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素陈丹青 张伯驹潘素艺术品鉴

2018-09-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伯驹和潘素先生是近现代特殊文化语境下浸润的一代文化名流,其收藏中国古代书画的成就,被启功先生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张伯驹先生更是为了抢救国宝,不惜变卖家产.身陷囹圄.可谓历尽艰辛而初心不改,书写了近现代书画鉴藏史上的一段传奇.潘素陈丹青 张伯驹潘素艺术品鉴在书画鉴藏领域,张伯驹先生眼光卓绝,魄力宏大.仅从其自撰的<丛碧书画录>可知,在1960年以前,他所收藏的古代书画作品便有一百一十七件,虽然数量并不庞大,但却涵盖了中国的历代书画史.其中唐代及以前的书画珍品六件,宋

张伯驹和潘素先生是近现代特殊文化语境下浸润的一代文化名流,其收藏中国古代书画的成就,被启功先生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张伯驹先生更是为了抢救国宝,不惜变卖家产、身陷囹圄。可谓历尽艰辛而初心不改,书写了近现代书画鉴藏史上的一段传奇。

潘素陈丹青 张伯驹潘素艺术品鉴

在书画鉴藏领域,张伯驹先生眼光卓绝,魄力宏大。仅从其自撰的《丛碧书画录》可知,在1960年以前,他所收藏的古代书画作品便有一百一十七件,虽然数量并不庞大,但却涵盖了中国的历代书画史。

其中唐代及以前的书画珍品六件,宋代书画十三件,元代书画十一件,明代书画四十件,清代书画四十七件。其中,如晋代陆机《平复帖》、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唐代杜牧《张好好诗》、李白《上阳台帖》、宋代范仲淹《道服赞》、宋徽宗《雪江归棹图》等,堪称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煊赫巨迹。

潘素陈丹青 张伯驹潘素艺术品鉴

▲青年张伯驹在丛碧山房寓所留影

张伯驹先生为一代名士 ,同时又是杰出的诗词大家。刘海粟先生说:“丛碧兄是当代文学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了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姐妹艺术,相互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潘素陈丹青 张伯驹潘素艺术品鉴

张伯驹天分极高,好诗词能过目成诵。写诗作对,出口成章,不劳推敲。他曾应赵朴初老人之托,为鉴真和尚塑像返国作联,提笔即成“鉴寐永思成本草,真如普渡到扶桑。”周汝昌先生评说:“如以词人之词而论,李后主为首,张先生为殿,恐怕以后不易再产生这种真正的词人了。”其所著《丛碧联语》、《金章宗词序》等重要诗词手稿也将在展览中首次面世。

▲张伯驹演出《别母乱箭》剧照

在书法上,晚年的张伯驹自创独具特色的书体,被刘海粟称为“鸟羽体”。但知之者甚少,而对于自己的书法学习历程,张伯驹在评论《宋蔡忠惠君谟白书诗册》时说:“余习书,四十岁前学右军十七帖,四十岁后学钟太傅楷书,殊呆滞乏韵。

观此册始知忠惠为师右军而化之,余乃师古而不化者也。遂日摩挲玩味,盖取其貌必先取其神,不求其似而便有似处;取其貌不取其神,求其似而终不能似。余近日书法稍有进益,乃得力于忠惠此册。假使两百年后有鉴定家视余五十岁以前之书,必谓为劣迹矣。”

▲1952年张伯驹在燕京大学贝公楼大礼堂演出《阳平关》,饰黄忠

张伯驹的书法线条笔画,有一种飘逸的动感,如羽飞燕舞,清妍秀美。但也有人评价说,只觉得其线条曲曲弯弯,真如古人所谓“春蚓秋蛇”一般。但观“静从贝叶参空谛,宜对梅花守岁寒”七字联,不止意境高妙,而且字态墨趣,顾盼生姿,充溢着静谧、活泼、自在流行之美感与道心,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气象。

再如为张晓鹰题额之“逢雁楼”,结体奇古,率意自然而有法度。张伯驹书法艺术的独特成就,源自的人品、学识、修养,表现更多的是一种深厚古典学识,与浅淡出尘的士人风神,这便如同他在收藏上的慧眼识珠一般。

刘海粟曾这样评价张伯驹这类书法:“运笔如春蚕吐丝,笔笔中锋,夺人视线,温婉持重,飘逸酣畅,兼而有之,无浮躁藻饰之气。目前书坛无人继之。”学者刘叶秋则说张伯驹的书法:“书兼行草,圆劲挺秀,卓然大家风范。”

