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海为什么被杀 晚清权监安德海被杀之谜!李鸿章为何拍案叫绝?

2018-12-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同治八年(1869)八月初六的一个晚上,一名犯人被济南历城知县提到巡抚衙门,验明正身后,又被几个亲兵架着来到西门外刑场.随着号筒声响起,刽子手大刀一挥,一颗人头咕噜噜滚落在地.人头落地时,仍睁着眼睛,张大嘴巴,似乎不相信这是真的.安德海为什么被杀 晚清权监安德海被杀之谜!李鸿章为何拍案叫绝?被砍头的,是个男人,不,严格来说是个不完整的男人,因为身上少了个物件.对于这类人,历史书上有各种称呼,诸如寺人.阉人.阉宦.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太监.内监等.始于,终于,绵延几千年,可谓中国特色.安

同治八年(1869)八月初六的一个晚上,一名犯人被济南历城知县提到巡抚衙门,验明正身后,又被几个亲兵架着来到西门外刑场。随着号筒声响起,刽子手大刀一挥,一颗人头咕噜噜滚落在地。人头落地时,仍睁着眼睛,张大嘴巴,似乎不相信这是真的。

安德海为什么被杀 晚清权监安德海被杀之谜!李鸿章为何拍案叫绝?

被砍头的,是个男人,不,严格来说是个不完整的男人,因为身上少了个物件。对于这类人,历史书上有各种称呼,诸如寺人、阉人、阉宦、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太监、内监等。始于,终于,绵延几千年,可谓中国特色。

安德海为什么被杀 晚清权监安德海被杀之谜!李鸿章为何拍案叫绝?

今天的主人公,是身边的当红太监(通常称之为“权监”),名叫,是直隶南皮(今河南南皮县)人。史料显示,他于元年(1851)自阉后入宫做太监,年仅十岁(这个年龄敢自阉?存疑),人送外号“小安子”。没想到,他运气好得惊人,入宫不久即成为咸丰皇帝的御前太监。更让他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命运将很快与一个女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她,就是叶赫那拉氏,当时的“兰贵人”,后来的。

安德海为什么被杀 晚清权监安德海被杀之谜!李鸿章为何拍案叫绝?

慈禧于1852年入宫,为获得咸丰宠幸,便着意拉拢安德海。很快,慈禧就俘获了咸丰的心,备受宠爱,甚至搞得咸丰不想上朝。为此,皇后(后来的)很生气,曾派小太监到慈禧宫外,在两人就寝时高声诵念圣祖圣训。正所谓:屋内春光无限,屋外圣训不断。

可惜,慈禧很快生出了皇子载淳,地位更是扶摇直上。安德海巴结讨好,几乎有求必应,主动传递咸丰信息。在那场惊天动地的宫廷政变()中,他奔波于北京、热河之间,冒死向“”奕䜣汇报军情。政变后,他连升两级,成为四品太监,当时只有二十岁。

太监一旦受宠,往往会把那原本生理上的欲望转嫁到权力方面,得势后便飞扬跋扈,甚至不把大臣放在眼里(其实,也不只太监如此,都这样),所以大臣们表面上都拉拢太监,其实内心恨透了这帮阉人。同治八年(1869)七月,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安德海前往南方采办宫中物品,乘坐楼船沿运河南下,一路大张旗鼓、招摇过市,甚至打出钦差大臣的旗号,敲诈勒索,搞得地方官苦不堪言。当然,多数地方官都来巴结奉迎。

同月二十日,楼船驶入山东境内,抵达古城德州。安德海下令大船靠岸,大摆寿宴。第二天,他命人在船舱中并排放上两把太师椅,一把摆着龙袍和朝珠,一把自己来坐。船头插一面三角形、镶牙边的旗子,旗中间绘有一,中间则是一只鸦。

船身两旁则分列两面大旗,一面写“奉旨钦差”,一面写“采办龙袍”。那场面,当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安德海志得意满,过了有生以来最场面、最气派的一个生日。此时,满脸笑容的他还不知道,一场灾祸已悄然临头。

安德海之所以特意挂出那面“日中三足乌”小旗,就是为了向地方官示意,自己乃奉西太后懿旨办差。这个典故出自《·司马相如传》,即“幸有三足乌为之使”,下注:,青乌也,为西母取食,在昆墟之北。这面旗子足以震慑那些上善于阿谀逢迎之徒,但同时也会激怒那些刚正不阿的清官。德州知州赵新得到消息后,马上带着两名心腹直奔济南,来到山东巡抚衙门,将此事汇报给山东巡抚。

丁宝桢(1820—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牛场镇)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癸卯科贵州乡试举人,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科会试贡士、殿试第二甲第22名进士。咸丰四年(1854年)至咸丰六年(1856年)间,在平远、平越等地参与镇压教军和苗民起义。

