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玄奘西天取经的真实内幕 遗骨下落成谜

2018-01-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出生有着传奇的经历:唐僧的父母在船上被奸人所害,唐僧出生后也差点遭灭口.幸得母亲偷偷把他放入木盆顺江漂走,才算暂时保留性命.小唐僧在漂过金山寺时被法明和尚所救,取乳名叫江流,成人后取法号叫玄奘,从此与佛祖结下不解之缘.而真实的玄奘出生经历至今还是个谜,他生于何时.何地,目前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玄奘于隋仁寿二年,生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出家前姓陈名祎,玄奘是他出家后的法号.那么他是如何出家的呢?在<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和<大慈恩

在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出生有着传奇的经历:唐僧的父母在船上被奸人所害,唐僧出生后也差点遭灭口。幸得母亲偷偷把他放入木盆顺江漂走,才算暂时保留性命。小唐僧在漂过金山寺时被法明和尚所救,取乳名叫江流,成人后取法号叫玄奘,从此与佛祖结下不解之缘。而真实的玄奘出生经历至今还是个谜,他生于何时、何地,目前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玄奘于隋仁寿二年,生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出家前姓陈名祎,玄奘是他出家后的法号。

那么他是如何出家的呢?在《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都将玄奘出家的动机解释为对佛法的崇信。相比之下,道宣在《续高僧传·唐京师大慈恩寺释玄奘传》中的记载则颇为微妙,其中提到“少罹穷酷”四个字,似乎暗示玄奘是因为少年时期生活困顿才出家的。玄奘的二哥首先出家,法名长捷,住洛阳净土寺,玄奘经常跟随他去学习佛教经典。十三岁时,玄奘也出家了。成年后玄奘便云游各地,参访名僧。先后向慧休、道深等高僧学习贯通众多佛教经书,造诣日深。

那么,是谁促使玄奘西行取经?他西去取经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在小说中,观音菩萨在唐僧举办水陆法会时,问他是否会谈大乘法。唐僧正苦于在国内学不到大乘,就很虚心地向菩萨请教,菩萨趁机指点他到西天取大乘经普度众生。于是玄奘主动向唐太宗请缨,踏上了漫漫西行道路。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在中国历史上,早在玄奘之前就有很多人西行取经,这些事迹让玄奘心生向往。其中东晋僧人法显的成功及其所撰《佛国记》,更直接激发了玄奘求取佛教经典的决心。

另外一个促使玄奘西行的重要原因是,玄奘在学佛过程中发现,当时佛教界对同一经典的诠释存在巨大差异。这种歧义不能相互统一、协调,对于佛教的发展是明显的隐患。唐武德九年,玄奘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僧人波罗颇密多罗。他是印度纳兰陀寺权威佛学家戒贤的弟子,能记诵大小乘经典十万颂。玄奘听到这个消息如获至宝,亲自登门向这位印度高僧请教。玄奘听他说戒贤深谙百家佛学经典,并且正在纳兰陀寺讲学,于是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唐僧西行途中的最大障碍来自妖魔鬼怪。然而,真实的玄奘在西行伊始,最主要的障碍却来自朝廷。初唐时期,国家初定,边界不稳,国人不允许出境。贞观元年,玄奘几次三番申请“过所”,以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此事并没有打消玄奘西行求法的念头,他决心寻找机会西行。根据当时规定,私度边关比私度内地关隘惩罚更重,所以他的这个决定非常危险。贞观三年,长安遭遇大灾,政府允许百姓自寻出路,玄奘借机混入灾民中偷渡出关。

那年,玄奘刚好二十七岁。从这一天开始,他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真实的玄奘具有坚定的勇气和过人的胆识,完全和小说中胆小怕事的唐僧不同。玄奘的西方行历程虽没有九九八十一难,却也危机重重,多次险些被抓,但他最终都能顺利过关。贞观五年,玄奘穿越了二十多个国家的国土后,终于踏上印度国土,看到了那烂陀寺。此后,他在这个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大学里,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学习。这期间,在戒日王举办的一次全国性的辩论大会上,玄奘的声名大噪,自此,玄奘在印度声名远播,无人能及。

神话小说中,玄奘不仅在路上收服了四大弟子: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小白龙。还带了观音的三宝:锦蝠袈裟、九环锡杖、三个金箍,以及御赐的金钵等。神仙开道,白龙御行,这是何等的威风。然而现实中的唐僧就没有这么幸运,非但不幸运,简直是不幸。玄奘一路西行得到很多人帮助,但不是徒弟。如果说一定要找一个徒弟的话,胡人石磐陀勉强算一个,只有他是主动请玄奘为他受戒,并自愿当玄奘的向导。

