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和凌淑华的感情 徐志摩发妻痛恨林徽因 她骗了我丈夫的感情

2018-03-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徐志摩在伦敦初见林徽因,有一段时间频繁通信,据徐当时的太太张幼仪回忆说:"徐志摩隔几天就要去附近的一个理发店,名义是去理发,其实是去收看林徽因的来信."    林徽因父亲林长民旅欧时结识了比自己小21岁的徐志摩,两人立刻引为知己,成了忘年交.林还把自己年轻时的隐秘恋爱告诉徐,徐据此写成小说<一个不很重要的回想>.林和徐还分扮男女,一个扮有妇之夫,一个扮有夫之妇,互通情书.林死后,徐志摩公开了其中一封,并称这封情书"至少比他手订的中华民国大宪法有趣味有意义甚

    徐志摩在伦敦初见林徽因,有一段时间频繁通信,据徐当时的太太张幼仪回忆说:“徐志摩隔几天就要去附近的一个理发店,名义是去理发,其实是去收看林徽因的来信。”

    林徽因父亲林长民旅欧时结识了比自己小21岁的徐志摩,两人立刻引为知己,成了忘年交。林还把自己年轻时的隐秘恋爱告诉徐,徐据此写成小说《一个不很重要的回想》。林和徐还分扮男女,一个扮有妇之夫,一个扮有夫之妇,互通情书。林死后,徐志摩公开了其中一封,并称这封情书“至少比他手订的中华民国大宪法有趣味有意义甚至有价值得多”。

    徐志摩紧追林徽因时,妻子张幼仪正怀着身孕。一听说张怀孕,徐便说:“把孩子打掉。”张说:“我听说有人是因为打胎死掉的。”徐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徐志摩爱结交文学大腕,创造社讽刺他是热爱“拜祖宗”。徐曾反复写信请求与美国女作家曼殊斐儿见一面,终于得到许可,冒雨赶去,曼殊斐儿却因病不见客。最后总算见了一面,前后不到二十分钟。半年后,曼殊斐儿去世,徐特地跑到坟上去哭吊了一番。徐又去拜访文豪哈代,哈代拒绝给他题词,拒绝合影,茶也不给一杯。徐请求一点纪念品,哈代就从花园里随手摘给他几朵花。

    徐志摩擅长结交名人。徐24岁到英国留学,还只是个文学爱好者,念的还是政治经济学,但他结交的名人中,却包括了当时英国知识界最重量级的人物,其中有最当红的大作家、批评家、桂冠诗人、学术领袖……而当时知识界的领袖之一狄金森竟成了徐的保护人。

    1923年,新月社成立于北京,中途解散,1927年在上海重新开张。早期成员混杂,但核心成员是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潘光旦、陈西滢、饶孟侃等人。

    徐志摩为《新月》所写的发刊词开头引述了两句话,一是《圣经?创世记》中的“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二是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1931年,徐志摩到北大教书,同时编《新月》杂志。当时徐和罗尔纲都住在胡适家里,据罗回忆,徐志摩除了上课外,整天都待在屋里工作,“这个蜚声文坛的大诗人,竟与书呆子相类”。傅斯年等晚上常来胡家打麻将,徐志摩从来不参加,连旁观的时候都没有过。

    徐志摩和罗尔纲每天傍晚都去北海公园散步。有一次,路上有个老妇叫花子向徐乞讨,徐便详细问她是什么地方人,家中有无子女,因何流落到北京,态度恳切得跟亲人一样,然后把口袋里所有的钱都掏出来给了老妇人。

    有一次夜晚十一点多,徐志摩乘兴去看望梁实秋,见屋里还亮着灯光,他想吓梁实秋一跳,突然把门打开。但眼前的景象吓得他大叫一声,拔腿便跑。原来看到一对不认识的青年男女正赤裸着惊惶地从沙发上跃起。徐志摩又走到另一位单身朋友家,一看屋里黑黢黢,心想这家伙睡了,来吓他一下,便顺手把门框上的电灯开关打开,不觉又是一声大叫,原来床上睡的也是男女两个人。徐事后说:“以后我再也不敢在黑夜闯进人家去了。”

    1926年农历七月七日,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礼上,梁启超指着新郎大骂,很多人对这场婚事都抱有非议,梁实秋则大声支持老朋友:“结婚离婚都仅是当事男女双方之事,与第三者何干?”

    张幼仪的八弟张禹九,和徐志摩也是好朋友。1926年徐跟陆小曼结婚时,张禹九很高兴地参加了婚礼,为新郎新娘祝福。后来张去世的时候,遗嘱说:追悼会上不要放哀乐,请念几首徐志摩的诗就行。

    徐志摩要跟张幼仪离婚,张的哥哥张君劢感叹地说:“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

    徐志摩去世后,梁思成捡回来一片失事飞机上的残骸,一段烧焦了的木头,林徽因为了纪念徐,将它衬上黄绸子,挂在床头。也有人说是放在一个盒子里,摆在了客厅。

    徐志摩去世后,张幼仪回忆说,她跟徐在一起的时候,从没有说过“我爱你”之类的话,但是,“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是最爱他的”。张为此很恨林徽因,觉得林和徐相爱却又不嫁给他,欺骗了徐的感情。

    凌叔华、陈西滢是林徽因、徐志摩共同的朋友,徐曾把自己的日记和一些笔记存在凌那里。徐死后,林徽因为了得到徐过去的日记,跟凌叔华大闹了一场,最后通过胡适帮忙,才要了去。

    出生地:杭州祖籍:福州

    生卒年: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结核病)

    毕业学校:美国宾州大学美术学院

    称号: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主要成就:参与国徽、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及改造传统景泰蓝

    最佳好评: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金岳霖(1895—1984):湖南长沙人。哲学家、逻辑学家。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弟子中有冯友兰等。

    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大学者梁启超之子,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与妻子林徽因一起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丁玲(1904—1986):湖南临澧人,左翼作家。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

    张幼仪(1900—1988):祖父做过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是当时上海宝山县的巨富。

    陆小曼(1903—1965):江苏武进人,生于上海。曾师从刘海栗等绘画名家,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话剧。又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民国著名才女。

    凌淑华(1900—1990),广东番禺人,小说家、学者。燕京大学毕业,任教于武汉大学,有珞珈才女之称。

    陈西滢(1896—1970),江苏无锡人,原名陈源,笔名西滢,毕业于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参与创办《现代评论》,与女作家凌叔华结婚后,一起到武汉大学任教,1946年出任国民政府驻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任常驻代表。

    闻一多(1899—1946),湖北蕲水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民主战士。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杨振声(1890—1956),山东蓬莱人,教育家、作家,曾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

    张奚若(1889—1973),陕西大荔人,政治学家,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