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勤华中国律学史 何勤华:中国法学史的拓荒者

2017-05-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采访时间:11月10日 地点:华东政法大学办公室何勤华,上海市人大代表,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青年法学家.2000年4月起,任全国外

采访时间:11月10日 地点:华东政法大学办公室

何勤华,上海市人大代表,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青年法学家。2000年4月起,任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

11月10日,华东政法大学建校55周年,何勤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在华东政法大学的一个木结构的二层楼内,拐角的楼梯上来,寂静的楼道中,一扇朱红色的门内传出了“我是何勤华”的声音,我毫不犹豫地推开了门。

站在面前的,是一位儒雅而瘦削的中年学者,笑起来有些腼腆。近20平方米的房间内,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很多书架,地面上、桌面上、沙发上堆着小山一样的书籍。何勤华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帮我从沙发上“挖”出一块空地儿来,解释说:“趁着安静,写写东西。”

为学:填补中国法学史的空白

学过中国法制史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何勤华的。在网上查找何勤华编、著的书,光是目录,用5号字就能打印满满两张A4纸。在他的自选集《法律文化史论》的前言中,他深感敬佩地描述了日本同行们的敬业“虽然不坐班,但是每天都到办公室工作,中午不回家休息,一直工作到深夜……”然而,何勤华可能没有想过,在别人的心目中,他也是一个勤勉、敬业,让人敬佩的学者。

在何勤华的意识里,没有明显的“上班、下班”的界限,只要有时间,他就“忙”——看书、写稿、搜集资料。很多人有了出国机会都要好好地游玩,而他在日本进修的3年期间,除了专心攻读,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搜集资料了,“这些都是国内很难找到的资料,难得有机会复印,以后也是研究的富矿……”何勤华最终以优异的成绩从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部进修结业,他也是第一个获得该学部进修结业证书的留学生。

1999年,何勤华获得中国法学会评选的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荣誉称号。法学家的称号,何勤华当之无愧。他研究法学近三十年,不仅在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研究上建树颇丰,而且对新兴学科——中国法学史情有独钟。

“我们有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但是没有中国法学史。而在外法史领域,却有西方法学史。”在法制史领域探索得越深,何勤华越觉得这是个遗憾,这种感觉在他1996年写完《西方法学史》后尤为强烈。此后不久,他便开始着手《中国法学史》的研究与写作。

为了研究需要,何勤华养成了搜集资料的习惯,东京、台湾、北京、天津……许多图书馆,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样的努力,为《中国法学史》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0年,《中国法学史》两卷本出版,2006年,该书的修订本(三卷本,共计150万字)由法律出版社出版。该书给出了中国法学史的体系、内容、基本概念,填补了中国法学史研究领域的空白,可谓是中国法学史的开山之作。

“我们中国历来不太重视法学,但是谁能想到,我国历史上颁发的第一个学士学位证书就是法学的。”说起《中国法学史》,何勤华的脸上放射出幸福的光芒,他的手停在了有我国第一个学士学位证书图片的那一页,“民国时期的法学讲究‘北朝阳、南东吴’,江庸创办的朝阳大学后来发展为现在的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东吴大学后来演化为华东政法……”《中国法学史》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先后获2002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200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研究该领域。

何勤华的严谨也是出了名的。“我自己写的书,可以保证一个错字都没有。”无论是几十万字的《20世纪日本法学》、《西方法学史》,还是150万字的《中国法学史》,何勤华都至少仔细阅读四五遍。对于主编的书籍,他也是非常认真地统稿。采访时,他手上便有一沓稿子,上面有他用铅笔,红色、蓝色墨水笔修改的记录。

现在,何勤华正忙于《中国法学史》第四卷的写作。在学术上,他所做的正如他在《中国法学史》题记上所写的:“世上最可贵的/并非完美与不朽/而是不停的/创新和追求。”

何勤华(左三)与同事出席2006年两岸四地研讨会

“当官”:“理想的校长是蔡元培”

做学问,何勤华要求自己尽量减少误差,让结论经得起检验;当校长,他也是一样的务实,“我们今年重点发展22个专业,文学、新闻、社会学等学科都要发展起来,要让华政变成一个‘多科性’的大学。”

1999年底,何勤华开始出任华东政法学院的院长。2005年,该校松江校区建成。今年3月,华东政法学院获得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

在何勤华的主持下,华东政法大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学校正在兴建一个“司法审判实验室”。在这里,老师们将利用从全国各地收集到的真实案例,带领学生读案卷、找问题、适用条文,最后写出法律文书。“这个过程和法官在法院合议案件是一样的。”“在法律院校不停地扩招,而到法院、检察院实习机会有限的现状下,兴建审判实验室,将成为法学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除了正在兴建的法学实验室,在“股票证券模拟交易实验室”里,学生们可以和上海证券市场直接联网,学习包括“炒股”在内的证券知识;在“人文实验室”里,法制新闻专业的学生可以直接进行报纸、电视的采编……“再也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打天下了。”这些努力在接受教育部考评时都得到了肯定,何勤华的欣慰溢于言表。

不过他也坦承,当校长和做学问毕竟不同,他要学会和教职员工打交道,和各级政府部门沟通协调,“有时候压力也很大”。在他心中,理想的校长形象是蔡元培,除了现在党和国家对校长的各种要求外,蔡元培倡导的“兼容并包”、“大学以学术为宗”、“关注社会进步”等理念令他心仪。

“学校的风气很影响人。”何勤华对华东政法有着十分深挚的感情,他总结,华东政法注重实践,注重学生学品、人品的培养,而且不排外,培养出来的学生老实、本分、宽容大度、专业基础好、有发展后劲。回首在华东政法的25年,何勤华笑着感叹,母校给他的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