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山老师 河北梆子演员周春山 河北梆子老生名家周春山

2017-10-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由市文联.市戏剧家协会主办,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暨海河剧院承办的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张惠云专场演出,12月4日.5日将在海河剧院同观众见面.

由市文联、市戏剧家协会主办,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暨海河剧院承办的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张惠云专场演出,12月4日、5日将在海河剧院同观众见面。

他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其母痴迷于河北梆子,便把8岁的小春山送进了本村俱乐部学习演戏。当时,正处于日寇疯狂“扫荡”的1942年,俱乐部除逢年过节演出传统戏外,更重要的任务是配合八路军地下党组织进行宣传工作。因此,小春山跟随母亲在俱乐部参加了宣传抗日斗争的《血泪仇》、《答应要求》、《双逃难》、《双河山》等剧目的排练和演出。就这样,春山在艰难困苦的抗日大潮中学会了演戏,显露出表演艺术的天分。

周春山(1935~2006),男,河北省赵县西湘阳村人,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并任剧院三团副团长、二团党支部书记。代表剧目《血泪仇》《四郎探母》《大登殿》《斩窦娥》《蝴蝶杯》《宝莲灯》《红灯记》等。

第四届河北省政协委员。说到当代河北梆子老生名家,周春山绝对名列前茅,他在《蝴蝶杯》中塑造的田云山,《宝莲灯》中塑造的刘彦昌(后部)不仅遍演城乡,妇孺皆知,而且都拍成了电视片和电影,许多后学饰演这两个角色,也都“宗周”。

笔者与周春山共事多年,对他的从艺为人,多有了解。他本分敦厚,质朴无华,说话满带赵县口音,不熟悉他的人,乍见面,还会认为他是个卖瓜的老农。可他在河北梆子舞台,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一代老生名家,至今令人怀念。

7岁学戏,15岁唱红周春山生在赵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其母痴迷于河北梆子,1942年,便把7岁的小春山送进了本村俱乐部学习演戏。当时,正处于日寇疯狂“扫荡”时期,俱乐部除逢年过节演出传统戏外,更重要的任务是配合八路军地下党组织进行宣传活动,鼓舞军民抗战势气。

因此,小春山跟随母亲在俱乐部参加了宣传抗日斗争的《血泪仇》《答应要求》《双逃难》《双河山》等剧目的排练,并到各村演出。

就这样,周春山在艰难困苦的抗日大潮中学会了演戏,懂得了文艺也是战斗武器。演出中,也显露出了他的表演艺术天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1950年,当年的俱乐部正式改为西湘阳村剧团,唱河北梆子。

此时的春山已经是一个有8年艺龄的“小老演员”,在赵县唱红。在村剧团,周春山正式学演了传统剧目《江东记》。这出戏是作为河北梆子胡子生既难学又难唱的一个吃功戏。但凭着他聪颖和有一副好嗓子的天赋,加上勤奋与刻苦,硬是拿了下来。

首次在村中演出时,就博得满堂喝彩。此后,唱到哪里红到哪里。后来,又陆续学演了《桑园会》《四郎探母》《斩黄袍》《大登殿》等戏,与同村后来成名的路翠阁(后为一级演员)同台演出。

“小青衣”“小胡生”的默契配合和出色表现,赢得周边十里八乡观众的青睐。此时的周春山已从最初的“小老演员”一跃而为赵县境内走红的“胡子生”。由于周春山在冀中南一带的影响日隆,于1954年被正定县河北梆子剧团以特需人才调入,成为一名国营剧团的正式演员。

入团之后,周春山在领导、老师培养之下更是刻苦练功,不辍排戏,艺事大进,先后排演了《青山英烈》(饰老头儿)、《打金枝》(饰唐王)、《斩窦娥》(饰窦天章)等,在冀中南一带演出,城乡好评如潮。

1955年至1957年连续三年获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并于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周春山进入了向艺术巅峰的挺进阶段。“十三咳”唱腔成经典1959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当时的省会天津组建一个省级河北梆子剧团,因当时正是“大跃进”时期,剧团名定为“河北省河北梆子青年跃进剧团”(简称“青跃”),从全省选拔尖子演员,不论何剧种,只要是尖子人才,一律调进(裴艳玲本是唱京剧的,1960年也调入,改唱河北梆子)。

时在正定县河北梆子剧团的24岁的周春山,因已崭露头角,“极富潜力,大有作为”而被“青跃”选入,并作为重点培养对象。1959年“青跃”组成后,1960年更名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颇具规模。

周春山在李桂春(艺名小达子,时任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副院长)指导下,学演了《回荆州》和后部《蝴蝶杯》等剧,深得李(桂春)派艺术真传。从此,他在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他在《蝴蝶杯》(饰田云山)、《教子》(饰薛保)的表演中恰到好处,更加成熟老练,完好地表现出剧中人“这一个”,做到了塑造好角色又不抢戏,这在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中实属难能可贵。

