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年谱 傅青山与顾炎武——康熙年间的非暴力不合作二人组

2017-07-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0年9月,长篇历史小说<传奇傅青主>出版面世,文化界掀起了一股"傅山热".其实在这之前,傅山已通过电影走进了大众的视野,那就是徐克的<七剑>中手持莫问剑的为"无极派"的掌门傅青主,<七剑>改编自梁羽生在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其中虚构的傅青主正是以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医学家.思想家.书画家傅山为艺术原型的.说来也巧,最近偶然读到人文杂志<休闲读品·天下>中的一篇文章,其中也谈到了傅山的一些事迹,和其

2010年9月,长篇历史小说《传奇傅青主》出版面世,文化界掀起了一股“傅山热”。其实在这之前,傅山已通过电影走进了大众的视野,那就是徐克的《七剑》中手持莫问剑的为“无极派”的掌门傅青主,《七剑》改编自梁羽生在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其中虚构的傅青主正是以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医学家、思想家、书画家傅山为艺术原型的。

说来也巧,最近偶然读到人文杂志《休闲读品·天下》中的一篇文章,其中也谈到了傅山的一些事迹,和其他介绍傅山的书相比,我觉得该文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将傅山与同样身为名士的顾炎武放在一起写,展现他们的知音之情和人格魅力。闲话不说了,趁着这把“傅山热”,咱也凑个热闹,将《天下》的文字摘了一段,让大家先睹为快:

傅山(1606—1685),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医学家,今山西太原人,字青竹,后改为青主,梁羽生在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中,将傅青主描绘成为一位武艺高强的侠客、无极门掌门。明亡后,傅山出家当了道士,因为穿一身红衣,所以又称朱衣道人。

傅山年轻的时候是一位著名的“学生领袖”,领导了一场营救老师的学生运动。当时,傅山在山西按察使袁继咸办的学校里读书,深得袁的欣赏。袁继咸后来与阉党发生冲突,被抓到北京投进了监狱,傅山为之奔走千里,三次入京,组织起同学和山西的一班士人,进行游行抗议,到处诉冤,最终救出了袁继咸。

顾炎武与傅山第一次见面是在康熙二年(1663),这一年顾炎武51岁,傅山58岁,两人一见如故,除了在精神上有共同之处外,两人还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精通音韵之学,所作诗文,亦都伤世感怀。自此后,两人曾在山西、陕西各地多次见面,彼此之间多有诗词唱和,顾炎武数次谈到了他对傅山人品、学问的钦佩,他曾说:“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还把傅山比成秦末汉初的商山四皓。

在对待清王朝开设的“博学鸿儒科”上,顾、傅两人更是坚守住了自己的遗民立场。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正月,清王朝下令开设“博学鸿儒科”,这是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一种考试科目,始于宋高宗时期。康熙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特开此科,由中央和地方官员推荐民间有本事、有学问、有名气的人,通过特设的考试,到朝廷里来做官,主要是进入翰林院修《明史》。

最终,被推举的达上百人,顾炎武和傅山均在被推荐之列。“博学鸿儒科”一出,在民间知识界和思想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人拒绝,有人暗自高兴,有人最初虽然拒绝,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还是应诏。

推荐顾炎武的人是内阁学士叶方蔼,此人即是叶方恒的兄长,后幸得徐氏兄弟的劝阻,没有进入荐牍,对此顾炎武是深感庆幸的。即便如此,还是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传来了要请他去修《明史》的消息,顾炎武也是断然拒绝,他写信给叶方蔼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也!

”事实上,早在康熙十年夏,清王朝就曾有意诏顾炎武来修《明史》,当时的劝说者为徐乾学的老师、翰林院院士熊赐履,顾炎武当场亦是断然以死拒绝。

与顾炎武一样,傅山也是拒绝“博学鸿儒科”的,不过他没有顾炎武那样幸运,没有做大官的外甥从中斡旋,虽然一再称病不能前往,但拗不过地方官的多次请求,最终还是到了北京。到了北京后,傅山坚决拒绝参加考试。但既然来了,考不考试都没有关系的,清王朝“破例示恩”授予了他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

据说初授之时,康熙还觉得官职有点小,和傅山在文学界的地位不相称,于是下旨封了个“内阁中书”的官职,又念其年迈,可以不留在京城坐班,而是可以回去,由地方官照顾。

授官之后,就得到午门谢恩呀,这更是傅山不能接受的,他绝食七日,坚决不从,急坏了建议给他授官的官员,他在多次劝说无果的情况之下,强行把傅山驾到了午门之外。傅山看见午门,泪流满面,这时有人强迫他下跪,傅山由于身体虚弱,一下子仆倒在了地上,有人赶紧说:好了,好了,这就是谢恩了。

就这么敷衍了一通后,傅山得以被放归回老家。回乡之后,有人就他这次进京被授官之事挖苦他,傅山也不争辩,只是冷眼旁观。

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傅山去世,享年79岁。遗命不以“内阁中书”的身份而以“朱衣道人”入殓,葬于太原西山。第二年,康熙派人祭奠傅山之灵,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二十五年后,傅山入了太原三立祠,声名更隆。

客观来讲,傅山这种声望的得来,一方面是他自己有人望,另一方面也是和清王朝的怀柔政策分不开的。到了清末,张之洞巡抚山西,设立四征君祠,又把傅山请了进去。辛亥革命之后,出于发扬民族主义的需要,又在1917年和1918年这两年间,建立了傅公祠。至今在山西太原,还有多处傅山的纪念地,并且规模不小。

注:本文引文来自《休闲读品·天下》(第五辑)中的《遗民的终皈依——行走中的顾炎武》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