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联阳明堡 夜袭阳明堡一战成名的陈锡联上将

2017-05-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开国上将陈锡联戎马一生,历经百战,是我军著名的战将之一.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敢打善打硬仗.恶仗,常能出奇制胜,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他参加红

开国上将陈锡联戎马一生,历经百战,是我军著名的战将之一。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敢打善打硬仗、恶仗,常能出奇制胜,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他参加红军时年仅14岁,但他作战勇敢,被称作"小钢炮"。李先念曾称赞他"打仗数第一"。

抗日战争中,陈锡联历率部首战阳明堡、夜袭旧关镇、设伏响堂铺、鏖兵狮垴山、破袭平汉路,在一系列战役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指战员们誉为"赵子龙"。作为能征善战的将军,毛泽东习惯称他"司令",邓小平说他"心胸开阔。肚量大"。

亲情世界的陈锡联,长跪母亲坟头陈锡联1915年1月生于湖北红安。

他出生的时候正是陈氏族谱编修截止之时,家人为了表示庆贺,就给他起了乳名"谱庆",长辈们在族谱上记载他的正式名字是陈锡廉,字廉甫。陈锡联小时候家里人多地少,生活非常艰难。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母亲雷敏含辛茹苦把他带大。

8岁那年,陈锡联被送到地主家放牛,受尽欺凌。1928年4月的一天,他摸黑直奔四里路以外的肖家寺,找到驻扎在这里的黄陂县游击大队大队长詹才芳,坚决要求参加革命。詹才芳抚摸着陈锡联的头问道:"你为什么一定要当红军?""为什么?"陈锡联让詹才芳看了自己满身的伤痕,泣不成声地说:"我八岁就给富人放牛,放了六年牛,挨了六年打,我再不愿过这种日子了,听说你们是专门打富人、帮穷人的队伍,我坚决要求参加你们的队伍。

"沉默了半晌之后,詹才芳缓缓地说道:"好孩子,你是一条汉子,我也想留下你,但是,你实在是太小了。你先回去,明年我们一定来接你。"几天后,詹才芳带着部队回到了红安,亲自把陈锡联送回家中。

1929年4月,在家呆了一年的陈锡联想起了詹才芳的诺言,一天,他趁外出干农活的机会,偷偷地躲了起来。

天黑后,没有见到陈锡联回家的母亲打着火把,在村前村后到处呼喊,寻找。陈锡联则伏在门前山的山顶上深情地看了半天焦急寻找着自己的母亲,然后一抹眼泪,向县北的七里坪跑去找到詹才芳,终于参加了革命队伍。陈锡联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敢拼善战,是个远近闻名的"小钢炮"。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艰难西征,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陈锡联率部浴血奋战,先后参加了反"三路围攻"作战、仪南战役、营渠战役和反"六路围攻"作战等,为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屡建赫赫战功,被李先念誉为"打仗数第一"的优秀指挥员,很快晋升到团、师级领导岗位。

陈锡联参加革命了,和母亲一别就是近20年。

参军了,部队要给他登记上册。谱庆的大名叫陈锡廉,登记的同志根据字音写陈锡联。因为谱庆不识字,便将错就错的沿用下来。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

22岁的陈锡联任一二九师先遣团——七六九团团长,率部开赴晋中抗战前线。首战便出其不意地夜袭了日军阳明堡机场。胜利的捷报通过电波很快传向全国,令海内外的华人为之振奋。不久,全国许多报纸刊登了八路军夜袭日军机场的消息和陈锡联的照片。

家乡的乡亲看到了,拿着报纸告诉陈锡联的母亲。日夜想念儿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照片,高兴得泪流满面。她久久地凝视着儿子的照片,不停地呼喊:"锡联,娘好想你啊!

