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宝桢事迹 丁宝桢在山东的逸闻轶事:“宫保鸡丁”享盛誉

2017-06-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中国近代史上,丁宝桢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等人同为"中兴名臣".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道光二十三年举人,咸丰三年中进士,授庶吉士.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任山东按察使,次年迁布政使;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升任山东巡抚;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擢升为四川总督.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在成都逝世.著有<丁文诚公奏稿>.<丁文诚公遗集>等.丁宝桢在山东做了近10年的巡抚.在任时,他治理黄河,兴修水

在中国近代史上,丁宝桢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等人同为"中兴名臣"。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道光二十三年举人,咸丰三年中进士,授庶吉士。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任山东按察使,次年迁布政使;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升任山东巡抚;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擢升为四川总督。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在成都逝世。著有《丁文诚公奏稿》、《丁文诚公遗集》等。

丁宝桢在山东做了近10年的巡抚。在任时,他治理黄河,兴修水利,诛杀患逆,整顿吏治,兴办洋务,体恤民困。时人对丁宝桢的清风亮节推崇备至,赞其操守"清绝一世";后人为其作传时评价他"至今言吏治者,常与沈葆桢并称,尤励清操",这在晚清封建官僚中是少见的。

威服僧帅 小露锋芒

科举出身的丁宝桢,自幼曾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走上仕途之后,他严格按照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规矩自己的思想、言行,逐渐养成了刚正不阿的秉性。时人赞曰:"丁宝桢严刚有威",不畏权势。据1928年成书的《清史稿》记载,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丁初至山东时,清政府调他协助名将僧格林沁亲王坐镇淄川(今淄博市淄川区),僧格林沁以皇室亲王自恃,居功自傲,目中无人,非常狂妄,"见司道官不设座"。

丁宝桢在动身之前,派人告知僧格林沁:"坐则见,否则罢",态度十分强硬。

丁此举使僧格林沁及其属下"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后来时任山东巡抚的阎敬铭听说此事也很重视,于丁宝桢到济南之日,亲自到城外迎接。

时隔不久,当上山东按察使的丁宝桢更以气慑万夫之势力挫不可一世的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当众指责其征剿捻军时贼民不分,"用兵缴洗",滥杀无辜的做法,无疑会"驱民做贼"。丁宝桢铁骨铮铮的威仪,义正词严的态度,不禁令倨傲凶横的僧格林沁悚然心惊,只好收回成命。

智杀权监安德海

在济南共青团路中段路北,五龙潭公园的西侧,有一座关帝庙,庙宇院内有一处名泉——西蜜脂泉。西蜜脂泉为何称名"西蜜脂"?有个"丁宝桢智斩小安子"的传说在清末民初的济南广为流传着,说"蜜脂"是"密旨"的讹音,此泉应称"密旨泉"。

据老济南们传说,清同治年间,当时朝廷因同治皇帝年幼,由慈安与慈禧两宫"垂帘听政"。同治八年秋天,慈禧太后派其宠爱的贴身太监、小名"小安子"的安德海南下江浙置办龙衣。

他携带娈童歌伎,乘龙船,顺运河南下,沿途招权纳贿,耀武扬威,观者如堵,地方官吏莫不畏惧,不敢稍有怠慢,搞得地方鸡犬不宁。同治皇帝得到这一消息后,便与慈安、奕欣商量,要趁这个机会,把依仗慈禧的权势弄权纳贿、排除异己、干预朝政的小安子在他离开京城后除掉。

可是找谁好呢?数来数去,想到了时任山东巡抚的丁宝桢。于是背着慈禧密谕丁宝桢"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正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生性廉洁刚烈的丁宝桢接到密旨后,经过几天的跟踪,终于在泰安境内将安拿下,星夜解送济南,并火速上报慈安太后,获许后立即把安德海绑赴当时济南的杀人刑场——西门外的丁字街,也就是现在共青团路中段往南的城顶街(现已并入永长街),以清宫祖训"太监不得私自离京"为由,砍头示众,结束了安德海罪恶的一生。

可就在此时,慈禧太后发来解救安德海的懿旨。丁宝桢果断地决定"前门接旨,后门斩首",将安德海拉到西门外丁字街(今饮虎池街北段)斩首。

既然生米做成熟饭,慈禧太后最后也奈何不得。后来,人们把丁宝桢接密旨的地方称为密旨殿,而其附近的泉子也堂而皇之地叫做"密旨泉"了。因"蜜脂"与"密旨"同音,时间久了,以讹传讹,"密旨泉"就成了"蜜脂泉"。

不管这个说法是否真实,丁宝桢智杀安德海的惊人之举当时震惊满清朝野,博得天下交口称颂。李鸿章闻讯后,"矍然而起,传示幕客,字呼丁公曰:‘稚璜(丁宝桢字)成名矣!"曾国藩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地告诉薛福成:"吾目疾已数月,闻是事,积翳(白内障)为之一开。稚璜豪杰士也!"但丁宝桢也因此而遭到慈禧的忌恨。此后,他虽屡有建树,却反遭弹劾,根源即起于此。

诛杀安德海的事也被载入《清史稿》。据《清史稿》卷四百四十七(丁宝桢列传)记述道:"安德海者,以奄人侍慈禧太后,颇用事。八年秋,乘楼船缘运河南下,旗缯殊异,称有密遣。所过招纳权贿,无敢发者。至泰安,宝桢先已入告,使骑捕而守之。

