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文学理论 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

2018-02-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最杰出.最系统.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南朝以前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的集大成代表作.<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据<梁书·刘勰传>记即"东莞莒人".刘勰(约465-521年),字彦和,大约生于南朝宋明帝泰始元年.晋"永嘉之乱"后,北方沦陷,北人南迁,刘勰的先祖便随大批南迁士人移居至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刘勰出身宦官世家,伯祖刘秀之曾是南朝宋司空,为"八公"之一,官位仅次于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最杰出、最系统、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南朝以前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的集大成代表作。《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据《梁书·刘勰传》记即“东莞莒人”。

刘勰(约465-521年),字彦和,大约生于南朝宋明帝泰始元年。晋“永嘉之乱”后,北方沦陷,北人南迁,刘勰的先祖便随大批南迁士人移居至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刘勰出身宦官世家,伯祖刘秀之曾是南朝宋司空,为“八公”之一,官位仅次于丞相。在刘勰出生前后,他的父亲刘尚开始步入仕途。至刘勰六岁左右,也就是宋明帝泰始七年(471年)前后,刘尚升越骑校尉。越骑校尉是汉代始设的八校尉之一,属领军将军,选中者须以才力超越而得。

如此说来,刘勰的家世在当时颇为显赫。但好景不长,宋后废帝元徽二年(474年),刘尚在保卫建康的战斗中战死。当时,刘勰仅九岁,这对刘家来说是灾难性的打击。《梁书·刘勰传》记:“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可见父亲的早逝对刘勰的一生产生了何等重要的影响。

但家庭的不幸变故并没有使刘勰意志消沉,从父亲去世到二十岁左右,刘勰一直都是在发愤读书中度过的。这个时期,中国历史进入南朝齐代,崇儒重佛之风甚盛。

永明四年(486年)前后,也就是在刘勰二十岁左右,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又因积劳成疾去世。刘勰为母亲守丧三年后,已过婚龄。约永明八年(490年),刘勰来到京师建康(今南京)名刹定林寺。《梁书·刘勰传》记:“(刘勰)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

今定林寺所藏,勰所定也。”刘勰与沙门僧祐相交甚深。僧祐俗姓俞,师法达。法达是定林寺开山祖师大禅师昙摩蜜多的高足弟子,“戒德精严,为法门栋梁”。年满具戒以后,僧祐又受业于律学名匠法颖,随侍尽心二十余年,成为佛家律学名僧。《梁书·刘勰传》记载:“然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

在定林寺的十几年间,刘勰协助僧祐整理佛经,厘定文献,造立经藏,撰制经录,“或专日遗餐,或通夜继烛;短力共尺波争驰,浅识与寸阴竞晷”,其中的艰辛自不待言,但十几年的佛门生活也让刘勰“博通经论”,有机会博览了儒家经典和历代文学作品,为他以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勰一生著述甚丰,可惜大都散失,流传至今的仅有《文心雕龙》、《新论》、《灭惑论》等。《文心雕龙》的问世,与刘勰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渊源。南北朝时,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归于沉寂,佛教广泛流行,并急剧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格局发生新的变化。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学面临严峻挑战。作为文人,只有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在文学作品中,这样一来文学理论批评就显得尤为必要。

文学理论批评是古人对文学创作的历史发展规律和艺术创作经验的总结,刘勰对此深有感悟,虽身在佛门,却心系汉儒,十几年书海生涯使他对南朝前中国文学的发展有充分认识。他认为,近世文章的发展由于离开圣人(孔子)越来越远,因此文章的体制逐渐败坏,以至有“文将不文”的危险。简而言之,那就是诗写得不像诗,赋写得不像赋。“论文”之必要,亟不可待。

从建武五年(498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刘勰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呕心沥血四个春秋,终于在而立之年编撰完成了中华文化史上光辉夺目的《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10卷50篇,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系统地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刘勰不仅充分吸收了前人的智慧,而且在文学理论问题上表现了极大的创新勇气和才能,全书用骈文形式表达致密繁富的论点,体大虑周,论析精微,宛转自如,意无不达,创造性地对文学创作中的各种问题,作了细致深入的探讨,发展并丰富了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不仅是南朝以前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的集大成的代表作,而且在整个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也是一部最杰出、最系统、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

