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礼堂六字诀气功 马礼堂六字诀教功趣谈

2017-05-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马礼堂六字诀教功趣谈 我最近在教授六字诀功法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情,有的人练功以后会感觉全身发凉,有的人练功以后会伴随失眠,有的人在练功中会不由自主的摆动,有的人明明练功效果不佳还会自责自己病情太久.分析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对功法练习的把握上有一些偏差,中国汉字有一个特征,一个汉字就能代表几层意思,一个汉字在不同时代还会有不同的发音.所以我们如果不懂得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指导养生实践,简单的把功法理解成发音是可有可无,只看重外形动作轻内在变化的功法,就自然会有南辕北辙结果.六字诀的前身是吐纳法

马礼堂六字诀教功趣谈 我最近在教授六字诀功法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情,有的人练功以后会感觉全身发凉,有的人练功以后会伴随失眠,有的人在练功中会不由自主的摆动,有的人明明练功效果不佳还会自责自己病情太久。

分析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对功法练习的把握上有一些偏差,中国汉字有一个特征,一个汉字就能代表几层意思,一个汉字在不同时代还会有不同的发音。所以我们如果不懂得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指导养生实践,简单的把功法理解成发音是可有可无,只看重外形动作轻内在变化的功法,就自然会有南辕北辙结果。

六字诀的前身是吐纳法,以往使用者(不能算练功者)仅仅是在身体有疾病的时候进行长呼吸并佐以某个特殊发音的口型予以调整,疾病痊愈以后是不再练习的,所用姿势也多为静坐或静立的形式。

六字诀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传至马礼堂前辈时已经发展成有特定含义的呼吸方式;有特定发音及口型;有与发声呼气同步的导引动作的养生功法。初学者只有一步一步的由简入繁学习,才能慢慢的掌握功法全貌;只有在不间断的练习中才能慢慢趋于熟练。

比如:五趾抓地我们是先讲清要领,让大家反复练习,然后再进行功理分析的。看似简单的动作,初学者往往不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练习效果自然就不一样。

当我要求他们能在地板上发出抓地的响声时候,大家才会惊讶的发现,五趾抓地有这么多的门道和功效。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实的基础难以有进一步的发展,如果练功不能练出深细匀长的深呼吸本领,很难想象今后六字诀的练功效果能有多大的潜质? 我最近一直在研读经典,读书使我心灵的窗户能够更加开放,《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国哲学简史》看似对气功养生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往往会给我意想不到的启迪。

我和大家交流就是想抛砖引玉,让大家少走弯路,早点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健身功法。

续篇: YK:看到黄老师说古人练六字诀,想到一件事,前几个月跟一个马礼堂老先生的徒弟交流过,说是六字诀有的师兄觉得不能多练,当年他跟着马老学功治病,有个据说有特异功能的人来拜访马老,他请那人看过,六个字发音的时候呼出的气会对应着相应内脏的颜色,那师兄觉得六字诀是耗气,所以病治好后就不练了,改练太极功。

到底是怎么样,谁知道呢,这就要老师们研究了!

一叶:这个话题我愿意讨论,六字诀究竟是补是泄?练功中怎么样是补?怎么样是泄?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几百年,吐纳法的补和泄这其中还包括发声是泄、不发声是补;呼气是泄、吸气是补;长呼是泄、短呼是补;逆练为泄、顺练为补等等。

为什么始终争论不休?因为这个问题解释一定要靠练功有素的人来亲身验证,古籍中的资料也会说错,一切不练此功的“权威”都讲不清楚。为什么练完六字诀会感觉发冷?显然是泄的关系,但是大多数人练完六字诀都是全身暖融融的。

为什么同样的功法同一个老师教授也会出现不同的效应?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上,练功中怎么样是补?怎么样是泄?其实练功的补泄是可以转换的,这是决定练功效果好坏的关键,因为有些“老师”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就出来传功收徒了。如果老师们能够把这些问题研究透彻,学生们学习就会没有疑惑,就能专心练功,练功效果自然就会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