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峰与姚文元的通信 冯雪峰与姚文元父子

2017-08-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25年的春天,22岁的冯雪峰来到北京大学,借用同乡潘漠华的入学证件作为旁听生.他多次听过鲁迅的课,并自修了日文.在他周围聚集了来自浙江的10余名爱好文学的穷

1925年的春天,22岁的冯雪峰来到北京大学,借用同乡潘漠华的入学证件作为旁听生。他多次听过鲁迅的课,并自修了日文。在他周围聚集了来自浙江的10余名爱好文学的穷苦学生,后来成为进步作家的有潘漠华、柔石、张天翼、王鲁彦。他们常常在一起交流思想、谈论文学。其中也有同乡青年姚蓬子。

1927年6月,在大革命面临失败之际,冯雪峰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就在此前后,在浙江担任国民党疆域厅第五科科长的姚蓬子,也由宣中华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30年,冯雪峰和鲁迅、潘汉年等人发起成立了左翼作家联盟(左联),筹办“左联”机关刊物《萌芽月刊》。参加“左联”并担任执行委员的姚蓬子,也是一个积极分子,与潘汉年、冯雪峰等共同组织了“社会科学研究社”,开办湖风书店,出版《北斗》月刊。

1933年,姚蓬子调华北地下党工作。年底他在天津被国民党逮捕,从天津押解到南京。在被捕期间,姚即公开登报声明自动脱离中国共产党。1934年4月,姚蓬子由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干事、姚的堂兄周复农保释出来。以后便到国民党办的《大江日报》当副刊编辑,并领取特务津贴,与军统特务头子徐恩曾有密切的关系。

也就在姚蓬子被捕的1933年底,冯雪峰受党的派遣离开上海去瑞金苏区。随后参加了长征。冯与姚重逢,是在1943年的重庆。在上饶集中营被敌人折磨得濒临死亡的冯雪峰,经过组织的营救,在这年出狱。由董必武安排到一个地方,一边休养,一边做些工作。这个地方,就是姚蓬子的书店。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姚蓬子又靠近了进步文化界,从事一些救亡宣传工作。而中共党组织一方面为了争取他,一方面也需要利用他的特殊身份,开展统战工作。于是,姚蓬子成为一个浮游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两栖人。抗战胜利后,姚蓬子又回到上海,利用一些进步作家的名声继续开办书店出书。

胡风曾经这样回忆道:姚蓬子有一副商人的头脑。他现在虽然有出版社还有门市部,但是名气并不大,生意也不算好,便想在鲁迅身上打主意。他向我们提出借许广平手中的《鲁迅全集》纸型,趁纪念鲁迅先生十周年之际印上几千册,版税等都可以从优。

说实在的,鲁迅先生的书是不应该由他出的。但当时没有其他办法,出总比不出好,同时,让许广平的生活富裕些,也是必要的。

由于30年代工作需要,冯雪峰和姚蓬子过从甚密。姚文元1931年12月生于上海。出生时冯雪峰就见到了他,直到1943年重新住在姚蓬子书店,他一直把姚文元当作小孩子。解放后,冯雪峰奉调北京工作,和姚文元就再没有见面。

1953年,上海开始普选人民代表,姚蓬子作为统战对象,被列为候选人。姚文元(时为上海芦湾区委宣传部科长)起初很高兴,但区委统战部随即向他了解姚蓬子历史,问他知道不知道父亲曾经做过中共干部……姚文元就写了一封信到北京问前辈和上级冯雪峰,到底父亲过去是怎样一个人。

于是,冯雪峰就给姚文元写了复信。信的大致内容是:你是一个党员,我当然可以答应你的要求,把你父亲的事告诉你。他大概是在1930年左右加入党,加入过“左联”,也做过一些党的工作。

大概在1934年被捕,大约因怕死,在南京自首了。但自首时尚未破坏过党的组织,这是后来调查过的。抗战时在重庆,他又和进步文化界接近,那时进步文化界也希望他在抗日的统一战线上尽些力……你父亲的确在政治
上是软弱的,又是糊涂的。

他可耻地自首,人家都说是因为怕死,这大概是真的。抗战后,他选择了开书店的职业,可是不知为什么又弄成了商人的习气,他那种爱钱的性格,常常使别人吃惊。……前一个月,上海方面要我证明他曾经掩护我的事,我已经证明了……

姚文元接到复信,不啻头上响起了霹雳。原来父亲“进步作家”的光环,一下子化为“叛徒”的阴影。他感到自己的前途一下子黯淡了。

1952年,《红楼梦》研究专家俞平伯重新出版了《红楼梦研究》。1953年5月,《文艺报》介绍了这本书。山东大学毕业生李希凡、蓝翎写文章问《文艺报》能否批评俞平伯。没有得到答复。于是文章在山东大学学报《文史哲》发表,《文艺报》作转载,由冯雪峰起草的编者按指出:“作者的意见显然还有不够周密和不够全面的地方,但他们这样地去认识《红楼梦》,在基本上是正确的。”

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写信,认为李、蓝文章“是30多年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10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袁水拍根据毛泽东意见撰写的文章《质问〈文艺报〉编者》。冯雪峰不得不写出《检讨我在〈文艺报〉所犯的错误》公开发表。12月,他的《文艺报》主编职务被免去。

姚文元立即想到,自己和冯雪峰的关系已经非但不能帮忙,还会引起负面作用。1955年3月,他在向领导汇报姚蓬子的历史问题时,又特意加上一笔:“由此我怀疑到一个问题:冯雪峰和姚是多年住在一起的,当我写信向他了解父亲情况,他回信给我,为什么不把这些情况都告诉我呢?”

1957年8月27日,在“反右派斗争”中,《人民日报》头版以“丁陈集团参加者胡风集团同路人冯雪峰是文艺界反党分子”标题,历数了冯雪峰的“罪行”。1958年1月,冯雪峰被撤消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全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列为右派骨干。

《人民日报》点名批判冯雪峰后,姚文元立即开始构思一篇批判冯雪峰的长文。1957年12月,这篇题为《冯雪峰资产阶级文艺路线的思想基础》文章匆匆草成。1958年2月在《文艺报》发表。从此,冯雪峰在文坛销声匿迹,而姚文元则声名大振。到1966年,他共发表了几百万字的批判文章,政治上也青云直上。

1976年1月31日,冯雪峰病逝。执掌文化界生杀大权的姚文元没有忘记冯雪峰,他批示:“不见报,不致悼词,一百至二百人的规模。”

1979年4月4日,冯雪峰的右派问题得到改正。第四届文代会结束后的11月19日,在西苑饭店为他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叶剑英、邓小平、陈云、宋庆龄、邓颖超等送了花圈,王震、胡耀邦、宋任穷、邓力群等1000多人出席追悼会。而姚文元这时已经在监狱等候历史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