我们今天说《文心雕龙》是一部旷世之作,但在此书完成之初并不被世人所认可。原因很简单,刘勰社会地位卑微,只是一无名小辈,又常年身居佛门。刘勰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想到了应该求助一个人――沈约。沈约历仕宋、齐、梁三朝,又身兼文坛领袖,对文坛新人奖掖有加、不吝提拔,深受到文人学子的敬重与爱戴。

《梁书·刘勰传》记:“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说的是,刘勰背着书稿,假装卖货郎,在沈约大门外等候。恰逢沈约上朝,刘勰趁他上车之际,拦住车头呈上书稿。沈约看了刘勰的书稿之后,认为此书“深得文理”,对他大加赞赏,并将书稿放置在案上,经常翻阅。这样一来,《文心雕龙》便不胫而走,誉满江南。

天监三年(504年),39岁的刘勰“起家奉朝请”,进入仕途。这年正月,梁武帝之弟,扬州刺史、临川王萧宏进号中军将军,开府置佐,网罗幕僚,刘勰有幸成为他的记室。记室,是专掌文翰的,相当于今天的秘书,职务颇为重要。正因如此,记室的选择相当严格的。

天监四年(505)十月,梁武帝大举攻魏,刘勰转为车骑将军夏侯详的仓曹参军,也即军事参谋。夏侯详乃齐朝勋贵,德高望重,车骑将军之位亦高于中军将军,对刘勰而言,可以算是职务升迁了。

天监六年(507)六月,夏侯详被征为侍中、右光禄大夫,刘勰亦卸去仓曹参军之职,出任太末(今浙江龙游)县令。《梁书·刘勰传》记刘勰治理太末“政有清绩。”

天监十年(511)正月,刘勰被任命为梁南康王萧绩的记室,兼太子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执掌奏章。萧统,是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绩,乃梁武帝第四子。两个皇子自幼聪颖,深受梁武帝喜爱。尤其是东宫之主、昭明太子萧统,乃梁武帝不惑之年所得,倍受宠爱。

梁武帝登基不久,便把不到两岁的萧统立为皇太子。萧统生而聪慧,尤其喜欢富有才华的文人。《梁书·刘勰传》记:“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刘勰作为一代文学巨匠,自然深受昭明太子敬重。

天监十八年(519年),五十二岁的刘勰升迁步兵校尉,仍兼东宫通事舍人。步兵校尉职掌东宫警卫,位列六品,这是刘勰会仕途最为荣耀和辉煌的时期。

天监十八年(519)四月,梁武帝在无碍殿亲受佛戒,法名冠达,从而掀起崇佛的高潮。刘勰作为梁武帝的重臣,自然脱不了应尽之责,很快便接到诏令:解除步兵校尉之职,与慧震和尚一起,回定林寺编纂经藏。

在经历了如此多变的世态之后,刘勰好像有一种终于看透世事的大彻大悟。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完成佛经整理任务后的刘勰上表“启求出家”,被批准后取名“慧地”。他穿上缁衣,用火烧掉两鬓华发,从此皈依佛门。普通二年(521),五十六岁的刘勰在出家不到一年后辞别人世。

刘勰出家的定林寺,指的都是南京钟山定林寺。在现日照市莒县县城西浮来山也有一做定林寺。相传这座寺庙最初是高僧竺法汰于晋太元年间所建。后来刘勰出家后从建康潜归故里,居于该寺。由于他在南京钟山定林留居多年,情缘深厚,因此返回原籍后,他便将该寺改名为定林,藉以抒发自己对南定林的深切怀念之情。

刘勰离开我们已一千多年了,但这位与亚里士多德齐名的文学泰斗所栽种的“文学理论之树”,却犹如定林寺中的千年古银杏一样,叶茂常新。

20世纪初叶,由刘师培、黄侃等大师发起的现代科学的“龙学”研究,至70年代进入高峰,先后发表了1500多篇论文和100多部专著,举办了5次国内学术研究会和3次国际学术研究会,创办了《文心雕龙研究》学刊。《文心雕龙》还被日本、韩国、美国、意大利、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学者翻译和研究,已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