"她请人给儿子写信,鼓励儿子再接再厉,多打鬼子。但她不知道儿子的确切地址,就把信寄给一二九师。半年后,这封信才转到陈锡联手上。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接到母亲的来信,陈锡联热泪涟涟,这是他多年来收到的惟一的一封家信。由于战事频繁,陈锡联无法与家乡通信。他把这封信装在贴身口袋里,每当思念母亲时,就拿出来看一看,仿佛慈母殷切的目光、温情的话语伴随着他。

1947年,人民解放军已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已是中原野战军兰纵司令员的陈锡联率部进驻与红安相邻的麻城县新田铺垸驻扎。听到讯息的母亲和弟弟辗转找到三纵驻地,分别20年的母子终于相见。

1949年2月,陈锡联任二野三兵团司令员,参加了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的历次战役。

11月30日,陈锡联率部解放了西南重镇重庆,兼任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和市长。战事相对平静一些了,便写信给母亲,想把她接到重庆养老。母亲请人回信说:"你们城市的垮子(村子)太大了,我过不惯。只要你活得有出息,我就心满意足了。

不要挂念我。"1954年冬,母亲突患重病,在弥留之际,口中一直念叨着"谱庆"不愿闭眼。当陈锡联接到母亲病危的消息,匆匆赶回老家时母亲已经病逝。陈锡联含泪安葬母亲后,在母亲的坟头长跪不起。

之后,由于工作繁忙,陈锡联一直没有回乡。

1997年6月21日,是陈锡联的老领导、同县战友、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逝世五周年的纪念日。座落在红安县的李先念纪念馆拟于这一天举行开馆仪式。6月19日,陈锡联从北京回到红安参加李先念纪念馆开馆仪式。6月20日,陈锡联吃罢早餐就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回到故乡。

当众人伴随他到母亲坟头时,他再也控制不住了,他久久地伫立在母亲坟头,一声声的呼喊着:"母亲,我想念您呀,母亲,我来看您来了!"陈锡联的呼唤,让所有在场的人都为之动情。

挥洒青春热血,夜袭一战成名1937年10月上旬,侵华日军突破山西省北部国民党军防线,侵占代县、崞县后,继续南犯。

国民党军退守忻口一带,阻止日军进攻太原。为配合国民党军作战,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陈锡联奉师长刘伯承的命令,率该团在代县、崞县以东地区,执行侧击南犯日军后方的任务。

10月中旬,陈锡联率第七六九团进至滹沱河南岸苏龙口、刘家庄地区。苏龙口南距忻口百余里,位于忻口至大同公路的东侧,是侧击日军的理想地点,陈锡联通过侦察发现附近的代县、阳明堡等地日军的汽车整天在这一带公路上运输兵员、辎重。

飞机从阳明堡方向轮番起飞,轰炸忻口友军防御阵地。他判断飞机场就在阳明堡周围,于是带着第2营营长孔庆德、第3营营长赵崇德,爬到滹沱河南岸的一个山头上观察,清楚地看到:机场位置在阳明堡镇以南,机场里准备起飞的飞机正在加油、装弹。

刚刚降落的飞机则由汽车牵引到停机坪的一角检修,机场里活动的人员并不多,机场周围设有铁丝网并构有简单防御工事。随后,他们又设法找到阳明堡附近的群众进行了解,证实机场守卫兵力不强,警卫分队和地勤人员只有200人左右,但阳明堡镇驻有不少敌人。据此,陈锡联决定夜袭机场。

10月19日夜晚,陈锡联下达作战命令,部队立即悄悄出发。

所有参战人员一律轻装上阵,刺刀、铁锹、手榴弹都用绳子捆得紧紧的,战士们悄无声息地疾速前进。一营二营在指定位置作好了外围作战准备,三营在营长赵崇德的带领下,果敢地扑向敌机群,将准备好的手榴弹一捆捆地塞进日军飞机肚子里,一架架飞机顿时爆炸起火。当日军纠集兵力反扑时,我八路军指战员又与日军在机场展开肉搏战,在激战中,赵崇德营长不幸牺牲。

