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贾题韬 高僧大德《六祖坛经》精彩解读

2017-07-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四祖寺方丈净慧老和尚:六祖坛经>里指出有三十六对,把三十六对都能很好地运用了,就能破除这些执着.所以<六祖坛经>的第一个颂子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重点不是否定菩提树,也不是否定明镜台,而是要我们破除执着.执着,就是在事物的本身以外人们强加上去的种种分别计执.如其本来地认识一切事物,那就是中道.我们强加在那个事物上面的种种分别计度,就是执着.不是如其本来,所以它就是执着.把一切事物上因人们的妄想而附在其上的执着去掉就是中道.弘法寺本焕长

四祖寺方丈净慧老和尚:六祖坛经》里指出有三十六对,把三十六对都能很好地运用了,就能破除这些执着。所以《六祖坛经》的第一个颂子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重点不是否定菩提树,也不是否定明镜台,而是要我们破除执着。

执着,就是在事物的本身以外人们强加上去的种种分别计执。如其本来地认识一切事物,那就是中道。我们强加在那个事物上面的种种分别计度,就是执着。不是如其本来,所以它就是执着。把一切事物上因人们的妄想而附在其上的执着去掉就是中道。

弘法寺本焕长老:禅宗强调一个“疑”字,就是起“疑情”。“疑”字从哪儿提起呢?从一个“不明白”上提起。当你在这个“不明白”上认真地疑起来,来回地参究,它就是止,就是观,它是直指心性的。所以,“疑情”起来之后,它是很有力量的,很有滋味的。它可以不疑而自疑,不参而自参。你越是参越想参,越参越高兴,直到疑成一团,突然来一个桶底脱落。

南华寺方丈传正法师:六祖慧能说法,中外四方来学习

净化人这个心灵,净化人的这个思想,六祖一席话“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他非是他的事情,你把我自己管好,你就是菩萨。那么如果按照我们目前这个社会上的人来学习六祖的禅法,那我们中华民族一起子就搞起来了,起码家庭能够做到和谐。人与人能够做到互相理解。所以这一千多年来,在这个禅修这方面,不但在中国,以及现在这个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都离不开六祖这个禅修方法来修行,来用功,来成就。

和谐世界的构建离不开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和谐首先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根源,在于人自身的和谐。如何达到自身的和谐,佛教认为,应当从净化自己的心灵开始。

惠能大师在《坛经》明确地告诉我们,人只有“净化心灵”,放下世间种种贪欲与虚妄之心,“常行十善”,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才能使自身本自清净的真心显露出来,觉悟人生真谛,才能有“当下成佛”的可能性。唯有自心修行达到和谐无碍的完满境界,人才能做到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由此可见,人的自心清净对于国家社会的和谐共处的实现,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台湾慧律法师:自过去以来,研究《六祖坛经》的人不在少数,也有许多法师演讲的题材,都籍着六祖的话,籍着《法宝坛经》的话来说,研究《六祖坛经》的人不在少数,因为《法宝坛经》而明心见性的人也是大有人在。我们是弘扬净土,主要是弘扬念佛法门,但是对于我们的本性,明心见性重要的事,这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虽然是念佛,但也不离我们的本性,也不是说研究禅宗就离开净土,将净土与禅分得很清楚,并不是这样,因为禅就是佛的心。我们想要解脱,当然我们就要先了解心为何物。

美国万佛城宣化上人:六祖离开黄梅后,并没有一个安全的地方居住。因为神秀的徒弟及异教徒要迫害他,故大师避难,在猎人队伍中住了十六年。在这期间,并没有人知道他是六祖,他一方面用功修行禅定,同时为猎人守护网罗的工作。若见网中的鸟兽,都尽力设法予以放生。这时他有充分的时间来修行,圆满他的功夫 若你真正修行,一切都很顺利。一旦发心修行,那么、魔障就从四面八方而来,且各种想像不到的现象都会发生。

