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知乎 樊锦诗:“鉴古知今”敦煌文化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历史经验和启示

2017-09-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人民网敦煌9月20日电(牟 健)"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要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要不断吸纳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多元文化兼容并蓄,并不断加以创新,才能使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不断得到发展."20日,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在敦煌文博会--"敦煌文化的当代价值"主旨论坛上表示.中国有一句成语说"鉴古知今".樊锦诗表示,敦煌文化遗产在丝绸之路上一千余年的历史成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历史经验和启示,对于不同国家和民族来说,文化交流是长期的.和平的,并可增

人民网敦煌9月20日电(牟 健)“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要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要不断吸纳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多元文化兼容并蓄,并不断加以创新,才能使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不断得到发展。”20日,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在敦煌文博会——“敦煌文化的当代价值”主旨论坛上表示。

中国有一句成语说“鉴古知今”。樊锦诗表示,敦煌文化遗产在丝绸之路上一千余年的历史成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历史经验和启示,对于不同国家和民族来说,文化交流是长期的、和平的,并可增进各国人民的互相了解与互相信任,促进不同文明的和谐对话,共存共荣。

1962年,樊锦诗以北京大学考古系学生的身份第一次来大漠之边的敦煌莫高窟实习。此后的50余年,她与莫高窟相生相融,再也没有分开。2015年3月从敦煌研究院院长一职卸任后,她没有返回故里上海,而是留在了敦煌。讲座、研究、学术会议……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当天的主旨演讲中,樊锦诗再次讲到,公元366年,一个名叫乐僔的和尚在莫高窟创建了第一个石窟,从此揭开了莫高窟营造历史的序幕,成为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至今年已经整整1650周年了。以莫高窟佛教艺术和藏经洞文物为代表的敦煌文化和艺术,是在丝绸之路千余年发展演变的背景下,由来自印度、希腊、中亚和西亚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种文化、艺术与中国文化、艺术不断交流、融汇,进而创新形成的古代人类文化、艺术硕果。

它们不仅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古代中西方多元文明交流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对于现代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据悉,丝绸之路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在公元前2世纪~公元9世纪海运尚不发达的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最重要的通道。甘肃省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也是东西贸易、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甘肃全省留下的不少古遗址和遗物,是丝绸之路上不同文化交流的见证,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敦煌和莫高窟。

敦煌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约4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活动,2000多年前在此设立了敦煌郡的行政建制。古代敦煌有“华戎所交一都会”之称。“古代丝绸之路兴盛和繁荣发展的一千年,促进了古代东西文明的交流,长期持续的多元文化的交融荟萃,吸纳了不同地区的文明精华,丰富了中华文明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催生了公元4至14世纪的敦煌莫高窟735个洞窟和窟内45000平方米壁画和2000多尊彩塑,以及莫高窟藏经洞出土公元5到11世纪的60000多件文献和艺术品。

”樊锦诗说。

莫高窟的佛教石窟艺术和藏经洞出土的文献,除保存了大量有关中国古代的政治、宗教、艺术、文学、经济、科技、民俗等珍贵史料外,还保存了许多反映古代欧亚文明的材料。

樊锦诗举例说,莫高窟公元5世纪彩塑佛像穿的贴泥条的袈裟,表现厚重的衣服,是罗马式的长袍,又是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影响,洞窟中绘画的希腊爱奥尼亚柱式,是中亚接受的希腊化文化又影响了敦煌;莫高窟早期禅窟、中心塔柱窟等洞窟建筑形制,彩塑和壁画中的佛陀、菩萨形象表现的犍陀罗、马图拉和笈多等风格,象鼻人身的毗那耶伽天等印度教神祇的图像,以及大量佛教译经,是来自南亚印度的影响;公元10世纪绘画的中国著名佛教圣地“五台山图”,描绘了朝鲜半岛“新罗王塔”“新罗送供使”“高丽王使”的形象,是和东亚古代文化交流的反映……,等等。

总之,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留下的多元文明荟萃的文化艺术宝藏。

最后,樊锦诗说,古老的丝绸之路曾经为人类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祝愿世界各国借鉴古代丝绸之路千余年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历史经验,共同携手,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促进丝绸之路新经济带建设,促进世界各国文化、经济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