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峰妻子何爱玉 冯雪峰长征小说下落成谜 山村出文武两红军

2019-03-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新网义乌7月1日电(记者陈国亮)冯雪峰是著名现代作家,曾经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记者今天赴浙江义乌冯雪峰故居探访,获悉他曾经在家乡创作描写红军长征的长篇小说,但书稿至今下落不明.冯雪峰,浙江义乌市赤岸镇神坛村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和作家.诗人.冯雪峰妻子何爱玉 冯雪峰长征小说下落成谜 山村出文武两红军冯雪峰的侄儿.冯雪峰故居管理员冯潮忠告诉记者:冯雪峰年轻时是个文学青年,1922年在杭州参与成立"湖畔诗社";1925年到北大旁听鲁迅等人的讲课;1927年,受李

中新网义乌7月1日电(记者陈国亮)冯雪峰是著名现代作家,曾经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记者今天赴浙江义乌冯雪峰故居探访,获悉他曾经在家乡创作描写红军长征的长篇小说,但书稿至今下落不明。

冯雪峰,浙江义乌市赤岸镇神坛村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和作家、诗人。

冯雪峰妻子何爱玉 冯雪峰长征小说下落成谜 山村出文武两红军

冯雪峰的侄儿、冯雪峰故居管理员冯潮忠告诉记者:冯雪峰年轻时是个文学青年,1922年在杭州参与成立“湖畔诗社”;1925年到北大旁听鲁迅等人的讲课;1927年,受李大钊牺牲影响,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12月,他奉调到中央苏区,后到瑞金,任中央苏区党校教育长,后改任副校长。1934年,红军长征开始,冯雪峰随军而行。

冯雪峰妻子何爱玉 冯雪峰长征小说下落成谜 山村出文武两红军

长征时,宋任穷任红一方面军干部团政委,雪峰被调到归干部团领导的上级干部队担任政治教员,他们曾并肩战斗在一起过。宋任穷后来回忆说:“当时,雪峰已经是一位颇有名望的文学家,但没有一点架子,和大家一样的装束,吃着一样的饭菜,一样地柱着棍子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辛。一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生活多年的文化人,在极端艰难的长征路上,随军步行二万五千里,一直坚持到陕北,是难能可贵的。”

冯雪峰妻子何爱玉 冯雪峰长征小说下落成谜 山村出文武两红军

冯潮忠告诉记者,红军长征结束后,冯雪峰又奉调到上海,住在鲁迅家里。1937年12月,冯雪峰向组织上请假,回到家乡浙江义乌神坛村。

长征使这位长期生活在国统区的上海作家,不仅经受了极其艰苦的考验,也得到了大量生动素材。从1937年12月到1941年2月,冯雪峰在家乡浙江义乌神坛村度过。这期间,他除了撰写一些关于鲁迅的论文、发动群众进行抗战工作外,大量的时间用来创作关于长征的小说。

这部小说,冯雪峰改变了几次计划,换了几次稿子,并且两更书名一一原作《红进记》,后改题《卢代之死》,于1940年11月基本完成了初稿。这部长达50万字的小说初稿耗费了冯雪峰大量的心血。

“小说主人公卢代是一位农民出身的红军战士,参加了红军长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成为一名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的红军师长,最后为革命事业献身。小说从侧面反映了伟大的长征。”冯潮忠说。

1939年元宵节前夕,冯雪峰与专程来访的青年作家骆宾基作了三次彻夜长谈,对骆宾基讲述了《卢代之死》这部长篇小说的情节梗概,也给他看了小说前半部的初稿。“这也使得后来骆宾基成为唯一看过这部长征小说的读者。

后来,许多‘左联’作家来义乌参观冯雪峰故居都说,《卢代之死》这部长篇小说是唯一一部描写红军长征的小说。因为后来许多描写红军长征的大多都只是一些片段。只有这部小说是唯一一部描写红军长征从开始到结束最完整的小说。”冯潮忠说。

冯雪峰写好《卢代之死》三个月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形势再度恶化。正当冯雪峰准备离开义乌的时候,他不幸被国民党宪兵逮捕。

对冯雪峰学术和历史较有研究的义乌市文联副秘书长、义乌市作家协会秘书长鲍川向记者介绍了他所了解到的一些历史事实:当时国民党宪兵到冯雪峰家里抓他时,冯雪峰对自己妻子何爱玉说:“爱玉,谷仓给盖盖好,不要被老鼠咬坏了。”暗示说有很多重要的书稿放在谷仓里,这其中就有《卢代之死》的手稿。

冯潮忠也告诉记者,他伯母何爱玉当时听懂了那句话,马上就把那些书稿挑到赤岸镇隔壁的倍磊乡平望村她姑姑家里。第二天,国民党特务真的派人又一次来到冯雪峰家里翻找东西。后来,这些手稿不知什么原因下落不明。

鲍川却向记者介绍了他所了解到的一些情况:据说后来那些书稿被塞到陶钵里,埋到神坛村后山坡上,后来找不到了,冯雪峰自己也于1956年从北京回到义乌家里后山去找过,还是没找到。

重写这部意义重大的小说,始终是冯雪峰所梦寐以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七年里,他在繁忙的工作中,在写大量文学论文及其他著作的同时,挤出时间,重写《卢代之死》。为了这部小说,冯雪峰还非常重视保存有关长征的资料。

在此后七年时间里,熬了不知多少个夜晚,冯雪峰以坚忍不拔的意志,陆续写出了几十万字的《卢代之死》草稿。然而,就在此时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他的创作激情被浇了一桶冷水,但他没有绝望,他相信再现长征,激励后人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因此,他只是默默地暂时把这部稿子锁入箱子里。

1961年10月,《人民日报》刊登了冯雪峰被摘去“右派分子”帽子的消息,他认为这下可以静下心来,去实现20多年来未完成的夙愿。摘“帽”后,冯雪峰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搁置数年的《卢代之死》的草稿,从箱子里拿出来,端放在自己的案桌上。

然而,正当他准备动笔写作时却被告知,他可以写作,但是像长征这样伟大的题材,他不适宜写。他震惊了,这一次,他没有把稿子锁回箱子里去,而是怀着悲愤的心情把它投入熊熊炉火之中……

冯潮忠告诉记者,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利用和挖掘自己村里较为丰富的一些资源,开发一定规模的“红色旅游”,使这里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目前,冯雪峰故居已经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但事实上,神坛村还出了一个老红军——冯志祥。

冯志祥小时与冯雪峰一起上过学,还在书店里做过学徒。15岁回神坛村当长工,又于1922年离家出走,参加了国民党部队,曾任连长职务。1931年,他在江西投诚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并参加了第四、五次反围剿。由于他作战勇敢,很快从战士提拔为排长、连长、营长。

后又随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爬雪山,过草地,走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45年,冯志祥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1955年授大校军衔。曾任广州军区军事法院副院长、广西军区副政委(正军级)。

神坛村,在新中国刚成立时,全村只有83人。但就是这么小的一个小山村,却出了一文一武两个老红军。

这几年,从义乌市区通往神坛村的路都已经建成宽敞平坦的水泥路。神坛村也已经矗立着不少漂亮的小洋楼,听说,不少村民是在外面做生意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