▲晚年的张伯驹

潘素艺术成就

潘素于二十一岁正式拜师学画。老画家朱德盏是她的启蒙老师。潘素擅大、小青绿、没骨和金碧等各种工笔重彩山水画.她在继承唐代绘画真谛的基础上,博采古代众家之长,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她的画意境清朗、深邃,感情丰富、饱满。

▲青年时期潘素摄于上海

她的作品无论是神韵气势、构图章法,还是对各个局部隐显、藏露、虚实、强弱关系的处理都呈现一种整体的美感,具有于雄浑之中见清秀、于富丽之中见典稚的特色。《万里江山》中,那起伏有序的峰峦,错落有致的林木、疏密有别的云霭、完整地构成了气势壮美的境界。

据她自己讲,青绿山水画始于顾恺之,因为江南山水是青绿的,所以开始就采用青绿画法。潘素的金碧青绿则常以色相中最明亮的黄色为底衬,往往以象征信仰和力最的蓝色为天,以象征生机、昌盛的青绿为主体,再以金箔勾线,显得雍容典雅,浑厚华滋。

▲晚年潘素于钓鱼台国宾馆作画

1983年,潘素为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临幕完成了中国传世最古的一幅山水画—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在一面大幅绢帛上出现了春日的青山碧水,树石屋宇,游骑画舫,以及漫步的雅士和淑女,临攀得维妙维肖,完全保持了原作的神韵和风采,显示出画家在艺术上日益精湛的造诣。

潘素在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中,继承了唐代绘画瑰丽璀璨的时代特色和宋代绘画趣谐情真的特点,并溶进自己对自然美的种种体验,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潘素的创作是以临攀古画为基础的,但她一向认为不可“拘泥于古”,不仅要有对民族传统的学习和研究,还要和现实紧密结合。这是潘素取得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

潘素不仅遍观真迹国宝,还饱览山水,踪遍名山夫川。解放前,她曾追随张伯驹到过黄山、峨嵋、莫干、天台、太白、华山、衡山、泰山、桂林等地,饱游袄看,大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真切感受。一九五六年,又参加了全国美协 组织去桂林、盼山、蓬莱、八达岭等地写生活动。

她在写生的基础上。先后创作了《漓江春晴》《黄山群峰》、《响关蒲雪》、《翠嶂春晴》、《春到长城》等各有特色的作品。在她的笔下,有江南景色的垂杨斜柳和潺潺流水;也有北国风光的冰川雪野和挺拔青松;有高山峻岭的非月气势;也有葱笼林木的瑰丽多姿。

她出生于南方,生活在北方,由于她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深切理解,所以反映出了自然风景中的内在精神及各种不同的特点。潘素经过长期实践和探索,在具体绘法上也较古人有所不同。如古人往往先勾线后填颜色,而她则先填颜色后勾线。

她自己总结出:“画青绿山水先以淡褚石或淡草绿打底,再一层一层地敷石绿或石青,须浓淡得宜,过浓则宜匠气,不干净,过淡则不厚重。然后勾勒用深草绿或花青。要用硬笔直下,取其劲拔。点苔用草绿、或用墨,然后再加石绿。金碧青绿画成后,于线上勾金,宜细。没骨青绿则不勾线,可以本色稍加皴擦,小青绿则以墨笔画成后以淡石绿敷色。”由于她不拘泥于古,所以,在皴、擦、点、染等技法上都有自己的见地。

在历经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里,潘素的妙笔丹青曾得到过无数方家的肯定和赞赏。“神韵高古,直逼唐人,谓为杨异可也,非五代以后所能望其项背。”这是张大千于1981年对潘素的《云峰春江》一作所作的题词。大千将她比为盛唐时期深得张僧既真传的著名山水画家杨异,可谓备极赞誉。

她所作的 《雪山图》,曾得到沈尹默的高度评价,誉之为具有“吴生笔”和“滴仙才”,令人读之忘归。美术史家和评论家常任侠教授则著文称潘素的作品:功力既深,培基复厚,远绍祖国唐宋传统,下与明清名家并驰。宋振庭则称之为:“采撷传统精华,加以自己的长期实践、探索,自成一家画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四老聚首北京留影

▲张伯驹潘素夫妇在长春参观果园后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