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尔邓尼茨 北宅的那些事 提尔比茨号战列舰历史小科普

2018-03-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提尔皮茨,大部分买这艘船的朋友一定都对"北方的孤独女王"的历史了如指掌,凶猛的主炮,厚重的装甲,鱼雷,战列舰鱼雷,大伙各种津津乐道的同时,可能也会有些奇怪,为什么德国人为什么要造出这样一艘战列舰,而这一切还要从它诞生之日的25年前说起.让我们把历史的始终调回到1916年5月31日,日德兰一战,虽然成就了德国公海舰队的威名,让如希佩尔.舍尔等大名如雷贯耳,却也让满腔热血的德国海军明白了一个冷酷的事实,皇家海军在北海的王者地位,还无人能撼动.于是从凡尔赛条约之后,德国海军开始思索其他思路,

提尔皮茨,大部分买这艘船的朋友一定都对“北方的孤独女王”的历史了如指掌,凶猛的主炮,厚重的装甲,鱼雷,战列舰鱼雷,大伙各种津津乐道的同时,可能也会有些奇怪,为什么德国人为什么要造出这样一艘战列舰,而这一切还要从它诞生之日的25年前说起。

让我们把历史的始终调回到1916年5月31日,日德兰一战,虽然成就了德国公海舰队的威名,让如希佩尔、舍尔等大名如雷贯耳,却也让满腔热血的德国海军明白了一个冷酷的事实,皇家海军在北海的王者地位,还无人能撼动。于是从凡尔赛条约之后,德国海军开始思索其他思路,一个不需要与大英帝国肛正面,就能致他们于死地的思路。由于德国造船工业的高超技艺,小胡子上台之后,德国迅速在很多工业领域重新走在了欧洲的前列,这其中就包括造船。这给了德国海军一个机会,各种以英国为假想敌的海军建设方案纷纷出炉,最终合流为两个主要的思路——卡尔·邓尼茨的潜艇集群作战,即所谓的“狼群”,埃里希·雷德尔的水面舰艇破交战。前一个不说了,跟我们的主角无关,我们着重说后一个。

按照老雷德尔的思路,德三在1939年是不会与欧洲列强开战的(有一种说法,是雷德尔认为应该在1943年之后再开战,这样德三海军就具备与皇家海军一战的实力了),不仅仅是小胡子个人对他的承诺,也是当时海上实力对比使然。由于在德三重建海军的时候,就制定了“海军应与商船,尤其是英国商船进行战斗,”的作战方针,所以在设计水面舰艇的时候,大都是以这个作战思想为核心的。

现在玩德巡的朋友可以翻出来柯尼斯堡(即K级轻巡)和纽伦堡(莱比锡级轻巡改进型),航速不俗,火炮射击速率快、射程远,而且最重要的,舰体后半球的火力远大于前半球,这明显就是为了玩“拖刀”的嘛,可见这就是为了在大西洋航线上偷鸡摸狗设计的,再看大一点点的,“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想必很多人熟悉,重巡舰体、战巡火力,只装了2个3联283(11.

1英寸)炮塔,为的是用大口径火炮在最短的时间内摧毁商船队,然后在英国人来之前跑路。

但是失手几乎是必然的,拉普拉塔河口之战,斯佩伯爵号被皇家海军3艘重巡洋舰(其中阿基里斯号为新西兰皇家海军)围攻,虽然舰长汉斯·朗斯多夫充分利用火炮口径和射程的优势全力周旋,但是依然抵不住英国人的密集火力,舰艏的A炮塔被击中之后,火力分布不足的短处使战局雪上加霜,不得不带着一身窟窿和几乎被打烂了的首楼逃进中立国港口,最终落得了战舰自沉、舰长自裁的可悲结局,不难看出,几乎所有的德三水面舰艇,都不是以“与英国皇家海军主力舰决战”的目的进行设计和建造的。

斯佩伯爵号最终的悲剧命运

在建造北宅和首相之前,还有一级德三大型水面舰艇不得不说,就是沙恩霍斯特级。这姐俩经常经常出双入对,百合情深。最被后世津津乐道的,怕就是这姐妹双姝联手击沉皇家海军光荣号航母的桥段了。本身消灭一只运输船队并且很绅士地放走亚特兰蒂斯号医院船已经使皇家海军脸上无光了,但似乎条顿骑士蓄意要再在大英帝国的脸上抽一记耳光,于是,就有了海军舰炮最远距离命中记录:24175米!在现在看起来,这并不值得炫耀,但是在靠光学测距仪和无制导炮弹的时代,而且是在波涛汹涌的北大西洋的海面上,德三水兵的素质和水平,值得向任何一个国家夸耀。