有学者认为,这个石磐陀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化身。石磐陀是玄奘收第一个弟子,而且身份是向导,这一点和孙悟空的身份非常吻合。而且自从玄奘为石磐陀剃度以后,石磐陀这个胡人就成了一个胡僧。而胡僧与孙悟空的俗称猢狲在发音上非常接近,可能是在流传过程当中发生了音变,也不是不可能。但是这个胡人没有像孙悟空一样坚持到底,走到中途就一去不复返了。

从这一刻开始,玄奘只剩下了孤身一人,而他的前方是茫茫沙漠。在沙漠中,玄奘迷路了,这本就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没想到祸不单行,他的最后一个水囊也被打翻。在经过四天五夜滴水未尽的折磨后,玄奘奄奄一息,这位虔诚的佛教徒躺在沙漠中默念观音。对于玄奘而言,观音只是他保持生命的精神支柱,真正帮助他走出困境的是匹枣红色的瘦马。显然,这是一匹具有丰富旅行经验的老马,它把玄奘带到了一口泉水旁边。与英俊的白龙相比,这匹马连原型都算不上。

在《西游记》中,唐僧要到达的目的地是西方天竺的大雷音寺,拜见的是如来佛祖。而现实中,玄奘西行的目的地没有雷音寺,更没有如来。真实的如来即释迦牟尼,诞生于前六世纪,并于八十岁涅槃。而玄奘西行已经是六世纪的事情,中间已相隔千年,玄奘到那里当然见不到如来了。玄奘要去的是当时令众佛教徒无限神往的佛教圣地那烂陀寺,它是当时印度佛教界的最高学府。在此大小乘并举,以大乘为主。

玄奘到达这里时受到的迎接盛况和小说有得一比,那烂陀寺的僧众闻玄奘已抵金刚座,特派四位长老前往迎接。更有二百余僧与千余檀越捧幢盖花香前来迎引,在众人的赞叹围绕下将玄奘迎入那烂陀寺。玄奘到那烂陀寺时,正是德高望重的戒贤大师住持此寺。这时,戒贤已百余岁,据说是留寿等候玄奘的,可见他对玄奘异常器重。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五年以后,又四处游学,游历数十个国家,虚心向名师请教。随后又回到那烂陀寺,向他的老师戒贤汇报学习情况,受到戒贤的赞赏。

唐贞观十六年,印度戒日朝的国王在曲女城举行了佛学辩论大会,请玄奘为论主,参加者有五印十八个国王、三千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两千人。当时玄奘讲论,大家可以随便提问题,但无一人能难倒他。此次辩论让他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五年一度、历时七十五天的大法会。会后,玄奘决定启程归国。消息传开以后,戒日王千方百计地挽留他。迦摩缕波国的鸠摩罗王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就为他造一百座寺院。可是,这些优厚待遇并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决心。

小说中对唐僧归唐的经过简单带过,直接由如来座下的金刚驾着祥云护送回国。只提到师徒四人回到大唐后,受到盛况空前的迎接。现实中,玄奘归国的路途确实是平坦无阻的,而且有人护送。但不是神仙,而是由几个国家的国王以接力形式护送回国。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回长安,迎接的阵仗也是空前的。无论僧俗都来迎接,以至于整个首都的市场都停了。玄奘回到长安的第二天,就在朱雀街之南陈列他从印度带来的佛经佛像。

玄奘回国后,唐太宗曾让他还俗辅政,但被大师婉言拒绝,他的心思都在翻译带回的经书上。他一生共译佛教经论75部1335卷,还创造性地发明了新译。以前的翻译方式叫旧译,旧译者多为外国人。这些人因不精通汉语,或者过于强调意译、直译,往往让中国人难以理解。玄奘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他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汉语。所译经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顺流畅,便于中国人阅读。

玄奘回国后还写了一部重要的著作,就是《大唐西域记》。此书记录了西亚、南亚广大区域内的国家、地区的社会历史变迁及当时的状况,玄奘此书中有些资料,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因此,这不仅让国人开阔了视野,也对印度考古界提供了大量史料。现在几乎所有涉及古代印度问题的书都会引用这本书中的内容。麟德元年,一代佛学大师圆寂。在安葬玄奘那天,有一百多万人送葬,三万多人露宿墓旁。圆寂后,大师遗骨送往何处了,至今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