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呈奎简介】曾呈奎:中国海水养殖浪潮的先驱

2017-05-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曾呈奎简介,曾呈奎:中国海水养殖浪潮的先驱.曾呈奎(1909年6月18日-2005年1月20日),著名海洋生物学家,福建省厦门人.中国科学院

曾呈奎简介,曾呈奎:中国海水养殖浪潮的先驱。曾呈奎(1909年6月18日-2005年1月20日),著名海洋生物学家,福建省厦门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海洋生物学家,藻类学家,中国海藻学的奠基人。编著《海带养殖学》,《中国经济海藻志》,《中国常见海藻》等。

曾呈奎教授,因患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医治无效,于2005年1月20日16时在青岛逝世,享年96岁。解放前,曾呈奎目睹了广大农民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惨况。当他看到当地人采集野生的紫菜、萝带和礁膜等海藻充饥时,一种想法油然而生:人们既然可以在陆地上种庄稼,为什么不能“耕海”产海藻,海藻梦可实现他解救劳苦大众的愿望。

他取名“泽农”,以明心志。中国原本不产海带,主要靠从日本等国进口。这是因为海带是一种喜欢低温的孢子植物,中国海区由于夏天水温高,又加上北方海区是少氮的瘦水区,海带自然无法生存。

曾呈奎和一些海洋生物学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到海带能否在中国进行人工栽培的自主科学研究上。对中国藻类分布、形态生活史研究很深的曾呈奎细心地观察海带在初夏的变化情况,发现海带初夏也放孢子,思路一下子打开了,能不能用夏苗代替秋苗?这个新思路将人工养殖海带引向了成功之路。

曾呈奎与他的助手以日光灯和冰箱培育海带夏苗,曾呈奎又提出陶罐渗漏施肥,对海带生长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切梢增产法、合理密植法、夏苗病害防治法等新方法的诞生,海带养殖南移成功。到1985年, 国年产海带干品25万吨,占全世界年产量的80%,成为世界上头号海带养殖生产大国。

20世纪50年代初,紫菜冬长夏亡的生活史和孢子来源一直是个谜,所以无法人工采苗和养殖,全凭经验和运气从海里捞取野生紫菜养殖,产量甚微。如果掌握了孢子的来源,便可像农民在土地上种庄稼一样在海里种紫菜。曾呈奎与助手进行研究,于20世纪50年代初得出壳斑藻晚秋生成的孢子、萌发为幼体后长成叶状体紫菜,这是紫菜生活史的结论。

他们进而又在实验室内证实了秋季海面上出现的大量孢子正是养殖紫菜需用的壳孢子,从而结束了养殖紫菜靠大自然恩赐“种子”的历史,开始了科学种植紫菜的新纪元。“壳孢子”(COHCHOSPORE)一词,就是由曾呈奎定名,得到了国际藻类学界的普遍承认并一直沿用下来。

曾呈奎(1909-2005)福建厦门人,17岁,在福建漳州上学时,就看到当地农民经常到海边挖海藻充饥,心灵受到极大触动,便决心研究农业科学。他便选择了与农业有关的专业——厦门大学植物系。在修藻类学科时,曾呈奎对低等藻类植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看到人们在海边采集海藻,培养紫菜,便萌生了把经济海藻变成向陆地上种庄稼一样在海洋里种植以取得丰收的想法。

从此,以学到的知识和科学技术来增产增收,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曾呈奎并立志,为自己取号为“泽农”,以明心志,激励自己。1931年厦门大学毕业后,边工作,边学习,深入研究海藻的经济价值和应用等。曾呈奎于1940年以优异成绩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的全额奖学金,又经过三年苦读,获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又获得拉克哈姆博士后奖学金。

曾呈奎1943年进入当时世界上已名气很大的海洋科研机构——美国加州大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一边工作,一边从事科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是成立于1950年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后历经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等历史时期。经过60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从事海洋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的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重点培养基地,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中唯一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今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几代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们艰辛努力的结果。

已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曾呈奎教授就是其中的创建者和领导者。曾呈奎先生去世后,2009年又被社会各界推选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十大海洋人物“海洋成就奖”,并以曾呈奎资深院士命名的海洋科技奖于今年首次颁奖,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所60周年再添一大盛事。

曾呈奎(1909-2005)福建厦门人,17岁,在福建漳州上学时,就看到当地农民经常到海边挖海藻充饥,心灵受到极大触动,便决心研究农业科学。他便选择了与农业有关的专业——厦门大学植物系。在修藻类学科时,曾呈奎对低等藻类植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看到人们在海边采集海藻,培养紫菜,便萌生了把经济海藻变成向陆地上种庄稼一样在海洋里种植以取得丰收的想法。

从此,以学到的知识和科学技术来增产增收,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曾呈奎并立志,为自己取号为“泽农”,以明心志,激励自己。

1931年厦门大学毕业后,边工作,边学习,深入研究海藻的经济价值和应用等。曾呈奎于1940年以优异成绩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的全额奖学金,又经过三年苦读,获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又获得拉克哈姆博士后奖学金。曾呈奎1943年进入当时世界上已名气很大的海洋科研机构——美国加州大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一边工作,一边从事科学研究。

在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曾呈奎首先参与了琼胶原料的生产,还有原材料加工成琼胶的工艺流程,琼胶在当时被美国作为战略物资。曾呈奎到美国沿海地区调查海藻资源,到琼胶工厂去考察生产技术,研究改进方法,提高琼胶的产量和质量。