与猎人相处的十六年中,六祖随遇而安。这是最聪明的隐遁——不求名、不求利、不到处占便宜,而真正用功修行

台湾法鼓山圣严法师:在《坛经》中也特别强调摩诃般若波罗蜜,并且要大众以清净心来念这句话,能得智慧;念时不仅是用口念,而且要心口相应,可见这是修行的方法。他把“摩诃”解释为广大的心量,如虚空无有边,没有一法可得,因为自性真空。

可是《坛经》又提醒我们,不要认为是空就以空心静坐而成无记空;也就是说,既对一切法不可执著,也不可让心中成为一片空洞。这还是从修行的方法来肯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观点,同时也否定了一般所说的“沈空滞寂”就是悟境的观念。禅宗的悟是指在活活泼泼的生活中,不受任何境界所动摇的心。

南华寺已圆寂长老惟因老和尚:  当时的五祖就问说:“你是哪里人氏,来这里想求什么?”惠能恭敬地回答说,“弟子是岭南的新州百姓,从远道跨涉前来礼拜大师,只怀着一个最大心愿只要求作佛,其他别无所求”。

所谓作佛,就是圆成佛果,大彻大悟的意思。凡是断除一切妄想迷惑,开了真知真觉,所作所为,都是清净湛然的菩萨万行,这样才可以成佛。要想成佛,重要的是发心作愿。愿成佛道而后愿度一切众生,证得佛法真谛,破除魔怨和断除无明烦恼。然而,惠能于此已发初愿,就是后来成佛作祖的先声,可见学修行人愿力之重要。

台湾星云大师:在佛教里,虽有师承,但又说∶‘三分师徒,七分道友。’修圞道悟道,凡事要靠自己。反观,观自己,要像观自在一样,要观自己在不在,这是禅的精神,所以禅是智慧的。我们有时看到观音菩萨像的手上也拿一串念珠,有人问∶“我们拿念珠念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拿念珠念谁呢?”“还是念观音!”“观音为什么还要念观音呢?”“因为求人不如求己。”

佛法的主要精神是在提升我们的人格,提高我们自悟的能力,以开显我们的清净自性,所以自修自度很要紧。以反诘法教学,用‘为什么’不断的反问,把对方的思想开拓得更深更广,最后像爆竹炸裂,灵光一闪,让对方在问题的压力下突然开悟。

在禅宗庞大的典籍中,《六祖法宝坛经》被视为是一部无上的宝典,在中国佛学思想上具有承先启后的力量;宋明两代理学家的语录,也深受此《坛经》影响。因此,《坛经》不但在佛教里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近代国学大师钱穆尤其将之与《论语》、《孟子》等书并列为探索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更是禅学的伟大著作。

西方人瓦茨氏(Alan Watts)认为《坛经》是“东方精神文学的最大杰作”。

在迈入廿一世纪的今日,学禅已蔚为世界潮流,例如在美国,“禅”被列为训练太空人的课程之一,因为到了太空,必须停留一段相当长的时日,如果没有禅定的力量,寂寞无聊的时间不容易打发。 《六祖法宝坛经》是一部阐述人人真心本性的重要经典,它指出我们真正的生命,因此,也可以说是一部充满生命智慧的宝典。

禅有无限的意义,无限的内容,无限的境界,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点禅的素养,对于自己心境的拓宽,精神的升华,人格的培养,心物的调和,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一句难堪的言语,一个尴尬的动作,一段不悦的往事,在禅的洒脱、幽默、勘破、逍遥之中,一切都会烟消云散。因此,禅之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

香港宝莲寺原方丈圣一法师:坛经是明自本心,见自本性,是见性成佛的法门,若果不见自本性,任你怎样修都是人天的果报,极其量做神仙,若人能见自本性,明自本心,从性起修,一超直入如来地,将来一定成佛无疑。见性是佛因,诸佛属于佛果,无因不能证果,若想成佛,先要修因,若想修因,先要明心,若想明心,先要见性。