正因如此,他塑造的这些角色,在戏曲专家和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蝴蝶杯》一剧于1980年录制成电视片,由中央台播出,赢得广泛赞誉。《宝莲灯》一剧很有名,演的是三圣母思凡与采药的刘彦昌相爱并成婚,圣母之兄二郎神怒其妹思凡不轨,夺走她的宝莲灯,并将她压在华山之下。

三圣母生了儿子沉香,向霹雳大仙学武艺。15年后沉香长大,夺回宝莲灯,大战二郎神,力劈华山,救出其母。在该剧中,周春山饰演后部刘彦昌。

第四场是《庙遇》,地点是华山圣母庙,15年后的圣母庙,神座已毁坏,灰尘遍地,一片凄凉。刘彦昌来此,已长长须,正是15年前与圣母结婚之日,他仍是荷锄提篮,手捧一枝桃花,上场后念:“圣母,彦昌来了!”接着唱【尖板】“十五年前登此峰,”转【大安板】继【哭相思】:“人正……咳……咳……咳……青春花正红!

……”这段唱中的“咳”一共要唱13个,称“十三咳”,非常难唱,起伏跌宕,韵味十足。周春山的这“十三咳”,已成河北梆子的经典唱腔,为后学效法。

尤其是,通过《宝莲灯》的排演,使周春山在艺术上又有新的提高。他的[慢板]唱腔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挥,调高而柔,刚柔并蓄,被评论界誉为“酣畅淋漓,行云流水”。这出戏曾在福建前线、上海、南京、武汉、北京、天津等地演出。

所到之处,反响极为强烈。周春山在多板式的演唱中,他那苍劲豁亮的嗓音和极富特色的唱法,引起了业内外人士广泛的关注,并给予充分的赞扬。演《宝莲灯》一剧时,周春山的演唱艺术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

1961年,毛主席和周总理又看了河北梆子剧院演出的《宝莲灯》,对整个演出也给予好评。中国唱片社将《宝莲灯》制成密纹唱片。周春山的唱腔在广播中经常播放,对河北梆子男生唱腔的发展颇有影响。

1976年,《宝莲灯》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在国内发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收入的全国地方戏条目,只有河北梆子《宝莲灯》入选。在这出戏中,由周春山演唱的唱段“十五年前登此峰”成为久唱不衰、专业演员效法、戏迷久学不厌的名段,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

周春山还排演了《千古恨》一剧,饰郑司成。这是个唱做并重的悲剧人物,他很好地完成了这一角色的创造。通过这出戏,他在表演上又有了新突破。

以后他又在《南海长城》一剧中扮演了赤卫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老民兵的形象,为河北梆子排演现代戏摸索了经验,立下了功劳。《南海长城》当时很受观众欢迎,河北电台为他录制了《南海长城》选段,向广大听众教唱。

天津的报纸为《南海长城》发表评论文章,对他继承传统勇于出新的唱法给予高度评价。他演现代戏也很出彩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戏在舞台上绝迹,全国戏曲剧团学演清一色的现代戏,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也不例外。周春山因为有扎实的唱念做表功底和多年的舞台实践,主演现代戏的老生行也得心应手。

70年代,他参加了《龙江颂》和《红灯记》的排演工作,分别饰演阿坚伯和李玉和。因现代戏和传统戏在表演程式上有很大区别,周春山反复观摩京剧,一招一式地练,在河北梆子表现现代生活的道路上不断进行探索,并取得了卓著的成就。

周春山不仅艺术精,而且人品也正,德艺双馨,曾担任三团副团长、二团党支部书记等职,成为剧院管理队伍中的佼佼者。晚年,周春山因病过早地离开了舞台。

他在养病期间回顾自己五十余年的演艺生涯时,感触颇多。他说:“第一,从我1959年调入跃进剧团至1980年,是我做出成绩的二十多年,同时也是我在艺术上逐步走向成熟的二十多年。

第二,在其后的二十多年间,主要致力于剧团的管理、演员培养等工作,即为河北梆子艺术事业贡献余热的二十余年。第三,因病魔缠身,最后近十年卧床治疗,乃为党、为社会增加负担的十年,也是我不愿做,但又无能为力,心情最为沉重的十年。”养病之日竟言“为社会增加负担”,拳拳之心,溢于言表。(文/史介)

周春山在《蝴蝶杯》中饰演田云山(右)

周春山在《宝莲灯》中饰刘彦昌(后部)

《宝莲灯》作为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的看家戏与保留剧目:希望在舞美服装上进一步包装,只有这样才配上唱作俱佳的演员们与如此的经典剧目!还有一点:伴奏带与现场伴奏差别还是相当大的,特别是对河北梆子演员而言:伴奏带明显让演员发挥不了金嗓子的魅力(演员有劲使不上的感觉,唱着、听着都不舒服)!现场的震撼力自然减弱!当然:理解剧院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