这时,敌军还在增援,机场已被烈火浓烟所笼罩。

看到飞机被炸掉,陈锡联当即按预定方案发出撤退信号。整个战斗不到1小时,却干净彻底地击毁敌机24架。事后,七六九团一位副团长跟徐向前师长检讨:"我们只烧了敌人24架飞机,没有抓到俘虏……"徐向前听了哈哈大笑:"检讨?我要为你们请功哇!"阳明堡战斗的胜利消息迅速传遍了太行山,当地民众传唱一首歌谣说:"万里长城万里长,雁门关下古战场,阳明堡里一把火,鬼子飞机全扫光。"

这一仗还毙伤日军警卫队100余人,我军仅伤亡30余人。战后,陈锡联和副团长汪乃贵用电台向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刘伯承师长、张浩政委作了报告。朱德听后很高兴,刘伯承连声称赞:"七六九团打得漂亮!"

八路军夜袭阳明堡机场大获全胜的消息不胫而走。那些见日寇就望风而逃的国民党部队,根本不相信八路军去拿下机场,他们说:"就凭他们手中那些破烂家伙,还能打日本的飞机?"为了印证事实,国民党飞机从太原飞到了阳明堡上空侦察,发现敌机场果真一片狼藉时,才相信传出的消息是真的。

蒋介石还向八路军发出嘉奖令,并给七六九团发了奖金。阳明堡战斗创造了以步兵歼灭大量敌机的光辉战例,取得了一二九师出师抗日的首战胜利,使日军在晋北战场一度失去空中优势,大大缓解了忻口前线中国军队受到的空中威胁,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抗战热情,受到八路军总部嘉奖。

陈锡联在没有请示的情况下打了胜仗,刘伯承非常高兴,他总结说:"这一仗,对暂时稳定晋北战局起了不小作用,给全国人民以鼓舞,提高了我党我军的声威。"邓小平曾对陈锡联说:"你陈锡联能打仗,是个将才!"

因为夜袭阳明堡机场,毛泽东从此记住了"陈锡联"这个名字。而战后总结,陈锡联仅把刘伯承的话活用了:"战前侦察要清楚清楚再清楚,部署要周密周密再周密,打起来了,要勇敢勇敢再勇敢。"这几句话后来被他经常挂在嘴上,成了他打仗的秘笈,并逐渐形成了他的"陈氏"军人风格。

阳明堡是陈锡联一生永远的记忆。1995年5月,阳明堡镇镇长请陈锡联题字"阳明堡飞机场遗址",他特嘱镇长:"你要让青年记住创业难守业更难,万不可做败家子……"

勤奋自学。成就一代战将夜袭阳明堡机场之后,陈锡联先后指挥了广阳伏击战、长生口伏击战、神头岭战斗的黎城突袭战、响堂铺战斗,在频繁的战斗中很快积累起抗日游击战的丰富经验,为以后克敌制胜打下了基础。陈锡联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引起了一二九师首长的重视。

响堂铺战斗结束不久,1938年6月,陈锡联即被任命为新成立的第三八五旅旅长,谢富治任政委,全旅共约8000余人,成为一二九师的一支劲旅。1939年1月,在山西宁晋大杨庄,归新三八五旅统一指挥的冀豫支队歼灭出来"扫荡"的日军30余人,缴获山炮1门,这是一二九师挺进华北平原后第一次缴获日军山炮,此事引起很大反响。

刘邓"特致电嘉奖",邓小平还在大会小会上讲:究竟是日军的山炮厉害,还是陈锡联这门"小钢炮"厉害?我看还是"小钢炮"厉害!是他缴获了日军山炮嘛!

1939年冬至1940年春,阎锡山在华北掀起反共高潮。陈锡联率新三八五旅奋起反击,歼灭顽军6400余人。阎锡山曾说过:"陈锡联不好惹,我这块‘老锡’还是不硬碰他那块‘陈锡’的好!