所以我们人人都迷失自己的本性,因上轮回生死,受无量的苦,假如能够触著碰著,见到自己的本性。从性起修,修六度万行,将来万德圆融,个个成佛。所以见性属于祖,成佛属于佛。

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济群法师:在生活中修行、解脱

《坛经》继承般若法门的修证方针,同样也重视生活中的修行。《坛经》中说:“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渡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免角。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具打却,菩提性宛然”(见《般若品》)。道在那里,道在世间,不离世间。凡夫无智,充满妄想执著,故不见道。倘能以智慧观照世间,自然能与道契合。

《坛经》还有一段,六祖为在家居土开示的修行法要。经中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游泥定生红莲。苦口定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此依法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见《疑问品》)。所谓持戒,参禅都在生活中,而不是离开生活,另有修行的方式。

贾题韬居士:《坛经》是禅宗最重要的经典,而禅宗则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宗派。《坛经》是禅宗的奠基之作,对唐代以来中国佛教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今天的人读《坛经》,有的感到深,有的感到浅,有的感受平平,有的倍受鼓舞。

不管怎样,现在许多中青年总有与佛教文化隔了一层的感觉,这当然有时代的关系。没有受到传统的寺庙文化的熏染,没有好的师承,没有实际去修持,仅仅从一些书本上阅读而获得的那一点表皮知识,是难以深入到佛教内部领域的。

另外,不了解中国的佛教史、禅宗史,仅读一部《坛经》,当然也不易于品尝到其中的滋味。但是,如果迫切于人生问题的探讨,真正有心于佛教、有心于禅宗的朋友,通过一个适当时期的研究,再通过对《坛经》的学习和师友一起的切磋,结合对中国佛教史、禅宗史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或许在某一时刻,因六祖大师的开示,使我们接触到佛教的真谛,也就是人生宇宙的真谛,那就值得庆幸了。

我希望在这一次的讲座中,能有一些同学达到上面所说的目的。请记住:真理面前,释迦也无可骄傲的,牧童桑女甚至盲、聋、喑、哑,也是无所退让的。

光孝寺方丈明生法师:六祖大师提倡“人间佛教”,我们要落实这一点,就要与时俱进地“弘法利生”,力所能及地使众生幸福快乐,既要从精神上强调和谐、去除烦恼、减少妄想,也要从物质上帮众生解决困难,所以我们发起这么多慈善活动,根据社会最迫切的需求,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力所能及奉献社会、服务人群,这就是把佛法的真实利益在人间落实。我们说的是有观音菩萨的慈悲、文殊菩萨的智慧、地藏菩萨的愿力、普贤菩萨的行动。

国恩寺方丈如禅法师:《六祖坛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一部,除了佛祖说法以外的高僧大德所说的佛法被称为“经”的,其他高僧大德说法都只能称为“论”。我们中国人称六祖惠能为“中国的释迦牟尼”、“东土小释迦”,就是这样来的。

因为六祖惠能的禅学思想,他敢于创新改革、永不言败、以人为本、自立自信自强的这样一种精神思想,把我们人的自信提高到了极致。因为当时我们中国人觉得自己很愚昧,觉得自己天生就笨、愚钝、没出息,一切已经天注定,逃不脱命运的摆布。

但是通过学习《六祖坛经》,通过启发教育,使人发现原来我们不是那么笨,不是那么蠢,而是我们没有开发我们的智慧。《六祖坛经》这本经典,就是教导我们如何去启发我们的智慧。

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可以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遇到挫折、困难,要有自信,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这样才能够达到我们人生的目的。他这样的思想理念,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对我们中华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的思想融入了我们中华文化思想,形成不可磨灭的印记。

我们岭南人的这种勇为天下先、敢为天下先、永不言败、自立自信自强,也都是受到六祖惠能禅宗思想的鼓舞和影响。他的“心性论”对我们中国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六祖坛经》原原本本地反映出六祖惠能平常所悟到的、学到的东西。《六祖坛经》让老百姓知道,六祖惠能怎么的一个人,通过修行,通过努力,他可以达到佛的境界。他的这种观点告诉我们众生,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不要气馁,人人都不要小看自己。人最大的烦恼、最大的障碍、最大的困难就是自己,所以我们要唤醒我们的自信,克服重重困难,达到佛的境界。这就是《六祖坛经》最大的作用。

