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聚仁和王春翠 : 不知春归何处

2017-10-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26年,王春翠生下一女,那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两人初为父母,欣喜若狂,曹聚仁抱着女儿爱不释手,为她取名"曹雯".那几年无疑是曹聚仁和王

1926年,王春翠生下一女,那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两人初为父母,欣喜若狂,曹聚仁抱着女儿爱不释手,为她取名“曹雯”。

那几年无疑是曹聚仁和王春翠最幸福的时光,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王春翠在家照顾女儿,并为丈夫准备好可口的饭菜。曹聚仁一下班就急切地赶回家,陪女儿玩耍,给女儿讲故事。每逢周末,夫妻俩会带着女儿去公园散步,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享受着难得的安宁与恬淡。

幸福的时光总是太过短暂,或许是天妒幸福之家吧,几年之后,曹雯不幸夭折,这给了曹聚仁和王春翠一个重大的打击,也给他们的婚姻蒙上了一层阴影。夫妻俩悲痛万分,王春翠更是每日以泪洗面,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突然间就少了一个人,本来完整的家庭有了无法弥补的残缺。

曹聚仁为了让妻子早日从丧女的悲伤中走出来,便让她与自己一起工作。王春翠不遗余力地协助曹聚仁创办了《涛声》、《芒种》等杂志,她还在这些杂志上面发表了许多文章,她的才华渐渐展露出来。曹聚仁看到她的文章后也不由地发出赞叹:“春翠,不愧为我的爱妻,没想到原来我竟娶了一个大才女啊。”

曾几何时,王春翠也满怀文学的梦想,只是为了爱情,她最终选择回归家庭,如今重拾写作之笔,她好像又找到了当初那个满腔热血的自己,1936年,王春翠在曹聚仁的鼓励和指导下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竹叶集》。鲁迅先生为其定名,曹聚仁为其作序。在20世纪30年代那个以男性为主角,女作家寥若晨星的中国文坛,像王春翠这样从女性自身的立足点出发、以辛辣文字见长的女作家更显难得与珍贵。

令王春翠没有想到的是,当她好不容易才从失去爱女的悲痛中走出来时,他们的婚姻却又遭遇到了一场重大的危机。1934年秋,曹聚仁到上海务本女校当国文老师,对一个叫邓珂云的女学生一见钟情。曹聚仁曾对人说:“我走上讲台,第一眼看到第二排第三行,坐着这么一位女生,她是我梦中的人,我就开始发痴了。”

十八岁的邓珂云是务本女校的校花,酷爱文学,对当时已是著名的大作家、大记者和大学教授的曹聚仁十分仰慕。于是,他们奋不顾身地相恋了。

不知为何,这一次王春翠没有出面阻拦,或许是想起丧女的悲痛让她心碎不已,或许是物是人非,面对一个青春年华的小姑娘,她早已没有了当年的自信与雄心,又或许是她太过了解曹聚仁,知道他这次是真得动了心,就像当初对她动心一样,他的认真是十头牛都拉不回来的,与其两人互相折磨,不如自己主动退出,成全他们,免得让他为难,看他痛苦。

给他最后的爱是手放开,王春翠主动向曹聚仁提出了离婚:“聚仁,我们分开吧,你知道,我只希望你幸福,无论我是否在你身边。”

曹聚仁一如十三年前那样满脸愧疚:“对不起,春翠,是我辜负了你,请你原谅我。”

最终,曹聚仁没有留住王春翠,他比任何人都了解她的性子,知道她跟自己一样坚决执著,决定了的事谁也改变不了。1936年,王春翠离开了他们共同生活了十三年的家,独自回到浙江兰溪的老家,她一直住在浦江曹家,仍是曹家上下交口称赞的好媳妇。

1938年,曹聚仁和邓珂云在武汉结婚。此时的王春翠孤身一人在兰溪过着朴素安宁的生活,她接替曹聚仁的父亲主持育才学校,专心从事乡村教育,决意再嫁。

王春翠将一腔热血投入到乡村教育中,她结合农村生活实际,以求真知、学真人的“蒋畈精神”办学,为乡村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深受四方乡亲的拥护和爱戴,被村民们尊称为“王大先生。”

多年以来,王春翠一直保持着每天清早去通州桥晨读的习惯,十年如一日,一直以来,她都有个秘密没有告诉过曹聚仁,那是就:其实她从一开始就知道他在桥边偷看他,因为她原本就是为了他才去桥上晨读的啊。

虽然曹聚仁和王春翠已和平分手,但他们依旧保持着亲人般的密切关系,从未中断联系。俩人书信不断,曹聚仁终生对她以爱妻和知己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