"1940年5月上旬,陈锡联率部参加白晋铁路(白圭-晋城)破击战,其部与兄弟部队一道,担负破击来远至权店段铁路的任务,并负责夺取来远、南关镇日军的物资。经周密侦察和分析敌情,他当机立断,将攻击重点由来远段改为南关镇,以中心开花、内外结合的战法,迅速歼灭守敌,受到刘邓首长的嘉奖。

1943年3月,根据中共太行分局温村高干会议精神,太行军区继续进行精兵简政,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新三八五旅旅直机关和直属队大部与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合并,陈锡联调任第三军分区司令员。从战术指挥员到军分区首长,陈锡联独当一面的能力得到了很好锻炼。

1945年10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成立,31岁的陈锡联担任司令员。在刘伯承、邓小平直接领导下,陈锡联参加指挥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率部出击陇海、转战鲁西南,与兄弟部队一起,在羊山集战斗中全歼国民党军嫡系六十六师,拉开了挺进中原的序幕。

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遭到敌人20万重兵的"围剿",刘邓首长决定分兵对敌。当年12月,在研究作战部署时,邓小平考虑到大别山区不利于大兵团作战,同时考虑到刘伯承年纪大一些,主动提出让刘伯承带第一纵队及中原局机关去淮河以北,担负外线作战任务,自己和野战军副司令员李先念、参谋长李达组成前方指挥所,带着陈再道的二纵、陈锡联的三纵、王近山的六纵留在内线作战。

刘伯承不同意,邓小平说:"我是书记,是政委,这个事就这么定了。况且,‘三陈’我已经留下了‘二陈’!"多年以后,陈锡联还自豪地回忆:"小平同志让我们多背一些敌人,既是对我们的鼓励,也是对我的信任。"

淮海大战中,陈锡联率中野三纵执行攻打宿县的任务。宿县位于徐州、蚌埠之间,扼津浦线徐蚌段要冲,我军攻克宿县,就能陷徐州刘峙集团于完全孤立。为了保证战役全局的胜利,面对守敌工事坚固、兵力很强的现实,陈锡联亲率各级指挥员抵近前沿勘察,研究具体攻坚战法,动员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拿下宿县城。

总攻发起后,经一夜激战,攻占宿县,取得了全歼守敌1.1万人的胜利,切断了敌徐州、蚌埠间的战略联系。随后,陈锡联又统一指挥由中原野战军一纵、三纵和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组成的西集团,与兄弟部队一起歼灭国民党军王牌部队黄维兵团,为淮海决战的伟大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于淮海大战自己能指挥3个纵队,陈锡联说过:"那是总前委书记小平同志的信任与关怀!作为一个军人,独当一面谁不愿意?问题是上级会否给你这个机会。感谢小平,他给了我这个机会!"

陈锡联出身贫寒,识字不多,但是非常好学。在紧张的战斗生活中,他利用一切机会向周围的战友们请教,自学识字,很快就能够读书、看文件和报纸。1939年,《新华日报》华北版记者到部队采访陈锡联,时常看到他在紧张的战斗间隙凝神地伏在桌前,读书学习。

记者感慨地写道:"八路军是一所伟大而实际的大学。这里,理论的花朵真正从实际的土壤里培植出来。多少埋藏在地下的天才,人民的天才,由于得到充分的阳光与素养,而光荣滋发。

陈锡联将军便是其中一个。"邓小平多次谈到,陈锡联胸怀宽广,不仅能打仗,还特别能团结人。作为一代功勋卓著的战将,陈锡联不居功自傲,视名利如淡水。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时,刘伯承、徐向前称他为四方面军最优秀的干部。

1946年9月,取得骄人战绩的定陶战役结束,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这时,我军连战皆捷,战果一个比一个大,部队有些骄傲,群众纪律也开始出现了问题。邓小平决定利用战役间隙,召开一次整顿纪律的会议。陈锡联以为,第一次出平汉线,就活捉了敌师长赵锡田,毛主席致电庆贺,并传令全军嘉奖,而且仗打得很辛苦,战果也不小,这回开会准是叫大家去吃月饼的。

陈锡联兴致勃勃,约上七纵司令员杨勇先行赶到开会地点。没想到月饼没吃上,邓政委连握手也没有和他们握。

陈锡联知道,小平同志有个习惯,凡是心情舒畅的时候,见面总要拉拉手;凡是他要批评人的时候,从来不拉手。这次谁要倒霉呢?开会了,当纵队首长们向邓小平伸出手来握手的时候,邓小平却用手摇一摇说:"今天开的是不握手会议!