当时美国生产琼胶的主要原料是大石花菜,曾呈奎对大石花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了使大石花菜高产,他选择了一个有利于大石花菜生长的海湾,潜水近10米深的海底布置了实验。定期潜水到海底观察和测量大石花菜的生长速度和水温变化,采养殖水样到岸上分析它的营养盐含量的变化。

除了海上实验外,他还在室内培养大石花菜,进行光合作用的研究,并取得了成功。曾呈奎还对褐藻胶,卡拉胶的资源和加工方法也进行了调查研究,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和资料,为后来回到祖国派上了用场。

曾呈奎在美国的几年,由于刻苦的学习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海洋学界已小有名气,当时美国出版的化工大百科全书中“琼胶”和“褐藻胶”两词条都是请他撰写的,后来的大英百科全书的“琼胶”一词也是由他撰写完成的。

1946年曾呈奎博士由于出色的才华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当时美国密执安大学,华盛顿大学等多所著名大学都希望他能去工作。为了报效祖国,实现“泽农”,“沧海桑田”的志愿。37岁的曾呈奎怀着振兴民族的强烈愿望,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复校不久的山东大学,并担任了山东大学植物系主任、教授,同时还兼任了山大海洋所副所长和水产系代主任。

1949年,曾呈奎应邀赴北京出席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联合会筹备会议,曾呈奎先生和童第周先生联名写信给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建议在青岛成立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接受了建议,委托童第周、曾呈奎和张玺共同筹建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

全国解放初期,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就对曾呈奎先生所从事的海洋生物的科研工作和科研方向,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的重视。1956年,47岁的曾呈奎先生作为科学家中的佼佼者,出席了全国第一次科学发展规划会议,并担任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气象海洋学科组副组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海洋专业学科组副组长(专家级),参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海洋科学规划的制定工作,受到了******、***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会见,并合影留念。

在照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他著名科学家的身影,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全面、系统的科学规划。当1960年,全国海洋普查结束后,由曾呈奎先生发起,与多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建议,成立主管国家海洋国土和海洋资源的政府机构——国家海洋局。

曾呈奎先生从事海藻生物学研究近80年,在藻类的分类、形态研究上发现了上百个新种,两个新属,一个新科,并具体主持和领导了《中国海藻志》和《中国海洋志》的编写,成为世界上最有权威的藻类科学家之一。世界水产养殖学会评价说:“曾呈奎既是中国藻类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又是美国藻类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有关后者的事实已发表于1948年美国藻类学通讯的新公告栏目”。

对于他对海藻学方面的贡献,1986年曾呈奎先生被当选为国际藻类学会***。

在他近80年的海洋生涯中,处处体现了他自主创新,为民造福,为国增光的精神。经过由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开创了海带、紫菜等人工栽培方面的一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带、紫菜生产国,创造了世界水产养殖业的奇迹,从而震惊了世界藻类学界和水产养殖学界,他的科研成果变成了老百姓的盘中餐,为人民造福。

他被世界海洋科学界誉为“中国的海带之父”。正是由曾呈奎先生引领了第一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兴起,从而,更好的推动了鱼、虾、贝等三次浪潮的崛起,有效改善了中国人民的食物质量和结构,让中国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海水养殖大国,同时中国也成为世界上唯一水产养殖量超过捕捞量的国家。

严谨的科研态度和独到的学术思想,在人才培养、做人和科研道德上,曾呈奎先生总是高标准、严要求,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培养,并语重心长的说:“21世纪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创新的世纪。”曾呈奎先生以战略科学家的思维,并根据海藻人工栽培成功的亲身经验,认定发展养殖业是增加海洋生物资源的唯一出路,明确主张“海洋水产生产必须走农牧化的道路”,并将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为“蓝色农业”的系统思想。

1998年,已89岁的中科院资深院士曾呈奎先生又以“走向21世纪的中国蓝色农业”为题,和管华诗院士等共同组织召开了第108届香山科学会议,进一步推动“蓝色农业”事业的科学发展。如今蓝色农业已逐步转化为蓝色经济,已形成山东省沿海蓝色经济带,并将蓝色经济推向了全国。

曾呈奎资深院士去世后, 正如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评价所说:“曾呈奎先生是我国海藻学奠基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一贯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为我国海藻学科和海洋水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严于律己,诲人不倦的高尚品格激励和影响了一批批的年轻后学,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每当节日来临,曾呈奎先生的学生们想给导师敬献一束鲜花,却找不到他的宿地。因为他把骨灰也撒进大海,当成“肥料”滋养黄渤海的鱼、虾、贝、藻去了,他将与大海同在。

不论认识他或不认识他的人们,为了深情追思和缅怀这位海洋生物科学家,“中国的海带之父”曾呈奎先生,人们通过网络为曾呈奎先生建起了四个不同规格的网上纪念馆,使纪念他的人们得以释怀。现在有很多人都是曾呈奎先生的“粉丝”,纵然是懦弱的时候也要学他为榜样——试着以深沉姿态,用有力的沉默去对抗外来的诽谤,不屈的信念支撑,体现了科学家正人君子风范的另一面。

如今,中国的海藻学研究和海藻产业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中美合作微藻经光和作用加工,将逐步转化为用于航空工业的新能源(生物柴油)替代品。大型褐藻海带等藻类,经科技工作者的不断探索攻关,和科技的延深加工生产出海洋纤维,已将海带应用于纺织工业,纺织出五彩斑斓的夏季时装,触手细腻光滑,介于丝绸和棉布之间,并有防辐射、阻燃、抗菌的功效。

为中国的海洋科学事业和蓝色农业,即:蓝色经济树起了一座又一座闪耀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