完成第一次改装的沙恩霍斯特号,干舷相当低,注意A炮塔1主炮出于最大仰角状态

另外,话说回来,沙恩霍斯特姐妹的283炮一直被人诟病,说口径太小、毁伤能力不足,相对于美英主力战列舰,这个说法确实成立,但是考虑到前面所述的,德三海军的作战思路,朋友们就会发现,使用这种舰炮的优越性。这两艘战巡本身就不是为与皇家海军主力舰对战而设计建造的(那是首相、北宅、H42、H44们要做的事情),沙级战巡的作战目标依然是破交和偷袭,那么283炮足够用了,而且单位时间内投射的弹药量比更大的380炮要多,所以对付非重装甲目标的时候,更有优势。

正在猛烈开火的283mm主炮

而至于当年要将3座3联283炮,换成3座2联380炮的方案,在下觉得幸亏没换,因为沙恩霍斯特姐妹在建造的时候,几经更改,导致船体超重,干舷甲板过低,高海况下航行时,甲板上浪严重。现在我们再比较一下两种主炮和炮塔吧!

沙恩霍斯特使用的是283mm口径的SKC/34主炮,安装在Drh LC/28炮塔中,参数如下:

口径:283mm

全重:53.25吨

全长:15.415米

炮膛长度:2.619米

炮膛容积:180升

发射重量:330公斤

发射药重量:119公斤

初速:890米/秒(APC)

工作压力:3200公斤/平方厘米

身管寿命:300次全装药射击

最大射程:40.93公里/ 40°

穿甲厚度:340mm(15公里)

回旋重量:750吨

炮座直径:10.2米

后座距离:1.2米

俯仰速度:8°/秒

回旋速度:7.2°/秒

发射间隔:17秒(最小发射间隔,不是舰炮的,是炮塔所能承受的。)

装甲:360(正面)、200(侧面)、150(倾斜部分)mm

格奈森诺号的主炮,后面那艘是沙恩霍斯特

看得出来,这并不是一款“重量级”的超级舰炮,好吧,我们来看看北宅的标准配置:380mm SKC/34主炮安装在Drh LC/34炮塔中,参数如下:

口径:283mm

全重:111.00吨

全长:19.63米

炮膛长度:2.23米

炮膛容积:319升

发射重量:800公斤

发射药重量:212公斤

初速:820米/秒(APC)

工作压力:3200公斤/平方厘米

身管寿命:250次全装药射击

最大射程:35.55公里/ 30°

穿甲厚度:440mm(15公里)

回旋重量:1064吨

炮座直径:10米

后座距离:1.05米

俯仰速度:6°/秒

回旋速度:5.4°/秒

发射间隔:26秒(最小发射间隔,不是舰炮的,是炮塔所能承受的。)

装甲:360(正面)、220(侧面)、320(后部)、130(顶部)、150(顶部倾斜)、180(顶部水平和前后倾斜)mm

首相的主炮

从纸面数据来看,380炮确实比283炮的威力大很多,但是付出的代价是射速、转速、和最重要的:重量为代价。尤其是重量,做一个简单的代数计算:3门283炮 炮塔与2门380炮 炮塔比较,后者要比前者重376.

25吨,如果全部火炮换装,则增重1128.75吨,这还不算炮弹、发射药的重量变化,而且由于换装大炮弹和大当量发射药,弹药基数肯定会下降,但是最重要的,换装之后的干舷会进一步降低,在风大浪急、一年大部分时候都是3级海况的北大西洋,“半潜战巡”估计不好混,而且增重会导致储备浮力的缩减,这在德国战舰设计上是难以让人接受的,要知道,当年塞德利茨号被打得体无完肤、所有炮塔都被毁,还能歪着身子蹒跚回威廉港,维修工从船体中抽出7000多吨海水,但是283炮在对阵实打实的战列舰的时候,就显得疲软无力了,所以在面对约克公爵(KGV级)的356炮时,一点优势没有,同事战巡装甲上的硬伤也显露无疑。

其最终的结局和游戏中差不多,一艘战巡对战1战列4巡洋9驱逐,北角海战的结局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德国水兵以寡敌众,奋战至最后一刻,正如德国海军的座右铭:“要么团结一致战胜强敌;要么高举旗帜没入大洋!”