"接着,邓小平宣布开会,并声称这是一次不握手会议。他告诫,不要刚打两个胜仗,就沾沾自喜,握手言欢,心满意足,你好我好,什么都好。要更多的想想自己的不足。……

会议开了整整一天。刘伯承、李达和张际春等首长依次发言,指出部队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时,敌军王牌军第五军和整十一师逼近了,但就是不散会。趁着会间休息的空隙,陈锡联找到了杨勇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今天咱俩不做自我批评,恐怕就散不了会!

"杨勇也有同感:"是啊!"接着开会后,杨勇第一个发言,说:七纵军民、军政关系不好,仗也打得不好,我全部负责,我回去好好整顿,提高斗志。陈锡联接着杨勇的话,在会上检查三纵的问题,并承担了责任。邓小平听到这里,站起来宣布:"会议就开到这里,现在散会。"这次不握手会议,使各纵队司令员在思想上受到极大震动。

解放战争形势发展越来越快,刘邓大军很快打到了西南。1949年12月,解放军接管了大城市重庆,谁来管理重庆?一天,西南局书记邓小平找时任二野三兵团司令员的陈锡联谈话:我们决定由你兼任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市长。

陈锡联一听,连连说:我不会,也不懂地方工作,还是让别的同志干吧!邓小平大手一挥:打仗是为人民,当市长也是为人民,不会可以学嘛。在中共西南局和西南军区领导下,陈锡联和市委、市政府的同志们一道,不畏敌特恐吓、暗杀,肃清反动残余力量,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为社会主义新重庆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满腔心血。

新中国首任炮兵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在不同的领导岗位上对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

1950年4月,陈锡联出任军委炮兵司令员。8月1日,人民解放军炮兵领导机构宣布正式成立。10月20日,陈锡联到中央军委报到,次日就任,此后一干就是9年。其间,在他的领导下,炮兵部队得到大规模扩建,武器装备得到迅速提升。他还领导了炮兵院校的建设,并兼任炮兵学院院长,为我国炮兵部队培养了大量专业干部。

在陈锡联的领导下,我军炮兵部队无论在建设规模、部队素质以及正规化程度上都有了长足发展。1950年10月陈锡联任军委炮兵司令员时,全军仅有4个炮兵师部,70多个炮兵团以及一些分队。2万余门火炮大都是战场缴获的,种类繁杂。陈锡联按照"大量发展新的炮兵,同时加强提高老的炮兵"的方针,主持制定发展规划,组织部队改装,组建炮兵院校,进口和研制炮兵装备,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到50年代末期,我军预备炮兵和队属炮兵达到了队伍壮大、编程合理、配套齐全、训练正规的要求,在抗美援朝、炮击金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炮兵工作期间,一段经历让陈锡联终生难忘,"这就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我们炮兵组织参与了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的勘察定点工作。

这个靶场就是现在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958年初,陈锡联奉中央军委命令,执行我国第~个导弹试验基地勘察选址任务。他带领专家组,乘飞机穿越戈壁沙漠,骑着骆驼多次出入无人区,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向军委写出了翔实的报告,得到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批准。

1959年10月至1973年12月,陈锡联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历任军区党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东北局书记处书记。60年代初,沈阳军区涌现出了雷锋、"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模范红九连"等一批全军性的先进典型,时任军区司令员的陈锡联和其他同志一道,积极在全区组织学习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

1963年1月21日,沈阳军区在"八一"剧场隆重举行"雷锋班"命名大会,时任军区司令员的陈锡联代表国防部宣读命令。

而后,陈锡联依次和"雷锋班"战士握手。陈锡联看到一个战士满脸悲凄,便问身边的军区工程兵部主任王良太这个战士是谁。王良太告诉陈锡联:"司令员,他就是撞死雷锋的乔安山,刚从禁闭室出来。"陈锡联握着乔安山的手说:"小伙子,抬起头来!

