异,是族群精神的母体,是国家性格的土壤,而决不仅仅是社会风情画。 当然,有人会说,只要表现了风情画,历史深度的东西读者自会发掘,这才是文学。

我认为不然。这是将文学的认识性简单化。真正的文学手段,永远取决于被展现的对象。对于一个几乎已经淡出于人们视野的遥远的时代,对于一个已经被历史烟尘扭曲得面目狰狞的时代,简单的风情画只能落入俗套,只能淡化,甚至抹杀那个深刻的理性时代。

春秋、战国、秦帝国时代,是我们民族的文明圣土。所谓文明圣土,是说那是一个极其深刻的激情寓于思索之中的理性时代,而不是一个疯狂时代。

正是这种无与伦比的理性精神,使我们民族在那个激情迸发的时代彰显了最强大的建设精神,创造了我们民族最为辉煌的古典文明巅峰。一个激情迸发的时代,没有导致疯狂性,没有导致破坏性,这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是极其罕见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

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祖先,我们不应该景仰么? 如果没有深刻理解那个理性时代的思想根基,只着力于所谓纯粹的文学描述,肯定是隔靴搔痒,肯定是不着边际。展现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民风民俗,展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对解析各个国家的历史命运,对真实再现那个时代的历史精神,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大秦帝国》引发的争议也很多,甚至引来不少谩骂之声,他们争议的主要焦点是什么?对于商殃和秦始皇这两个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受到的攻击和歪曲也最多,您是怎么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您想通过这两个历史人物表达怎样的历史观? ■客观地说,《大秦帝国》确实引发了激烈的争议、非议甚或谩骂,但尚未遇到正式的理性挑战。

当然,今后一定会有,我也希望有。事实上有路径,有说法,但皆不足以“列阵成兵”,没有形成真正的批评力度。从《大秦帝国》第1本出版到今天历时8年,这些争议与批评的焦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对于历史知识的批评,二是对人物形象的批评,三是理念性批评。

谩骂者,则主要集中在第二方面。譬如,我对项羽的根本性否定,召来项羽粉丝的不少骂声。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非议、批评与咒骂者,几乎没有任何理性说法,都是炒了两千多年的冷饭。

最新的冷饭,是近代史以来的批秦观念。我相对细致地整理了两千余年历史上所有的批秦言论,大体对每一种言论都有记忆。也许批评者们并不了解他们的观点是冷饭,但是,我清楚。对这些炒冷饭,我毫无回应的兴趣。

在《大秦帝国·跋》中,我已经表示了我的真实态度: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我远远不能穷尽真理,我愿意检讨缺陷,我愿意修正自己。但是,我期望看到真正的有质量更有品格的批评,而不是冷饭之战。

不知多少次,我们否定了秦帝国,骂尽了秦始皇,但是,我们却始终牢牢地在秦帝国开创的文明轨迹上前进。这就是历史的大象。这就是我们的理性断裂。 我们所需要的历史反思,当然包括批判秦帝国与秦始皇等的历史缺陷。

但是,在我们的某种历史意识已经将秦帝国秦始皇与那个时代咒骂了两千余年的时候,在我们已经淡忘了秦帝国文明功绩的时候,那些曾经的批判究竟包含了多少真理性,究竟包含了多少文明性,不值得首先反思么?重新展现那个时代的真实精神,重新审视我们的文明理念,难道不必要么? 我相信,历史的烟尘,不能永久地掩盖文明的丰碑。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也决不会因为曾经的扭曲而被真正地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