安德海犹大言,谓:‘汝辈自速辜耳!’传送济南,宝桢曰:‘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奏上,遂正法。"尽管这段记载只有区区140字,但在《清史演义》、《同治皇帝》等野史、小说中,该故事已被演绎出诸多版本。老济南们至今还在茶余饭后,街头巷尾,津津乐道地谈论着这个故事呢。

重用"酷吏"长庚

丁宝桢的政绩,很大程度得力于用人。其用人之道,一是"居心行事",二是"苟异于人",也就是说,要用有事业心而且确有奇才的人,而不是"只会做官不会做事"的"阿混"。而对长庚的重用却是一件"个例",颇富戏剧色彩。

据民国时期著名的清史掌故家徐一士所著的《凌霄一士随笔》一书记载,同治年间,沂州府的土匪闹得很凶,以至于连沂州府与山东巡抚衙门的公文往来都被切断,请求上级派兵剿匪的报告都被劫去。当时沂州府的府治所在地是兰山县(今临沂市),那里的匪患尤其猖獗。有一次,兰山知县一职空缺,藩司(布政使的俗称)一连任命了数名知县,竟然都因为畏惧土匪的势力而不敢赴任,这使时任山东巡抚的丁宝桢甚是头疼。

这时,在山东的候补知县里有一个叫做长庚的,此人由于为人蛮横,仗势欺人,声名狼藉,数次遭到弹劾。丁宝桢想惩治他,便让他在候补知县集体入谒巡抚时一同晋见,打算当面考察一下此人,然后再最后决定。谈话中,丁宝桢偶然提及兰山县的事情,感叹没有人才。

众候补知县都视兰山为畏途,没人敢答话。唯独长庚挺身而出,毛遂自荐道:"长庚虽然不才,但是从来不信邪,量区区几个蟊贼,有何难办?如果不才勉膺此任,定能平匪安民,为大帅分忧。"丁宝桢看没有别人敢承担此任,于是就让藩司委任他为兰山知县了。

长庚接到委任令后,招募了省城济南地面上的几百名泼皮无赖作为"死士",随他一同赴任。在上任的路上,长庚沿途大造声势,扬言要跟沂州土匪们大干一场。土匪们看到长庚这伙人到来,竟然没有加以阻拦,让他们扬长而去了。长庚把穿越匪控区的经过夸张渲染一番,写成报告,而且顺利地上报到省里,没被劫去,从而得到了丁宝桢的高度评价。

长庚上任之后,声称要"锐意剿匪",采取了"果于杀戮"的手段,对于犯法者动辄处以极刑,杀人无数,一时兰山县对外号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长庚也因此获得了上级"卓异"的评价,被丁宝桢"奇赏而力荐之"。数年之间,由知县经府、道而晋升为臬司。

但是,长庚在爬到臬司之职后,依然没有改变一贯的言出法随的作风,对于下属官员,明目张胆地勒索财物,如果下属官员的上贡不能令他满意,他就"以法中之",用"法"来收拾你。下属官员中有人忍无可忍,就把状告到了丁宝桢那里。

丁宝桢听后勃然大怒,把藩司叫来说道:"笏臣(长庚的字)是酷吏,我早就知道,只是因为他有才干,才予以重用。如今此人不但未能有所收敛,反而越发贪酷。你可以告诉他,让他自己想个办法,我念在他以前做出过一些成绩的分上,不予追究。否则不要怪我无情。"藩司把这话转告给长庚。长庚接到传话之后,倒也知趣,便称病引退了。

"宫保鸡丁"享盛誉

在济南有一道传统的名菜,叫做"宫保鸡丁"。至于这道"宫保鸡丁"得名的缘由,据说也与时任山东巡抚的丁宝桢有关。丁宝桢当年因平息过捻乱,被皇帝赐加了个"太子少保"的头衔。"少保"又称"宫保",所以丁宝桢也被人称为"丁宫保"。

传说丁宫保是位美食家,喜爱烹调。一日,丁宫保身着微服带一家仆去大明湖一带私访。天近中午,已觉腹饥,突然闻到一股子香味从附近一农家院中飘出,于是信步走进院中。只见一中年汉子正在灶房内炒菜。

喜爱烹调的丁宫保连忙走上前问汉子炒的是何菜,汉子答道:"爆炒鸡丁"。汉子热情地让他品尝一下,丁宫保毫不客气地尝了一口,味道十分鲜美,连忙又问道:"既为鸡丁,为何却这般鲜嫩?"汉子答道:"此乃取当地笨鸡鸡脯肉切丁,而外薄裹淀粉糊,以利于快熟且可防味泄,再配以花生、胡椒,加上白糖、盐、酱油、南酒、葱、姜、蒜、味精等调料,经旺火爆炒而成。

成品色泽红亮,鸡丁细嫩,花生米酥脆,咸鲜香辣,佐酒下饭均宜。"丁宫保抚须点头,找出盘中一花生入口里,细细咂摸,果真是别有滋味。

这道菜令丁宝桢回味悠长,走时百般不舍,他记准了地方,回府不久就遣人重金把汉子聘为家厨。每每远客到,必用此道菜为压轴菜飨客,百吃不厌世称美味。

后来,丁公奉调任四川总督,临行征求汉子意见,汉子感其恩重,遂携家眷一起随丁宝桢进川,进而把爆炒鸡丁带到了四川,他的后人通过把胡椒换成辣椒,做出了川味的爆炒鸡丁。丁宝桢去世后不久,"宫保鸡丁"被四川当地官员作为贡菜献给皇帝,正式进军北京,发展成为御用的名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