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合一电子书 人欲也是天理——《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

2018-04-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记得中学时,常去一个叫"行知书社"的书店看书.和主流的"新华书店"相比,这个书店显得特别清新,经常周末跑去看书,一待就是一天.当时书店里有一句标语叫"知行合一",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再后来读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时,作者浓墨重彩的介绍了王阳明及其心学,读罢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最近两年,度阴山写了一套<知行合一王阳明>很是畅销,前两周读完了这三本书,写下此文算是读书笔记吧.      1.王阳明心学的发展大致

      记得中学时,常去一个叫“行知书社”的书店看书。和主流的“新华书店”相比,这个书店显得特别清新,经常周末跑去看书,一待就是一天。当时书店里有一句标语叫“知行合一”,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再后来读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时,作者浓墨重彩的介绍了王阳明及其心学,读罢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最近两年,度阴山写了一套《知行合一王阳明》很是畅销,前两周读完了这三本书,写下此文算是读书笔记吧。

      1、王阳明心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过程。

      首先是“致良知”,心即是理,心外无理。

      良知是心的本体,简单而言就是说,良知是人赖以生存的唯一支柱,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唯一尺度。

      良知是我们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知是非善恶的东西,人人皆有,所以天地万物之理都在我们心中,不需外求。

      其次是“知行合一”,即所有真理都要在事上练。

      一方面,我们认识了事物的真理,还要在实践中去使用以及检验这一真理。

      另一方面,常在事上练,可以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物中锻造自己的心里素质,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最后就是“四句教”,即著名的天泉论道。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2、王阳明在追求的真理过程里的感悟,有一些是我比较赞同的。

      第一,亲情与生俱来,是第一人性。

      王阳明在格物致知期间,曾接触过一段时间道教和佛教,最后都放弃了,其根本就在于亲情。

      亲情是任何人都无法割舍的,无论多么伟大的宗教,在人性面前都要俯首帖耳。

      即便真的可以让人成神成佛,如果要付出抛弃人伦的代价,那么这种神佛不成也罢。

      第二,心灵上的自由才是最大的幸福。

      王阳明曾经说过一句话让我很是震撼,“世人考试以落地为耻,我以落地动心为耻”。

      无论我们面临什么样的处境时,都应做到宠辱不惊,不因得失而动心。

      此外,如果你在付出的人与事上,得不到快乐和人生价值的答案,它就是一个包袱,只会让你喘不过气来,甚至会让你成为行尸走肉。

      再者,人无需将建功立业的心作为常态,我们应时刻内省,心如明镜,物来则照。

      我们不需要刻意去追求,只需做好自己,将自己锻造成为一个良知光明的人,无论事情来与不来,顺应即可。

      第三,知行合一,做到真理与实践的统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必须在事上去练,去实践,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心中的真理,做到知行合一。

      我们唯一相信的只能是真理,经验和习惯是靠不住的。

      总是以自己的经验和习惯去看待问题,会很容易失去耐心,也会更加的偏执,很多观点会带有很明显的偏见。

      尤其在对待新事物时,我们再拿以前的老经验去处理的话,那就是胶柱鼓瑟。我们关注的只能是事物的本质。

      第四,人欲也是天理。

      朱熹作为最后一个儒家圣人,创建了理学,提出了“去人欲,存天理”。

      但,王阳明提出,人欲也是天理。

      七情六欲是与生俱来的人心,所以其存在是合理的。我们应该用我们的良知来清醒地认识他们,不要被它们控制。

      比如哀伤忧愁是心理的病痛,如果它不影响到你的健康,那就是可以的。人可以哀伤忧愁,但不能因哀伤忧愁而病倒,这就过了度。

      王阳明的心学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3、当然,王阳明的心学,也有一些我不是很认可的地方。

      第一,心外无理,只需致良知。

      有弟子问,老师用兵入神,可有什么兵法典籍推荐。王阳明回答,哪有什么兵法,唯有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我们根本不需要到外部去寻求真理,所有真理都在我们心里。

      王阳明认为我们从外界的学习,只是唤醒我们内心被蒙蔽或者在沉睡的真理而已。

      对此我不认同,对于伦理道德上的善恶是非,我觉得人心里确实是有基本的尺度的。但是对于其他领域,我们心中的真理何在?

      我认可天赋在追求真理时所占的份量。这使得具有天赋的人某个领域会如鱼得水,但这个天赋并不是心中的理,只是在学习外部真理时会更加轻松。

      王阳明在世时,最大的成就是他的军事成就,并因此封伯封侯。但这与他小时候熟读兵书以及热爱模拟战争游戏,是密不可分的。

      第二,为了防止变恶,而逃避恶。

      有弟子问王阳明,我们需要读什么样的书籍。王答到,经典即可。

      究其原因,儒家的经典,都是教人向善的,也只传达了善的含义,没有恶。

      但,这是一个善于恶并存的世界,不知恶的善,不是真善。

      老子说,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王阳明继承了儒家的做法,为了防止人变恶,最好的方式是不让他知道什么是恶,但这是不可取的。

      这个世界,恶的诱惑,往往比善更加诱人。唯有经历了恶诱惑之后的善,才更加的坚定和持久,才是真善。

      第三,人心本无善恶。

      人们常将性善性恶作为中西文化的差异,我们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但西方认为人生下来是带有原罪的。

      王阳明的观点有了新的理解,他认为人生下来是无善无恶的,善恶的产生在于我们意念的好坏。

      对此,我都不认同。我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有善有恶的,任何人都是善与恶的统一体。这世界是辩证统一的,有善也有恶。

      有些人表现的善多一些,有些人表现的恶多一些。有些人善表现的晚一些,有些人恶表现的晚一些。

      这也说明了第二个观点,恶,是逃避不了的。任何人心里都有恶,不趁早多认识恶,多面对恶,当某天恶来临时,很有可能就是大恶了!

      4、总的来说,度阴山这套《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完还是蛮有收获的。

      阅读建议的话,第一本即可,后两本颇有诓钱之嫌。另外可选读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关于王阳明的部分,也很经典。

      但要真正了解王阳明及其心学,《传习录》不可不读,这也是我下一步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