六祖惠能的思想适合我们人类的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便越发显得重要。特别是现在物质极度丰富,而思想道德却很低下,六祖惠能的思想却告诉我们,物质是我们人类创造出来的,是我们用来享受的,不是用来追求的,如果我们过分去追求,就成了物质的奴隶。

我们享受物质,享受生活,享受人生才是最大的快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要唤醒我们人类的道德,要我们做事情,要有良心、真心、慈悲心,这样才开心,这样才快乐,才能不愧于人生,不愧于社会,不愧于天地。

三祖寺方丈宽容法师:禅是生活,是艺术,是开智慧除烦恼的有效方法。目前禅在世界各地都很流行,因为他能够解决21世纪人们遇到的一切困惑,特别是在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修身养性,消除浮躁,减轻压力,开拓心量,助人为乐,慈悲包容,生活充实,开显智慧,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宇宙观等方面都有突出的益处。

五祖寺方丈见忍法师:作为最具本土化特质的中国佛教宗派,禅宗特别突出了“佛法在世间”的意蕴。尤其惠能和后来的南宗,不大重视一般所说“禅定”的作用,他们实际看重的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体会随缘任运而又了了照彻的禅法。

譬如惠能就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此即明确了世间与出世间的一体性,及此类区分所蕴含的悖反性。这样的说法与中观派的立论乃是一脉相承的。

冯学成居士:当年我在四川省佛学院教书的时候,院长是遍能老和尚。老和尚对我还是非常客气,每次都一起吃饭,谈谈心,谈谈工作。有一次,我向老和尚请教一个问题:“老和尚,仁义礼智信算不算得上是菩萨道?”老和尚中草药,把桌子一拍,当时把我吓住了,以为老和尚要训斥我,结果老和尚大加赞叹说:“哎呀,冯老师,你这个提得好啊!

仁义礼智信就是菩萨行,就菩萨道啊!”后来在云门寺,我又跟佛源老和尚聊了这个事,佛源老和尚就说:“哎呀,仁义的人少啊,很多人都成鬼了,能够搞仁义礼智信就是菩萨道啊!”所以我们正心诚意,从儒家的圣人之道上走,一样是对的。

台湾慧门禅师: 日常生活中怎么运用看话参禅呢?

人在交往的时候常常把自己抛出去,讲话时被对方的语言、手势所吸引,自己的心被外缘抓住,这个时候,你问自己“听者是谁?”这时你的心拉回来了;当你看着人家想生气的时候,你问自己“看者是谁?”你的心拉回来了,就不会生气;当你已经生气了,你问自己“生气的是谁?”这时你的心很快就平静了。参禅熟练后就问一个“谁”?把自己的心甘情愿与外境拉开距离就不会被境转。即使没有开悟,也受用无穷。

六祖寺方丈大愿法师:六祖大师在《六祖坛经》就明确地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是从释迦牟尼佛代代传下来。历代祖师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都是靠这十二个字。所以说,这是禅的精髓,尤其是禅的行法(实践方法)的精髓,也是我们明心见性的精髓。

六祖惠能大师是划时代的大德,可以说,中国佛教没有六祖惠能大师的出现,佛法是否能够在今天保持得这么兴盛,越来越有强大的生命力,还真的很难说。

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乃至于对世界佛教这种影响力都是非常巨大的,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都知道中国有句古话“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如果懂得药师法门的人会知道实际上的时间是四百二十年,因为天地相应运行的规律,四百二十年会有圣人出现。六祖惠能大师也可以说是千年一遇的大德。

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禅的本质就在般若。其实禅是佛意,禅是佛心,所以真正的明心见性,直了成佛要懂禅的智慧,而要懂得禅的智慧要从源头来学修,就是围绕《六祖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