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东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吴晓东教授学术报告结束

2019-02-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2014年4月9日,北京大学吴晓东教授在图书馆报告厅为东北财经大学师生做了题为<最后一个浪漫派:沈从文>的学术讲座.这是2014年跨学科中心举办的第一场跨学科系列学术报告.    报告期间,吴教授此次报告包括:中国文坛的乡下人神话.边城世界.沈从文意象:"水". "美丽总是愁人的".吊脚楼风情画五个部分.吴晓东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吴晓东教授学术报告结束    吴教授首先讲述了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浪漫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从弃武从文到执掌讲坛,从执

    2014年4月9日,北京大学吴晓东教授在图书馆报告厅为东北财经大学师生做了题为《最后一个浪漫派:沈从文》的学术讲座。这是2014年跨学科中心举办的第一场跨学科系列学术报告。

    报告期间,吴教授此次报告包括:中国文坛的乡下人神话、边城世界、沈从文意象:“水”、 “美丽总是愁人的”、吊脚楼风情画五个部分。

吴晓东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吴晓东教授学术报告结束

    吴教授首先讲述了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浪漫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从弃武从文到执掌讲坛,从执着追求爱情到声名鹊起,从遭受批判到研究古代服饰,从发奋振作到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沈从文一生波澜起伏,著作等身,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吴晓东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吴晓东教授学术报告结束

    吴教授在分析沈从文代表作《边城》时指出,边城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时间和文化概念,是沈从文对尚未被现代文明吞噬的故乡淳朴民风的怀恋。《边城》的故事“容纳了现在和过去、生存和死亡、恒久与变动、天意与人为等诸种命题”,构成了一个“完整而自足的湘西世界”。

吴晓东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吴晓东教授学术报告结束

    接着,吴教授重点剖析了沈从文作品中“水”的意象。水是沈从文对故乡记忆的主要载体,他最为满意的作品常是“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同时,水又代表消逝与颠覆,沈从文以“江河小说”的形式写下湘西历史,实际上也是对之濒临消逝的一种眷恋。

    在对沈从文关于美的理解与感悟的阐释中,吴教授从沈从文的一句名言“美丽总是愁人的”入手。美丽的短暂和脆弱让人们感到一种忧伤和“不幸”。而美在康德《判断力批判》那里又是沟通科学与道德的桥梁,如沈从文所说:“美丽当永远是善的一种形式。”

    在吊脚楼的风情中,沈从文描绘了一种庄严神圣的圣境,超越了道德至上的审美和人性判断。

    作为保留中国乡土性的代表人,沈从文自称“最后一个浪漫派”,他写出了美的流逝和消亡的悲哀感。同时他在创作谈《水云》中引用徐志摩:“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意识到美也是一种使人躁动的力量,是一种巨大的驱力,可成为沉思和献身的依据,甚至于是一种终极的存在。真实和善良都会归结到美。沈有这种宗教感。为美而存在,为美而冥想。在当代作家中不存在了。

    但现代性的美并没有进入沈从文的视野。《恶之花》的作者波德莱尔被看成是美学现代性的最早辩护士,他无可替代地贡献了现代都市的新美学。在现代性的美中有很大的破坏性,甚至具有恐怖的维度,如叶芝在《1916年的复活节》中写道: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冯至译里尔克《哀歌》:“因为美无异于/我们还能担当的恐怖之开端”。这与古典意义的浪漫之美是不同的。

    这些问题也引发了在全球化时代对地方性文明的评判标准的问题,是否可以从现代文明和现代性的角度反观湘西文明,现代文明本身会不会也需要质疑和反思,是否有人类文明的进步和落后的分野,以及普世价值是否存在等一系列关于现代与传统、审美与价值、全球与本土的思索。

    在自由提问环节,同学们相继提出了关于城市与乡村之美、小说《边城》结局的悲剧性等方面的问题,吴教授均作出了富有启发性的回答。报告在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度的跨学科系列报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深度参与,在与学者的初步沟通后,由跨学科学社的同学负责从联络、组织、主持到阅读研讨的全部活动,学生在与著名学者的沟通中,深度参与,亲炙大家风范,受益匪浅。

    主讲人简介:

    吴晓东教授于1984年至1994年在北京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是北大中文系最年轻的博导之一,也是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之一。吴晓东教授主攻中国现代诗歌和现代小说,造诣深湛独到,成绩卓著。主要著作有《阳光与苦难》、《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记忆的神话》、《镜花水月的世界》、《从卡夫卡到昆德拉》、《漫读经典》等。

撰稿:杨丝雨 米咏梅 审核:崔文杰 单位: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