说老实话,在下更喜欢沙恩霍斯特的舰型。

说了那么多,终于该首相和北宅登场了。从前面的赘述可以看出,德三海军的水面舰艇的作战目标不是敌方海军,但是要在作战中具备和敌方海军抗衡的实力,所以在舰船的设计上,防护能力是首要的,其次是机动性,而火力、隐蔽性等属性则作为“次要考虑”的范畴了。从防护能力上来说,首相和北宅可谓卓越,但这种“全面防护”的概念在很多军迷眼中却颇为鸡肋,毕竟在当时很多国家的先进战列舰(包括米帝的鸭滑、IJN的大和)采用的多是“重点防护”的理念,因为重点防护可以节省更多的吨位。

准备左舷齐射的北宅

在这里就需要引入一个可能大家比较陌生的概念,战列舰装甲的Incremental(以下简称IAS)和All-or-nothing(以下简称AON)两种流派。

IAS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前无畏舰时代,当时的战舰装甲设计主要为阻挡较小口径、弹道较水平的近距离炮弹,一般将装甲较为平均地布置在船身,基本可以理解为附加装甲带。但是,随着舰炮口径和射程的逐渐增加,除了将舰船重要部位尽量集中外,在舰船有限的装甲重量下如何有效的布置,成为了IAS和AON的区别。

AON始于美国的“Battleship Project 1912”,也就是后来的内华达级战列舰。理论上,AON在远距离炮战的情况下,主要弹药必为角度较大的大口径穿甲弹APC,而高爆弹HE在对抗重装甲和甲板装甲几乎是无效的,较小口径也不可能在远距离上发挥作用,然而,平均布置中等厚度的的装甲并不能抵挡大口径、高入射角(灌顶)的APC,但足够激活近来穿甲弹的引信。因此AON主张废除中等厚度装甲配置,除了最厚的装甲(All)用来防护核心区,不然不如无装甲(nothing),因为无装甲区域不会激活APC的引信,穿甲弹只会穿过不会爆炸——两个小眼比一个大洞好处理多了——因此增强理论上的重要部位。

而同时期,英德对IAS的看法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他们的结论是,中小口径APC和大口径HE可对无装甲部位造成严重损坏,而平均配置中等厚度装甲来防御,会浪费装甲重量。就拿首相和北宅来说,18700吨的装甲世界第二,占全舰吨位40%世界第一;而这样重的装甲,厚度并不比一般的条约型战列舰厚,在关键的“免疫区”上的防护也不算很突出(相对的)。反观AON理论下的大和,22895吨装甲世界第一,但是只占全舰吨位的33%左右。

这就是为什么首相被整个皇家海军围攻扔可一战、北宅经历三栖破坏依然不沉,但二者每次遇袭必有损伤的原因。

这里在下难免多说几句,IAS和AON都是配置上的大略原则,二者各有优缺点,并没有黑白分明的界限,战列舰如此庞大的系统,并不完全以其中一种理论进行设计,因为二者都是设计原则上的概念。真实的历史事实是,在日德兰海战后,因为交战距离的明显增加,AON成为了主流,英国在纳尔逊级、日本在长门级、法国在敦刻尔克级上,都是以AON作为基础原则的。但是,虽然在二战中证明AON理论是比较实际的,但在完全以理论的方式来看,AON必须在浮力和稳定度(尤其是轴向稳定)上加以注意,特别是All的那部分(这也是大和、衣阿华等战舰比较宽的原因),很多AON战舰在All的那部分并不能保证足够的浮力,所以理论上,如果nothing的部分受到足够伤害,就有可能倾覆和沉没。

说到这里,发现有点文不对题了,说的东西基本没北宅什么事,对不起诸位看客了,德三的海军水面主力舰在整个大战中的位置都颇为尴尬,寡不敌众的情势下,也只好最大限度增加单舰作战能力来弥补,好在严谨的德国人比IJN那帮半疯理智多了,没做那种“单一决战兵器”的美梦,但是也看得出,德国人希望一艘战舰尽可能能多做事情,这也就是把G7传家宝搬上北宅加班的原因。可以说,首相和北宅是“世界造舰史上的杰作”,在当时所处时代的技术力量下,已经是性能极致的作战武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