十年(1860年)授湖南岳州府知府,后调长沙府。同治二年(1863年)授山东按察使,次年迁布政使。同治六年(1867年)任山东巡抚,光绪二年(1876年)调任四川总督。在山东巡抚十年任内,治理黄河水患,并在济南建立山东机器局,力行洋务。

丁宝桢对安德海之种种恶行早有耳闻,马上召集幕僚商议办法,决定双管齐下:一面拜密折,以六百里加急送往北京;一面动用紧急公文,下令聊城知府、济宁知州、泰安知县及沿河各县,密切监视安德海一行,随时准备缉拿。此时,安德海乘坐的楼船行到临清后,因水浅无法前行,遂改乘车舆(20余辆),大摇大摆直奔泰山而来,于八月初二抵达泰安。

丁宝桢即令总兵王正率部缉拿,从一口水井中成功将安德海缉拿,搜出珠宝无数,连夜解送济南。

济南珍珠泉大院山东巡抚衙门大堂

丁宝桢亲自审讯,安德海有恃无恐,咆哮公堂,并口出大言:“奉皇太后命,谁敢犯者,徒自寻死耳。”可谓气焰嚣张,狂妄至极。丁宝桢镇定如山,提审随从,查获龙衣一领、裴翠朝珠一挂,遂以“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定罪,奏请将安德海处斩。

八月初六,军机处封寄的谕旨下达。上谕称:“太监安德海,违背祖制,擅自出都,若不从严查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着直隶、山东、江苏各督抚速派干员,严密拿捕,拿到即正法,勿庸再行请旨。”丁宝桢遵照谕旨颁布文告,从大牢中提出安德海,验明正身,指认确实,即刻正法。

应该说,丁宝桢的判刑毫无问题。因为,鉴于“亡国,亦因委用宦寺”的教训,严防专权干政,十年(1653年)就明确规定:太监“非奉差遣,不许擅出皇城;外官有与交结者,发觉一并处死。”安德海出京城购物,只是得到慈禧默许,并没有成文懿旨,更何况他胆大包天,竟然公开打出钦差大臣旗号,根本就是作死的节奏!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安德海该死,却不见得谁都敢置“她”于死地,毕竟背后站着的是“清代”。所以,这件事的背后,实则隐藏着上层权力争斗。关于是谁下的斩首命令,目前学界有四种看法:

一、丁宝桢的奏折在半道上被慈安太后和同治帝所截留,由他们商议后经同治帝下诏诛安德海。当得知此事后,安德海已毙命多时,无可奈何之余,只好顺水推舟,表示赞同。

二、奕䜣密嘱丁宝桢乘机诛杀。后,慈禧与奕䜣之间的矛盾开始上升,而安德海倚仗慈禧,与奕䜣之间积怨甚多。

三、慈禧得到消息,并发“上谕”至济南,但丁宝桢一面出府接旨,一面命人将安德海斩首弃市,此乃“前门接旨,后门杀安”之说。

四、丁宝桢乃奉懿旨诛杀安德海。《清史稿·后妃传》记载:“同治八年,内监安德海出京,山东巡抚丁宝桢以闻,太后()立命诛之。”

说白了,安德海是上层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但也确实与其飞扬跋扈、树敌太多有密切关系。据相关史料来看,他与、同治、奕䜣、丁宝桢之间皆存在矛盾,尤其是竟然不把皇帝放眼里,经常找小皇帝茬。所以,同治早就想弄死他了,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机会。

尽管如此,斩杀西太后身边当红太监,绝非小事,等于直接向最高统治者发起挑战。恐怕慈禧和安德海都没有料到,竟然真有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偏偏山东出了个叫丁宝桢的巡抚,不畏权贵,大智大勇,利用矛盾,抓住机遇,果断诛杀安德海,不惜开罪西太后,举国震惊,朝野瞩目。时任湖广总督的阅《邸钞》后,传示幕客说:“稚璜成名矣。”直隶总督则对其幕僚说:“吾目疾已数月,闻是事积翳为之一开,稚璜豪杰士也。”

换句话说,这一刀,让声名鹊起,也留名青史!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从安德海诛杀事件中获益最大的,竟然也是个太监——。

这位凭借一手梳头功获得慈禧宠幸的太监,在安德海死后不久即升为副总管,官衔升至四品,后又被提升为总管。而他之所以能得善终,恰恰是因为时刻牢记安德海的教训,不仅忠心事主,而且低调做人。他常对太监们说:“天恩愈大,性命愈险,吾人不敢不慎。”

这十四个字,值得所有身处之人永远铭记!

祥说:生前被斩首,死后被掘坟。举头三尺有神明,即使权势滔天,也应心存敬畏之心,否则必定踏入万劫不复之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