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羽体 张伯驹的“鸟羽体”书法

2017-12-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看过电视剧<大收藏家张伯驹>的人们,对这位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大收藏家保护.收藏.捐献祖国书画国宝的事迹钦佩敬仰.他不仅是收藏家,也是我们近代艺术史上全才的大艺术家.记得画家刘海粟先生忆及张伯驹时讲了一段话,他说:"丛碧词兄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了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姐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剧老名士,艺苑真学人."笔者曾对其鉴藏.诗词.戏曲作过简介,本文试谈谈他的书法艺术.看过他的书法的人们,多以为其书法独具特色

看过电视剧《大收藏家张伯驹》的人们,对这位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大收藏家保护、收藏、捐献祖国书画国宝的事迹钦佩敬仰。他不仅是收藏家,也是我们近代艺术史上全才的大艺术家。记得画家刘海粟先生忆及张伯驹时讲了一段话,他说:“丛碧词兄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了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姐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剧老名士,艺苑真学人。”笔者曾对其鉴藏、诗词、戏曲作过简介,本文试谈谈他的书法艺术。看过他的书法的人们,多以为其书法独具特色,可以说无第二人相似。刘海粟先生誉之为“鸟羽体”。


  为弄清楚他的书法为什么称“鸟羽体”,先看一段他本人对自己书法的评价。他在所收藏的“宋蔡忠惠君谟自书诗册”一件珍品的题跋中说:“余习书四十岁前学右军十七帖,四十岁后学钟太傅楷书,殊呆滞乏韵,观此册始知忠惠为师右军而化之,余乃师古而不化者也。

遂日摩挲玩味,盖取其貌必先取其神,不求其似便有似处,取其貌不取其神,求其似而终不能似。余近日书法稍有进益,乃得力于忠惠此册。”从张伯驹先生自评其书法中可看出,他的晚年书法定型主要是蔡忠惠。愚见又以为,他这样大收藏家所藏历代名家国宝级珍品,可以说最齐全了。他那超人的天赋和悟性,在欣赏诸多名家真迹时,会潜移默化,影响他的书法艺术。这些因素是形成他的“鸟羽体”的主要原因。


  至于“鸟羽体”的特点是什么,我要先从天津一位画界耆宿陆辛农老先生说起。陆辛农工花鸟,而且精于生物研究,曾发起组织过“生物研究会”,编写过《植物名汇》。忆四十年前我曾陪同姜毅然先生去陆老家请教花鸟写生时,陆老谈到画鸟,对鸟羽作过科学精辟的解说。他说鸟羽的构造有飞行使用的翎毛和保温的软毛及细毛,翎毛的羽管(羽毛中间的管状物)一端是中空半透明的,下端是翮翎的主干,鸟羽的长毛是黏结在一起的很难撕开。

每一根长毛的下部都有许多长圆形的细胞,愈下愈少,中间宽阔处,外部有透明的皮,外皮的一边有一排细线,另一边也有一条细线,两边细线有时钩连一起,鸟类飞行能力就靠羽毛交锁成一片。这就是翎毛的特点。鸟的腹部下的细毛就不同此,而是隔离很远便于贮藏空气,为使飞行时减少阻力。当然陆老这段对鸟羽分析是从生物学角度讲的。他接着说,画鸟最好也要明白这些,会对鸟的造型有帮助的。


  我们现在回到张伯驹书法的鸟羽体。当然这是对其书法艺术的形象比喻,比喻只是以物喻其姿、态、势、形,而非等同。如《书谱》中言钟、张、二王的书法时以奔雷坠石、鸿飞兽骇、鸾舞蛇惊、绝岸颓峰,喻其书法之奇、姿、态、势。我们欣赏张伯驹先生的“鸟羽体”书法,也应从鸟羽特点的比喻,欣赏其书法之奇、姿、态、势。

试看所附的一件张伯驹的书法作品“燕、语”两字的钩连、扭结,可联想到鸟羽的翎毛,其粗笔颇近似鸟羽的翎管,其他如四点连处,似与鸟之细毛软毛近似,其他笔画也多与鸟羽近似。当然,我这样简谈不过是对于人们问及“鸟羽体”的简单解答,未免有些穿凿,我是自知的。这是没办法的笨法。

大家还是要从张伯驹的书法特点,追溯蔡忠惠的书法特点和鸟羽比喻的“神”中欣赏。最应注意的一点,就是张伯驹书法艺术的独特成就,源自他的人品、学识、修养。这是他的书法“神”中之“神”,非只“鸟羽”之貌,也是旁人不易模仿的奥秘。

========

这两副行草书七言对联是收藏大家张伯驹82岁高龄时书写的,书法字迹清古,袅娜多姿、飘逸洒脱、自成一家。这类书法是其晚年风格的主要表现,也是先生书法日臻精妙的重要阶段。刘海粟曾这样评价张伯驹这类书法:运笔如春蚕吐丝,笔笔中锋,夺人视线,温婉持重,飘逸酣畅,兼而有之,无浮躁藻饰之气。目前书坛无人继之。学者刘叶秋则说张伯驹的书法:书兼行草,圆劲挺秀,卓然大家风范。

