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佛国记 高僧法显与崂山的佛教情缘

2019-01-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为弘扬丝绸之路精神,舞剧<法显>近日在京与广大观众见面.这部舞剧是根据<佛国记>中的记载,取其归程中真实的海上经历,以动人的音乐.舞蹈语汇及精彩的舞台表现来讲述一代高僧法显艰辛的求法之路.法显佛国记 高僧法显与崂山的佛教情缘说起天竺取经,人们最先想起的便是大唐玄奘,一部<西游记>使其家喻户晓.殊不知,早在玄奘西行的两百多年前,晋代一位名叫法显的僧人,就已经万里迢迢穿越大漠,从印度带回了佛法真经.法显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西天取回真经的和尚.法显佛国记 高僧法显与崂山的佛

为弘扬丝绸之路精神,舞剧《法显》近日在京与广大观众见面。这部舞剧是根据《佛国记》中的记载,取其归程中真实的海上经历,以动人的音乐、舞蹈语汇及精彩的舞台表现来讲述一代高僧法显艰辛的求法之路。

法显佛国记 高僧法显与崂山的佛教情缘

说起天竺取经,人们最先想起的便是大唐玄奘,一部《西游记》使其家喻户晓。殊不知,早在玄奘西行的两百多年前,晋代一位名叫法显的僧人,就已经万里迢迢穿越大漠,从印度带回了佛法真经。法显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西天取回真经的和尚。

法显佛国记 高僧法显与崂山的佛教情缘

而且,相比于玄奘,法显的经历更为曲折。他是以年逾六旬的老迈之躯踏上取经之路的,归国时走的是海路,其上岸地点就在山东青岛的崂山南岸(古青州长广郡牢山)。两晋及以前,崂山及周边地区没有佛教活动记载,也无早期佛教活动场所的遗迹,法显和尚在崂山登陆,对崂山周边地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起到历史性的作用。

法显佛国记 高僧法显与崂山的佛教情缘

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3岁出家剃度,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65岁的法显深切感到,佛经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法显毅然决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寻求戒律。

这年春天,法显从长安起身,向西进发,开始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旅行。历经十余年,九死一生。公元411年8月,77岁的法显从狮子国(现斯里兰卡)搭商船经海路曲折回国,在海上遭遇风暴,漂流到爪哇。后来又于公元412年5月搭乘前往广州的商船,暴风雨中商船又迷失了航向,只好随风漂流。

就在船上的粮食和淡水即将用尽之际,他们终于看到了陆地。青岛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认为,法显一行上岸时的地点是古代长广郡不其县。自汉代开始,将当时即墨一部分建不其县,晋代开始为长广郡郡治所在。法显在《佛国记》中提及崂山时用的是“牢山南岸”,至今人们对此并无争议。但究竟在崂山南岸的具体什么位置,则是众说纷纭。

法显自崂山登陆后,居住在当时的衙署(今青岛城阳境内),由当时的刺史李嶷陪同,翻译经文,书写经历,一直到第二年夏,法显才离开青岛南下建康(南京)。在青岛这一年里,法显主要进行《佛国记》的书写,该书详细记录了途中经历、山川方位、道路里程、沿途见闻和各国风俗等,还有海上航线、风信星宿等情况,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后被译成英、法、日、印度文等多国版本,不仅在佛教界和国际上受到广泛赞誉,也为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的历史重建立下汗马功劳。法显被鲁迅誉为“中国脊梁”,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认为“《佛国记》照亮了印度”。

法显归国后为译经、说法而建的第一座寺庙石佛寺遗址就在青岛崂山沙子口,是青岛市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今此处仍存的潮海院可为佐证,位于沙子口街道栲栳岛村东,登瀛湾畔。潮海院又名石佛寺、白佛寺,传说是法显在不其县逗留其间所创建。如今,崂山西麓的华严寺外设有法显广场,矗立着法显的塑像,以纪念这位横绝千古的传奇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