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善玉的前夫 茅善玉对艺术的坚守:上海只有一个沪剧

2018-01-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上海沪剧院近日以"百年曹禺,百年沪剧"的旗帜进京演出三台曹禺的大戏--<雷雨>.<瑞珏>.<日出>,前两出戏均是由现任院长.沪剧名家茅善玉主演,坚守沪剧的她又带

上海沪剧院近日以“百年曹禺,百年沪剧”的旗帜进京演出三台曹禺的大戏——《雷雨》、《瑞珏》、《日出》,前两出戏均是由现任院长、沪剧名家茅善玉主演,坚守沪剧的她又带给首都戏迷们新的惊喜。

“沪剧是最早改编曹禺作品的戏曲剧种”,茅善玉说,早在1938年,即《雷雨》问世后的第5年,上海施家剧团就将其搬上了沪剧舞台。1959年,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领衔推出了“大会串”版。之后,上海沪剧院又搬演了《日出》、《原野》和曹禺据巴金同名小说创作的《家》。这些剧目的演出,不但将沪剧擅演西装旗袍戏的特色和传统发挥到了极致,同时也大为提升了剧种的文学内涵和人文品位。

沪剧是上海的代表性剧种,1910年进入剧场演出,因而已有百年历史。沪剧音乐委婉柔和,曲调优美动听,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曲调和独特的风格,受到上海普通百姓的喜爱。上世纪五十年代,以一出《罗汉钱》风靡大江南北,其中的《紫竹调》成为至今流传的曲调,而《芦荡火种》,则成为京剧《沙家浜》的母本。

茅善玉1974年考入上海沪剧团学馆,1979年毕业后留团担任主要演员,先后主演过《一个明星的遭遇》、《姊妹俩》、《血染姊妹花》、《魂断蓝桥》、《牛仔女》、《碧海青天夜夜心》、《今日梦圆》、《董梅卿》、《石榴裙下》、《大红喜事》、《龙凤呈祥》、《生死对话》等剧目,1985年摘得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如今她已成为剧种的领军人物。

舞台上从四凤演到繁漪,茅善玉的演技有了更大的提高。在演唱时,她适当加入了一些肢体语言来表现繁漪对周萍感情的复杂与矛盾,在花园一场,从试探性触碰、有意识依靠到最后感情爆发,这种有层次的形体语言和演唱结合,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而据《家》新改编的《瑞珏》则深沉含蓄,唱腔抒情圆润。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女性,被茅善玉演绎得真切到位,得到了戏剧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从演员到院长,茅善玉感慨道,当年的许多同学和搭档都已离开了这个舞台,而她还在坚守,因为她已经离不开沪剧了。但沪剧面临的困难又让她很着急。现在上海只剩下三个专业沪剧团体,演出市场也不景气,现在上海的孩子普遍从幼儿园开始就习惯说普通话了,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长大后甚至连上海话都不会说,会说沪语的孩子、能够说好沪语的孩子越来越少,沪剧生源严重不足,因地域和方言限制,还不能像兄弟剧种那样到外省市招生。

他们招收的让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代培的演员班的孩子,得先学一年上海话,之后再学戏。

但茅善玉还是很有信心,她说:“我认为,精明睿智的上海人不会轻易遗弃沪语。因为世界只有一个中国,中国只有一个上海,上海只有一个沪剧。

作为上海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的特殊地域文化,沪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生命力。随着社会和政府的关注,这一见证与记录了上海发展历程的剧种将和这个城市一起继续发展下去。现在不少‘海漂族’都在热情地学沪语、唱沪剧,希望更好地融入到上海这座城市中来,我们就更没有理由妄自菲薄了。随着整个社会对上海话和民族戏曲文化的重视,相信以后会好转的。”(记者 苏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