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采访王锡锌 柴静采访风格分析23

2017-12-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03年一篇名为<北京"非典"阻击战>的报道感动了无数观众,报道中的出镜记者以其冷静勇敢平和的报道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她便是柴静.十几年间,"柴静"两个字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不少人对于她的报道表示认可,认为其感性的报道.女性的柔美突破传统报道,与众不同,于此同时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出现,认为新闻报道是客观陈述事实,加入感性情怀不禁让人认为有煽动公众.改变舆论导向之嫌.本文通过对柴静的采访作品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得出柴静的采访风格,探究其风格变化的原因.关键

2003年一篇名为《北京“非典”阻击战》的报道感动了无数观众,报道中的出镜记者以其冷静勇敢平和的报道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她便是柴静。十几年间,“柴静”两个字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不少人对于她的报道表示认可,认为其感性的报道、女性的柔美突破传统报道,与众不同,于此同时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出现,认为新闻报道是客观陈述事实,加入感性情怀不禁让人认为有煽动公众、改变舆论导向之嫌。

本文通过对柴静的采访作品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得出柴静的采访风格,探究其风格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柴静;新闻报道;感性;采访风格

引言

1995年,柴静在电台主持《夜色温柔》时是这样介绍自己的“火柴的柴,安静的静”。人如其名,这一点同样体现在她的采访报道中,柴静曾经这样评价新闻:“新闻的一面是刚性,它可以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锐利,而新闻的另一面,情感的内在,心灵的部分,应该是柔性的,也可以越来越饱满,这本身一点都不冲突,如果两端都充分发展,那么整个调查对我而言就是最美好的,而现在我就沉浸在这美好里,在揭开黑幕的同时,又揭开人的心灵,窥见灵魂,这不是在其他的职业、其他的栏目可以做到的。

”「1」所以在她的报道中,我们既能看到她在面对黑暗势力时临危不惧步步紧逼,以不断质疑的提问获取有效的新闻价值,又能看到她在面对弱者时以女性的柔美,安静的倾听弱者内心的声音,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

柴静成为公众焦点,被人们所熟知,不仅仅是因为她柔弱外表下刚强的内心,不断质疑或者感性的采访风格,更重要的是,在业内人士眼中,柴静突破传统采访方式,以不同的手段高效的获取新闻价值,这一点才是作为新闻人应该更加研究与学习的。

被从1995年入职到2014年离职,进入媒体行业19年的柴静先后加入《东方时空》《新闻调查》《面对面》《看见》等栏目,以及离职后2015年自费拍摄纪录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从她的众多作品中,以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柴静的采访风格,并探究其采访风格变化的原因。

一、柴静人物介绍

柴静,1976年1月1日出生于山西临汾,记者、主持人。1992年,16岁的柴静到湖南长沙读中专,1995年毕业时,恰好逢长沙要成立一个新的文艺台,柴静去应聘,考核之后留下了。1995至1998年,在湖南广播电视总台文艺广播任主持人,主持《夜色温柔》,这成为大学宿舍的必修课;1998年,中国传媒大学进修电视编辑,并在湖南广播电视总台主持《新青年》。

1998至2001年,湖南广播电视总台卫星频道《新青年》节目主持人;1999年,偶然进入央视《东方时空》。2001年10月,加盟《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担任主持人; 2003年4月,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同时也是第一个“零距离”报道“非典”的记者;同年,非典肆虐。

她深入到一线,七次与非典病人面对面,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被评为“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

2006年起推出的《柴静两会观察》11年已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品牌栏目,2008年在新闻1 1节目中反复询问王锡锌关于公款消费的数字。

2009年,离开《新闻调查》,担任新闻频道《24小时》主播、《面对面》主持人。2011年将从3月3日至18日在新闻频道每晚八点钟的《360度》中继续推出,节目时长约15分钟。8月,邱启明和柴静主持的《看见》周末版重拳出击,打响内容调整的第一炮。

[5] 同年,还凸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传播优势,与兄弟电视台联手合作,围绕这一栏目每天的不同主题,全方位链接会外相关新闻事件和资料背景。先后担任新闻频道《东方时空》《24小时》主播、新闻频道《面对面》主持人。2013年柴静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引起热议,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

2014年,有媒体爆料称央视著名记者、主持人柴静已从央视低调离职,她本人尚未对离