张伯驹(1898-1982),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家、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以往人们从一些撰写纪念先生的文章、书籍以及电视剧中对张先生了解较多的是:先生出生于官宦世家,与溥侗、袁克文、张学良并称为民国四公子;先生曾将自己蓄藏三十年的法书名画陆续捐献给国家。然而,对于张伯驹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成就,知之者却甚少。


【射虎斩蛟三害尽,房谋杜断两心同】


张伯驹自幼天性聪慧,七岁入私塾,九岁能写诗,享有神童之誉。扎实的文学功底,造就了先生多才多艺的文化底蕴。有关张伯驹的书法,二十世纪60年代张先生在《宋蔡忠惠君谟白书诗册》中云:余习书,四十岁前学右军十七帖,四十岁后学钟太傅楷书,殊呆滞乏韵。观此册始知忠惠为师右军而化之,余乃师古而不化者也。遂日摩挲玩味,盖取其貌必先取其神,不求其似而便有似处;取其貌不取其神,求其似而终不能似。余近日书法稍有进益,乃得力于忠惠此册。假使两百年后有鉴定家视余五十岁以前之书,必谓为劣迹矣。从先生这段自评书法的文字中我们可知,先生早年书法学习王羲之、钟繇,晚年书法的定型则主要得益于蔡忠惠。张伯驹师承蔡襄,常临蔡氏自书诗册帖,可见他在书法师承选择及审美上的独具慧眼。除此之外,先生家中所收藏的历代法书珍品,可以说是非常齐全的,先生整日浸染其中,且能直接临习自藏的名家大师原作,这也是他与生活在同时代的其他书法家很难做到的,加上先生过人的天赋和悟性,自会潜移默化,影响他的书法艺术。


张伯驹的书法线条笔画似乎有一种飘逸的动感,如羽飞燕舞,清妍秀美,人们称之为鸟羽体。看过先生书法的人们,多以为其书法姿态优美,独具风貌,是个很有鲜明个性的书家。我们在欣赏张伯驹的鸟羽体书法时,要从先生的书法特点,追溯蔡忠惠的书法特点和鸟羽比喻的神中欣赏。而最应注意的一点,就是张伯驹书法艺术的独特成就,源自先生的人品、学识、修养。这是他的书法神中之神,非只鸟羽之貌,也是旁人不易模仿的奥秘。



【莺歌燕语皆朋友,石铄金坚到子孙】


张伯驹的鸟羽体书法,其表现更多的是一种深厚古典学识与浅淡出尘的士人风神,这便如同他在收藏上的慧眼识珠一般。刘熙载有云:一代之书,莫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张伯驹于书事之外,精擅词理,并有专集付梓,这两副对联可能是先生和友人的唱和之作。因其创作时是在一种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才使我们看到的这些书法作品格外的赏心悦目。从先生所书的这两副对联看来,张伯驹作字喜抢锋入纸以增气势,字虽不大,亦同样使人感受到力实腕沉之貌。致于使转的灵动自如,则是通过笔势的映带,自然而然地传承出现的轻重、欹侧来反映的,这些非是当下大谈创作的书法作者们所能达到的。其结体中大量留白与空灵的气格,可谓是张伯驹先生书法的招牌。这些留白之处,乍一看,几近脱节,然细思量,却是趣味无穷。


书法本是一种造型艺术,张伯驹在当时保守的审美环境中,能将所书之对联写成此等模样,无疑为时下书家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途径。当然,行书不是简单的书法结体的变形。这几副对联中许多欹式结体的运用,让人对张伯驹萌生了更多的敬佩之意。这些欹中寓正式结体字例的运用,反映了张伯驹不仅是位有思想的收藏家,同时更向世人证明了他也是一位深具创新理念的书法家。他尊古,却未陷入对古人的亦步亦趋之中去;他创新,但绝不做些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式的冒进。纵观他的书法作品,我们不禁感慨:在二十世纪上中叶,行书还有像张先生般地写成这样,用晋韵唐风、法度端严、飘逸婉转之类的词汇来形容这些书法作品,应显得有些多余与空洞。因为,通过这些作品,证实了古人所谓的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书无意于佳乃佳的书法创作圭皋。先生的这几副作品,无疑深具此境。


   总之,张伯驹的鸟羽体书法,善于打破古人流美婉转的书风体式。从这些作品观之,他并未运用古人书风的惯用连笔,而是字字独立,但这并未妨碍作品的韵致通达。无论从气格还是从韵致上看,都足以动人。与其同时代的几位书法大家相比较,沈尹默泥古,潘伯鹰师古,白蕉尚古,而张伯驹则是破古的。一个破字,为张伯驹能够屹立于二十世纪书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经过岁月的洗礼,相信张伯驹独具风格的鸟羽体书法将更为世人所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