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食的症状是什么? 揭示伤食的种种特点

2018-11-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病证名 概念 (节假日现代病)因饮食不当损伤脾胃所致病证.见<丹溪心法·伤食>.一名"食伤".治疗伤食须辨虚实.若停滞中焦或胀或痛,为实证,

病证名

概念

(节假日现代病)因饮食不当损伤脾胃所致病证。见《丹溪心法·伤食》。一名“食伤”。治疗伤食须辨虚实。若停滞中焦或胀或痛,为实证,当先去其食,大和中饮主之。若食停上焦,宜用吐法;若食停下焦,痛极兼胀者,须下而去之,宜神佑丸或备急丸。《景岳全书·杂证谟》老人虚人易于伤食,治宜权衡虚实,消补兼施。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宿滞、五味过伤等,详见各条。

症状

伤食呕吐,症见呕吐酸臭,不思进食,口气臭秽,打酸臭嗝,脘腹胀满或疼痛不适,吐后自觉胃部舒适,夜卧不安,大便干燥,或泻下酸臭,舌苔厚腻,脉滑。治以消食导滞,和胃降逆。方选保和丸加减,药用焦山楂、炒神曲、炒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连翘、槟榔、枳实、甘草。水煎,日1剂,分3次服。若面赤唇红,舌红苔黄者,加黄连、竹茹;体质壮实,大便干燥,呕吐频繁,加大黄、厚朴。

伤食又名食积、宿食病。《丹溪心法·伤食》:“伤食,恶食者,胸中有物,宜导痰补脾……。”伤食是因饮食不慎,进食过饱,或因脾胃不健,感受风寒,再加饮食失调,使食积胃肠,运化不及所致。以恶心厌食,嗳腐吐馊,脘腹胀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胃肠积滞性疾病。

中医疗法

吃肉太多:引起食欲不振,腹部胀痛,呃逆想吐。可用山楂肉90克,炒焦后研成细末,每次15克,用温开水送服,每日两次。吃牛肉引发不适,可用干稻草一把,煎成浓汤趁热饮服。食狗肉、羊肉太多引起不适,可用山楂14颗、杏仁24粒煎成浓汤服用。

吃面食过多:导致厌食,腹部胀痛,可以服用神曲30克、炒萝卜籽10克、麦芽10克,水煎服,一天一次,分三次服完。

吃谷类太多:引起食欲减退,可取米饭锅巴(小米、粳米、糯米均可)适量,烧焦研末,用温开水送服,每次5克,日服三次。还可用炒麦芽30克水煎服,或用白萝卜捣烂取汁服用。吃元宵太多:可用炒麦芽30克,水煎服。

吃鸡蛋太多:可用神曲30克泡水喝,或用醋一汤匙兑米汤喝。

吃生冷瓜果多:可用丁香1.5克、神曲15克,泡水代茶饮。

吃鱼太多:引发不适,可用红曲15克,水煎服。

饮酒过多:可用白萝卜500克,洗净捣烂取汁,然后在白萝卜汁中加适量的白糖和醋服之。

脾虚伤食平素中气不足,纳则不易消,若不知节制,则伤食而三脘痞结不舒,食而无味,厌食呕恶,肢体困倦,气短眩晕或腹痛腹泻,六脉微弱或滑,舌淡苔薄腻。治以健脾消食,药用六君子汤、加味保和丸加减:党参、白术、云苓、陈皮、木香、神曲、莱菔子、半夏、麦芽、砂仁。如中气素寒,加炮姜、肉桂;湿气过重加苡仁、佩兰;三脘作痛,加鸡内金、山楂;腹痛腹泻加葛根、泽泻、元胡。

食停伤胃食为有形、有质之物,若食无定时且过量,停留不消,则易伤胃。可见腹胀腹痛、呕恶嘈杂、大便秘结、不思饮食,腹痛拒按,倦怠乏力或烦躁不安。脉弦滑,舌苔薄腻或黄厚腻。治以消食导滞,药用枳实导滞丸、平胃散、保和丸加减。药用枳实、大黄、槟榔、鸡内金、莱菔子、神曲、山楂、青皮、大腹皮、郁金、当归、三棱、莪术。&lt;br&gt;&lt;br&gt;

外感伤食节日不慎感受外邪,加之饥饱不均,或荤多素少,或贪杯无度,脾胃受伤。证见身痛恶寒、头痛鼻塞,嗳腐频作、腹满不食、大便不畅、胸中滞塞。此须消食祛邪,内外兼治。方用小柴胡汤、桑菊饮、香砂养胃汤、保和丸加减。药用柴胡、桑叶、牛蒡子、防风、菊花、砂仁、半夏、连翘、当归、枳实、鸡内金、豆豉、神曲、细辛。&lt;br&gt;&lt;br&gt;

伤食一证,虽属实,也不可妄投利下之药,应顺气、消食;伤食虚证,脾虚为本,食积为标,只能补中有消,不可只消无补,犯“虚虚之戒”。消食应先顺畅气机,常用青陈皮、厚朴、槟榔;消食求腐熟,常用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补虚宜平补,常用太子参、云苓、山药、白术、苡仁、扁豆、党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