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奎岭的爱人 丁奎岭:从这片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人才会以最适合本地的方式起作用

2017-10-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上海今天所具备的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条件,是过去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积累的结果.因此,我们现在培养.引进人才,就应该把眼光放长远,放到2030年甚至更远,因为这十几年就是优秀人才成长.成熟的过程.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我认为有一个误区一定要避免,那就是高端人才只能靠引进.其实,真正能扎根上海.长期耕耘.诞生重大原创成果的,应该是从青年开始就在上海工作的优秀科技工作者.简而言之,就是在人才队伍打造中,要更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上海今天所具备的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条件,是过去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积累的结果。因此,我们现在培养、引进人才,就应该把眼光放长远,放到2030年甚至更远,因为这十几年就是优秀人才成长、成熟的过程。

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我认为有一个误区一定要避免,那就是高端人才只能靠引进。其实,真正能扎根上海、长期耕耘、诞生重大原创成果的,应该是从青年开始就在上海工作的优秀科技工作者。简而言之,就是在人才队伍打造中,要更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让他们充分发挥出这个年龄段特有的创新激情,让他们能够安心扎根在上海这片创新沃土上,从这片土地上长出参天大树。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启动了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迄今20多年共资助了2000多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其中出了近10位院士、100多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以及几十名国家科技奖获得者的领衔科学家,在那一轮的改革发展中,起到了人才引领的作用。上海实施启明星计划之后,全国各地的各种人才资助计划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基本均采用了启明星计划的模式。

事实证明,在青年人才发展的早期给予支持,十分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如今面临新一轮改革发展的上海,在人才政策上的力度已显不足——国家杰出青年支持力度从40万元增加到400万元,周边各省也花了很大力气吸引人才,而上海的启明星计划每年只有2000万元,平均到人,只有20万元,甚至比不上中科院有机所2013年引进7名“青千”所支持的2100万元科研经费。

在有机所,为了给优秀科研人员配足经费,除了帮助他们申请青年千人、百人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外,所里还额外配备每年3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这足以让青年科学家在3-5年内专注科研,不用为申请经费而发愁。

我们在资助青年人才的时候,应该注重顶层设计,即着眼于未来十年、二十年的长远发展来培养和引进人才。因为目前的人才只足以支撑现在的科研创新发展,而未来发展所需要的领军人才则需要从现在开始培养。成熟人才已经烙上了其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印记,是否真正适合上海、适合某个项目很难说,但从这片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人才,会以最适合本地创新环境的方式发挥作用。

所以,“未来人才”的培养当从今日始,通过自己培养和外来引进的有机结合,组建未来具有创新活力的人才梯队。

(丁奎岭,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