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图郑板桥 赏郑板桥《竹石图》(图)

2019-06-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深博的工作人员仔细展开郑板桥的<竹石图>.在深圳博物馆老馆三楼恒温恒湿的库房里,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的<竹石图>就密闭于一个藏柜之中,这件藏品来自原中山大学教授.著名文字学家商承祚先生的捐赠.戴着白手套的博物馆工作人员把它小心翼翼地取了出来,缓缓展开画轴--竹石图郑板桥 赏郑板桥<竹石图>(图)咬定青山不放松深圳博物馆的古书画研究者李蕾介绍说,图上所绘,壁立突兀的石崖之下有一丛翠竹,竹石的右上侧便是那首脍炙人口的五言诗,抒发着竹之高洁同作者的旨趣,"咬定青山不

深博的工作人员仔细展开郑板桥的《竹石图》。

在深圳博物馆老馆三楼恒温恒湿的库房里,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的《竹石图》就密闭于一个藏柜之中,这件藏品来自原中山大学教授、著名文字学家商承祚先生的捐赠。戴着白手套的博物馆工作人员把它小心翼翼地取了出来,缓缓展开画轴……

竹石图郑板桥 赏郑板桥《竹石图》(图)

咬定青山不放松

深圳博物馆的古书画研究者李蕾介绍说,图上所绘,壁立突兀的石崖之下有一丛翠竹,竹石的右上侧便是那首脍炙人口的五言诗,抒发着竹之高洁同作者的旨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崖中。千磨万折还坚劲,任尔颠狂四面风”,诗后署“充轩老父台先生政,板桥弟燮”等12个小字,再钤“郑板桥”之阴文方印、“老而作画”之阴文长印。如此看来,这是郑板桥老年之作,与叫做“充轩”的老先生酬酢之作。

竹石图郑板桥 赏郑板桥《竹石图》(图)

深圳博物馆所藏的这幅书画,来于已故书画收藏大家商承祚老先生的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捐赠,已经被国内书画鉴定权威们确定为珍品。1995年11月,鉴定专家史树青看过这幅画后,给出的意见是“真,画得简单点,二级可以”;1996年,书画鉴定家杨仁恺给出的鉴定意见是“没问题”;1999年4月,鉴定专家刘光启的意见是“画法少见(主要指斜伸竹子),二级可以。

竹石图郑板桥 赏郑板桥《竹石图》(图)

“我们先来看这幅画上的竹子。”李蕾说,郑板桥的画竹之法中有明显的书法用笔,这是他依据“书画同源”之理,取苏轼、黄庭坚“书法之关纽,透入于画”,自云“东坡、鲁直作书非竹也,而吾之画竹往往学之。黄书飘洒而瘦,吾竹中瘦叶学之;东坡书短悍而肥,吾竹中肥叶学之。此吾之取法于书也”。为此,他的画竹之法中有明显书法用笔,竹叶不仅带黄体瘦笔和苏体肥锋,又呈隶属之撇捺,竹干亦具圆润之篆意。

再来看画上的石崖,那是雄浑朴茂、秀峭峻的石崖,不是一般文人画中的玲珑剔透、柔曲圆润的太湖石,它那样地坚峭硬崛,虽然形态上缺少比例和谐之美,却透着一股雄强刚直之气,实在是因为郑板桥遵从苏轼的“丑石说”,丑可以转化为美,丑中有美,以丑为美、为奇,进而突出了石头的雄与秀,正如他自己所云“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

李蕾说,画家独创的竹与石画风,再辅以多体合一的“六分半”书法题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诗句,诗、书、画三者交相辉映,不但笔墨韵味十足,而且作品丰富的主题也出来了——在纷繁扰攘的世间,竹以其志节,屹立崖头,把定青山,可以抵御八风的来袭,反映了作者本人孤傲不群、特立独行的志节。

“扬州八怪”代表人物

扬州八怪是清代中期活跃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据清代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八怪”中,郑板桥当属代表人物,文献载,乾隆东巡时,曾封郑板桥为“书画史”。

而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郑板桥被后人誉为“诗、书、画”三绝的全才画家,有论者说,郑板桥在三绝之中又有三真,即真意、真气、真趣。其书法融黄庭坚、苏东坡之体,掺篆隶楷行诸体并杂以兰竹笔画入书,大小参差,标新立异,既有峻峭纵横之雄,又有潇洒秀丽之韵,人称“六分半书”。

清何绍基评板桥书法:“板桥字仿山谷,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以绘画笔法入书,古亦有之,但像板桥出神入化者无二也。他的绘画成就极高,尤擅画竹石,细枝粗叶,瘦劲孤高,格调超人,所画之兰突出山间野气,用笔秀逸,幽香扑人。

李蕾认为,郑板桥书画的独特风格和杰出成就,在当时就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追随者甚众,并有了板桥派之称,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这样写道:“郑燮字克柔……工画竹,以八分书与楷书相杂,自成一派,今山东潍县人多效其体。

”后世不少名家也宗学其法,如戴熙、何绍基的竹石等,更多人则吸取他勇于革新的精神,纷纷创立新格,如近代“海派”诸家以及现代齐白石、徐石桥等人。在扬州八怪中,郑板桥的画史地位和后世影响是首屈一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