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的主张 【东亚实学人物】中国(40)方以智的实学思想

2018-08-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学必悟而后能变化,悟必藏于学而后能善用.--<通雅>方以智是明末清初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安徽桐城人.进士,任左中允等职,遭诬劾.清兵入粤后,在梧州出家,法名弘智,发愤著述同时,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活动.后因"粤难"被捕,于押解途中自沉于江西万安惶恐滩殉国.方以智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四百余万言,多有散佚,内容广涉文.史.哲.地.医药.物理,著作有<通雅>与&l

学必悟而后能变化,悟必藏于学而后能善用。

——《通雅》

方以智是明末清初著名哲学家、科学家。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安徽桐城人。进士,任左中允等职,遭诬劾。清兵入粤后,在梧州出家,法名弘智,发愤著述同时,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活动。后因“粤难”被捕,于押解途中自沉于江西万安惶恐滩殉国。方以智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四百余万言,多有散佚,内容广涉文、史、哲、地、医药、物理,著作有《通雅》与《物理小识》。

方以智的主张 【东亚实学人物】中国(40)方以智的实学思想

在西学新潮面前,方以智倾注了极大的关注与热忱。他曾登门拜访意大利传教士毕今梁(即毕方济),向他询问“历算奇器”和天文知识;还曾厚交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同他研讨西方医学和天文知识;还让次子方中通结交波兰人传教士穆尼阁,与之游学京师,学习数学等科学知识。据美国耶鲁大学彼德逊教授1975年统计,《物理小识》中从当时传教士传入的书籍中援引的资料,约占百分之五。

方以智的主张 【东亚实学人物】中国(40)方以智的实学思想

方以智提出所谓“均的哲学”,这是针对明未学术思想界发展的偏病而发。其著作《东西均》就阐发了这种哲学主张。所谓“东西”即指对立的两端,“均”是造瓦而使均平的工具,也是调和乐器而使均声的工具(即指均钟木),其目的都在使形或声得到均平与均声,换言之,就是要使不调和的、相对的两端趋于调和的意思。均有公均、隐均、费均。隐均、费均是有、无相对的两端,公均则是不落有无的调和状态。

方以智的主张 【东亚实学人物】中国(40)方以智的实学思想

《通雅》一书是方以智早年从事文字音义考证的总集。从书名上可以看出,他是想借文字的考证(雅)以达到会通古今(通)的目的。他还从哲学理论上提出“藏悟于学”,以证明学问与读书功夫之必不可少。学与悟相反相因、相辅相成,“德性、学问本一也,而专门偏重,自成两路,不到化境自然相訾”。尊德性与道学问不但可以并行不悖,甚至互不可少。

方以智早年便对物理具有浓厚兴趣,“自小即有穷理极物之僻”,“物理无所疑者吾疑之,而必欲深求其故”,不断从事物理研究,纠正不少前人记载的错误。逃禅后虽然主要的学问重心转到易理的探讨上,但仍从理论上主张会通易理与物理。

方以智的学术思想渊源,除了家传《易》学、儒家经世之学以及当时东渐的西学而外,还有道家老、庄之学与佛教禅学。他认为,大道本来平常,无须劳神外求。参禅的目的是要解决生死观问题,此事至难亦至易。要勘破生死大事,脱胎换骨,必须花费很大的气力,经历一个真参实究的切实体验、感悟的过程,其中有许多主客观原因导致的歧路和误区,稍不留意即与道相乖背,是为至难;然只要树立自信,向内返求初心,参究自己的本来面目,则大道本来平常,是为至易。

修道贵在“痛切发愤,自不容己”,恳切地参自己的本来面目,参自己本分禅,此外别无它法。

针对明末之虚弊,为发扬崇实精神,方以智提出三教虚实合一。他认为易、庄、禅都具有公因与反因的关系,并引用《易传》、《礼运》、老庄、华严互为参证,说明三教讨论寂然无分别的“一”与历然分别的“多”之间有密切关系。历然分别的现象界虽然繁杂,但是都各具一理,不杂不乱,各循其方。唯有穷通万法之理,才能把握寂然无分别的本体;把握寂然无分别的本体,才能统贯历然无分别。

方以智是明末清初一位风格奇特的思想家。他试图把古今中外学问像药材一样,会集一炉,开出各种药方以救治学术思想界的千疾百病,时人称之为“大医王”。惟有苦难的时代才能产生忧患的意识,惟有忧患的意识才能孕育出光辉的思想。

【参考文献】罗炽:《方以智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杰)

百年国学,沧海桑田;沉浮升降,几盛几衰。国学之知识,不可不知;国学之魅力,不可不悟;国学之精髓,不可不察。学国学,可明得失、鉴是非、知兴替、辨善恶,提高人文修养和德性素养。为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学国学,特建此公共平台,旨在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国学的温情、敬意、尊重和认同,知古鉴今,温故知新,彰往察来,见微知著,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尽绵薄之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