不要背包袱。要像你的雷锋班长那样,好好开车,好好做人!"乔安山对陈锡联的教诲,铭记终生。1997年,一部以乔安山为原型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感动了全国无数观众。几十年来,乔安山默默坚持传播雷锋精神,为雷锋精神的传承做出突出贡献。

出身贫寒农家的陈锡联一生情系百姓。1968年5月,陈锡联任辽宁省革委会主任,1971年1月任辽宁省委第一书记兼省革委会主任。在他的领导和带动下,东北地区的军政军民团结始终保持良好的局面。陈锡联虽主政一方,但心系全国。

在三年困难时期,陈锡联经过慎重思考和认真研究,他决定将全省军民包括他在内的食油供应,由每月四两改为三两,节约一两捐给国家,支援更困难的地区。有人想不通,东北是全国生产食油的主要原料大豆的高产地区,怎么食油供应反而比人家少?他说,不错,东北是盛产大豆。

但东北是全国的东北地区,而不仅仅是东北人民的东北地区,因而这里的所有生产都是国家的财富,而不是这个地区的私有财富。再说,东北地区的生产条件好,自身困难就会相对小一些,就更应该支援那些生产条件差、困难大的地区。国家国家,全国是一家嘛!

踏上香港土地,完成小平同志夙愿1973年12月,陈锡联调任北京军区司令员,1975年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75年1月至1980年1月先后任中央军委委员、常委。1976年2月至1977年2月,陈锡联主持军委工作,在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斗争过程中完成了中央交给他的任务。他积极参与组织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大政方针的研究、制定,为保持部队稳定,加强部队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在晚年一次与记者交谈时,陈锡联坦率承认,自己在"文革"中也犯过错误。他回忆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约我到他家里谈话。当天,我和夫人王璇梅就去了小平同志家。一见面,我就自己在东北"支左"中犯的错误向小平同志作了诚恳的检讨。

而后,我又对自己在老首长第二次被打倒时,没能站出来说句公道话感到内疚。我对小平同志说:我是政治局委员,当时我在会上却没为你说一句话。小平同志说:那时谁也没办法,你也无能为力。

你在北京不欠账,你的问题主要在东北,群众对你有些意见,你要做深刻检查。而后,我就有关问题向小平同志作了说明。陈锡联说:"我写完检查呈交中央后,小平同志还亲自过问。1980年我向中央提出辞呈后,小平同志仍然关心我,他还对一些同志说:陈锡联同志没有野心,他不会造反,也不是造反的人。"

1982年9月,陈锡联在中共十二大上当选为中顾委常委。他说:一个人犯了错误没关系,只要能吸取教训,认真改正,可怕的是仍然坚持错误。陈锡联晚年常思索平生作战的得失、指挥的对错,均有独到理解。谈到长征途中红一、四方面军的分裂、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重大事件,陈锡联均有新的见解,但是从没有写成文字。

他说:"我一个字也没有写,也不想写。"他又说:"红军时期,和我一块儿打天下的有两千多人。解放时,只剩下十几个人,现在就我一个人,我有什么好说的。"

1998年2月,陈锡联、张爱萍、肖克等老同志被邀赴香港看回归景象。他一路上兴奋地说话,与老友话旧叙今。"小平没实现到香港土地上看看的愿望,咱们倒来了。"到70层的中银大厦参观,陈锡联兴奋异常,大步前行,时细雨霏霏。

就在他们登上顶层的前两三分钟,雨停雾散,一缕金光直射对面港湾。港人见陈锡联圆脸大耳,说他身上有豪气,以与他照相为荣为福。善开玩笑的陈锡联幽默道:"让我也沾沾你们的财气。"看澳门回归,也是陈锡联的心中夙愿。他不好明说,他等待着看澳门天空下飘扬的五星红旗。

从党的七大到十五大,陈锡联届届出席。他满怀信心地说:"如果同志们还选我,我还愿意出席十六大,来个十届大满贯。"1999年6月10日,陈锡联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